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被决定所知道的,所以对于决定而言,这个「想」是被知,决定是能知,大家一定清楚这个时候主动权在「决定」而不是在「想」,决定要去想它才开始想,所以这个决定才有主权,而「想」没有主权。这样一分析下去,一推衍下去,你就会知道真正最后终极的主权就在「本明」,「无明」以下都没有终极的主权。
所以主权是在「本明」,最终极的主权就在纯粹的能知这里,其他的部分都是在「本明」跟它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才有主权,「本明」不跟它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没有主权,西瓜靠大边,「本明」就是最大边,其他都是依附在「本明」这里,依附在「本明」这里,它看起来也有主权,但当它不能依附在「本明」这里的时候,它就没有主权,也就是当它沦落到被知的时候,它就没有主权,只有在能知这边才有主权,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能知与被知,因为在一般人的世界,大多把能知完全忘记了,他所注意的,全都是被知,也就是他没办法注意到纯粹能知的「本明」,而且把「本明」和纯粹的能知完全忘掉。
把「本明」和纯粹的能知完全忘掉的时候,就会发生一些事情。什么事情呢?他会以为被知的部份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把他的命赔了,也就是把他的「本明」给赔掉。这样做就是颠倒。譬如说,很多人认为财富很重要,为了钱,什么事都可以做,甚至把自己的性命赔上去。这样就弄错了,财富是身外之物,你为身外之物拼命把你的「本明」能知能觉都赔了,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都知道,衣服是身外之物,假如你的衣服被人家剪了一个洞,你就跟人家拼命,拼到后来自己身体被人家捅了一个洞,这样是很笨的事情,是不是?可是这种事情我们一直在做。身体与衣服的比喻大家看得清楚,所以不会去做这种事情,可是财富就看不清楚,所以会为了财富去拼命,拼到后来,不只是身体赔进去,连心也赔进去,连「本明」也赔进去,那不是颠倒吗?这不是比为了衣服把身体赔进去的人,所产生的问题更大吗?
