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知與被知▪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被決定所知道的,所以對于決定而言,這個「想」是被知,決定是能知,大家一定清楚這個時候主動權在「決定」而不是在「想」,決定要去想它才開始想,所以這個決定才有主權,而「想」沒有主權。這樣一分析下去,一推衍下去,你就會知道真正最後終極的主權就在「本明」,「無明」以下都沒有終極的主權。

  

  

所以主權是在「本明」,最終極的主權就在純粹的能知這裏,其他的部分都是在「本明」跟它合在一起的時候,它才有主權,「本明」不跟它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就沒有主權,西瓜靠大邊,「本明」就是最大邊,其他都是依附在「本明」這裏,依附在「本明」這裏,它看起來也有主權,但當它不能依附在「本明」這裏的時候,它就沒有主權,也就是當它淪落到被知的時候,它就沒有主權,只有在能知這邊才有主權,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能知與被知,因爲在一般人的世界,大多把能知完全忘記了,他所注意的,全都是被知,也就是他沒辦法注意到純粹能知的「本明」,而且把「本明」和純粹的能知完全忘掉。

  

  

把「本明」和純粹的能知完全忘掉的時候,就會發生一些事情。什麼事情呢?他會以爲被知的部份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把他的命賠了,也就是把他的「本明」給賠掉。這樣做就是顛倒。譬如說,很多人認爲財富很重要,爲了錢,什麼事都可以做,甚至把自己的性命賠上去。這樣就弄錯了,財富是身外之物,你爲身外之物拼命把你的「本明」能知能覺都賠了,這是很大的錯誤。我們都知道,衣服是身外之物,假如你的衣服被人家剪了一個洞,你就跟人家拼命,拼到後來自己身體被人家捅了一個洞,這樣是很笨的事情,是不是?可是這種事情我們一直在做。身體與衣服的比喻大家看得清楚,所以不會去做這種事情,可是財富就看不清楚,所以會爲了財富去拼命,拼到後來,不只是身體賠進去,連心也賠進去,連「本明」也賠進去,那不是顛倒嗎?這不是比爲了衣服把身體賠進去的人,所産生的問題更大嗎?

  

  

我們都知道身外之物不須要計較,但是我告訴大家,心外之身也不要計較,如果你對心外之身很計較的話,就會造成臨到死亡的時候,非常痛苦,爲什麼?因爲你根本沒有注意到你有心,你只知道這個身體要換,所以你會痛苦,而真正的你自已,是什麼呢?是心那部分,是包含「本明」的那個能知,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對于心而言,身體是心外之物,對于身體而言,衣服是身外之物,真正的自己是心中的那個「本明」,那才是你所擁有的,你要保護的,就是那個部分,而不是去保護被知的部分,所以當我們臨終的時候,如果弄不清楚的話,就會去注意要壞掉的身體,而把那個不會壞掉的心忘記了,就會很痛苦,這時你不壞的心也在那裏跟隨著痛苦,這情況就像一個人爲了破掉的衣服在那裏痛苦,而把身體弄一個洞是一樣的事情。

  

  

人身難得豈可顛倒!

  

  

所以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當你對能知能覺這部分沒有弄清楚的時候,你就會顛倒,所以大部分的衆生修行沒有成功的時候,就會爲錢財痛苦,就會爲生老病死痛苦,解脫不了,原因是你把重要的事情弄顛倒了,你把被知的這一部分看得太重,又把能知這一部分忘記了、忘失了,你顛倒了,你做的事情、你的行爲模式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顛倒的。只要把這事情弄清楚,你就不會顛倒,你就很清楚那些痛苦都是不必要的,所以這些事情只是明白與不明白的關系,明白了就沒有問題,沒有弄明白就問題很大。有關這部分比較詳細的講述,就講到這裏,在這裏我想問一下,新來的叁位朋友你們聽起來,會不會覺得很吃力?

  

  

答:能夠理解。

  

師:锺先生?

  

锺:之前也是看了老師探究真心那本書,所以今天整個套上去還能理解,但這不代表在執行上沒問題。

  

  

師:當然當然。

  

  

問:何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師: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無所住來生心,而無所住是什麼?如果還有住就表示有「無明」,因爲「無明」就是假設、就是立場、就是可住的部份,如果從「無明」這裏生出來的心就是「行」,所以「無明」以下生出來的是有所住心,無所住而生的心是怎麼生?就是從「本明」生出來的心,從「本明」生出來的心是什麼呢?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真空生妙有」。大家不要以爲真空生妙有很希奇,其實一點也不希奇,「無明」就是從「本明」生出來,所以「無明」就是真空生妙有,那些立場、那些假設就是無中生有,就是從「本明」生出來的。只是生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忘記了「本明」,那就是有住。如果是直接從「本明」這裏生出心來,而且能夠不忘記「本明」,那麼生出的心就叫清淨心,這樣生出來的時候「無明」就不固定,可以任意選擇。這時候在「無明」這裏就自由了,也就是立場、假設、預設可以自由選擇。像現在,朝野就有兩邊意識型態在對立,一個是獨一個是統,這就是立場。如果你能超越「無明」的話,獨也可以,統也可以,什麼立場都可以。不會像現在,選了統就不能選獨,那就是不解脫、不自在。如果是解脫自在的話,選什麼都可以,沒有一定,那樣才叫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如果「無明」是由「本明」生出來的,爲什麼這樣生出來反而生錯了?

  

師:「無明」沒有生錯,只是「無明」生了以後就忘掉「本明」,就以爲基礎是建立在「無明」。「無明」原本是很多的,你可以做好多選擇。不過一旦你把「本明」忘記了,那麼「無明」就變成固定的,你就只能選擇某一些,而不能選擇另外一些,你變成沒有選擇的自由,也沒有放棄的自由,那就被限製住了。

  

  

(本文系梁乃崇教授于91年7月21日下午,于新竹明星精舍與臺中精舍法會聯線時所作的開示。記錄:張嘉發;整理:羊憶玫、胡祖櫻。)

  

  

《能知與被知》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反聞聞自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