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知与被知▪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不用眼睛来看我的手,不是用视觉的,因为视觉已经关闭了,但我还是可以感觉到我的身体、我的脚、我的手、我的头。在这种感觉里面,我的身体是被感觉到的,所以一定另外有一个能感觉者,那一个能感觉者就是能知,而这个身体是被感觉的,所以身体就是被知。那我现在要问大家:身体是被谁感觉到的呢?能知是在哪里?这个时候的能知就不是眼根了,因为你没有用眼睛去看,你的眼睛已经闭起来了,所以这个能知就是「名色」和「识」,也可以说就是心在感觉,就不是六根了,你没有用到六根,六根是被你感觉的,所以这时能知与被知的界限是划在「名色」和「六入」中间。我闭起眼睛来用我的手再去拿这本书,我这样的感觉是什么?从这身体以及外面的这些物质全部都是被知的,而能知是什么?是在名色以上。所以在这个状况之下你就可以看出来,能知也会变成被知,就看你的界线怎么划分,划在哪里。也就是看你在使用的时候是在一个什么状态,界线因而在改变。

  

  

深入探究蛋炒饭的能知与被知

  

  

我们再深入问一个问题,譬如说有人打算今天晚上要吃蛋炒饭,那我就要问,心里在想要吃蛋炒饭,这个蛋炒饭就是被知的,这个被知的蛋炒饭在是在十二因缘的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是在十二因缘的「名色」。这时候想要吃的这个人就开始行动,这个行动是「六入」来行动,所以身体就开始行动了。他的身体做了什么行动呢?就是开始去厨房作起蛋炒饭来了。经过他身体的行动,蛋炒饭就做出来了。在厨房里面做出来的这个蛋炒饭是在十二因缘的什么地方?这个蛋炒饭是在十二因缘里面「有」的层次。行动是要透过身体的,在「名色」那里的蛋炒饭是在心里。心里的蛋炒饭要在这个世界真正的呈现出来,就要靠身体去执行、去行动。当然你也可以不到厨房去,而是去餐馆点一个蛋炒饭,蛋炒饭也会出来,但是你还是要去行动。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要问:我想吃蛋炒饭,这个蛋炒饭是在「名色」,「名色」这边的蛋炒饭是被知的,之后从开始行动一直到「有」的这边的蛋炒饭出来了,全部都是被知的,对不对?那是被谁知?是不是就是被「识」以上到「行」、「无明」和「本明」,是不是?此时想要吃蛋炒饭这个「想」就是能知,所以这时候的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在「识」与「名色」中间。那我现在又要问:当你想要吃蛋炒饭,你知道你在想,对不对?而且一定要去想,那么是谁下决定要去想,是要下决定去想了以后他才开始想,他开始想了以后才想出蛋炒饭,所以那个决定是在要去想之上,所以如果我问:是谁在想?这个时候,这个想吃蛋炒饭的「想」,本身就是被知的,对不对?而决定要去想的那个「决定」就是能知,这个决定在哪裹呢?从十二因缘来看,是在「行」的位置,所以这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就在「行」与「识」中间,因为「识」已经是被知的,而能知是「行」、一直到「无明」和「本明」这一段全都是能知,「识」以下一直到厨房的蛋炒饭,全部都是被知。

  

  

那我再问,这个决定又是谁在操控?是谁在下这个决定?又是什么东西在操控?事实上是被很多立埸所操控,如果是一个吃素的修行人他下决定要去想,想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是蛋炒饭,他会决定炒素斋,而不会是蛋炒饭;如果他是过午不食的话,他也不会下决定要吃饭,所以这个决定受到很多立场的影响,你到底是修行者的立场或者不是修行者的立场,所以这个决定也就是「行」要受到「无明」的影响,是「无明」在决定、在操纵,那「无明」就是所谓的立场。

  

  

所以我们就问,如果这个决定被我们知道了,我们很清楚这个决定是这样子决定下来的,我们清楚知道我在下决定,这个决定就是被知的,当这个决定是被知的东西的时候,那它就不是能知的,能知是立场,所以这个界限就会划在十二因缘里面「行」和「无明」中间,这时候能知就是「无明」和「本明」,而「行」以下一直到「有」「生」「老病死」全部都是被知的。我再继续问,如果我们又都知道我们的立场,立埸也被我们知道了,也就是我的各种立场我都很清楚、都被我知道,那这个「无明」也变成被知,这个时候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划在「本明」与「无明」之间。

  

  

划在「本明」与「无明」之间的时候,这个界限就没有办法再往「本明」这边移动了,为什么?因为「本明」这里没有一点点被知的成分,它是纯粹的能知。在十二因缘里面,甚至到「无明」这个地方都还可以被知,是被谁知?就是被「本明」知,所以「无明」有的时候是能知,但有的时候也变成被知。到这个地方已经很难做到,为什么呢?「无明」已经是潜意识,潜意识对于一般人而言就是不被知的,没有辨法被知道所以叫「无明」,所以一般人的界限最高是划在「无明」与「行」中间。

  

  

大部分的人的能知与被知是划在「识」与「名色」中间,再高一点就划在「行」与「识」中间,能够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本明」和「无明」之间,就是开悟的人,修行已经有了成果的人才能划在这里,因为他可以把「无明」看清楚,「无明」已经是被他知道的对象,这就是修行成功。而「本明」没有一点点被知的成分,如果还有,就表示你的「无明」还没有破光,如果你的「无明」都破光了,意思就是你的「本明」里面没有一点点被知的成分,这样的话「无明」才叫被你破光。大家不要以为这样就没有「无明」了,不是没有「无明」,「无明」是在的,但是它是被你知道的。这个功夫是要努力去做的,下成功了才算数,光用嘴巴讲是没有用的。这个功夫是要下很久的,是不容易的。

  

  

只要被你知道就不是

  

  

至于检查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被知就不是。当你去审查,觉得自己:「喔!我已经修成了」。但是当「修成」被你知道,那就不是了,就是被知的;我观想本尊,「我观到了」,被我观出来,观到了就不是,因为它是被观的、被知的;众生被我渡了,渡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又不是了,因为你清楚那是被你知道的;我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得到了」,完了!为什么?那还是被知的,被你得到那就是被得。这个东西这样用还不够,还要检讨到 : 「啊,我没有得」,完了!你也很清楚「没有得」就是被知道的,「我什么都没有」,你也那么清楚,那还是完了,那样子就叫断灭,因为被你知道。所以只能是:渡尽无量无边众生,即无一众生得渡。得就是没得,无得无失才解脱。得即失,失即得。所以舍即是得,像陶朱公,千金散尽复再来,这才是。所以这个地方要做到极致就是这样。到了这样就是今天上午的梵行品:「如是名为清净梵行」,这样就是所谓的进入佛性。但是这句话也是错的,所以《金刚经》在讲这些情况时,每讲到一个新的名词,例如讲到一个名词叫「凡夫」,后面就要补「凡夫者即非凡夫」,就是这个原因。任何概念都要达到「是名」这个阶段,也就是要达到「清净梵行」这样的程度。

  

  

这就是我们在做很详细的剖析,能知与被知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是往深的地方不断的逼进,刚才我逼进的时候,选的例子是蛋炒饭,我们要做的事情可不是只有蛋炒饭,其他事情多得很,是吧!各种样子的事情都有。事实上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我们心灵运作的状态,去观察它,它最基本的结构就是能知与被知,只是看这个能知与被知的状态,是在比较深的状态还是比较浅的状态,层次有所不同,而且千变万化。

  

  

最终极的主权在纯粹的能知

  

  

我们再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刚才所说的蛋炒饭,当我们心里在想蛋炒饭,「名色」层次的蛋炒饭,和真的做出来的蛋炒饭,哪一个蛋炒饭具体?就人而言,在厨房这裹的蛋炒饭是最真实的,而在「名色」层次是我们心裹想的蛋炒饭是虚的,没有比

  房的蛋炒饭来得真实,但是我要问:哪一个主权比较大?主权是在厨这边的蛋炒饭,还是在「名色」这边的蛋炒饭?非常明显的,「名色」这边的蛋炒饭主权是高于在厨房这边的蛋炒饭,为什么?因为「名色」这边的蛋炒饭它可以驱使你的身体去执行到厨房炒一盘蛋炒饭,所以厨房这边的蛋炒饭是被「名色」这边的蛋炒饭所驱使出来的,就主权而言,「名色」这边的蛋炒饭主权是高于在厨房这边的蛋炒饭。在所有情况中,主动权都在能知这边,被知的这边是没有主权的,所以主权在我,就是主权在能,主权不在所,因为主权在我,我就是能知,主权是完全都在能知这边,被知是没有主权,因为它是被知的。当然,如果我把界限划在「名色」和「识」中间,也就是想是能知,被想的蛋炒饭是被知,此时主动权在哪里?主动权在「想」,而被想的蛋炒饭是没有主动权;那我又再问「想」,是我决定要去想,那么去想…

《能知与被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反闻闻自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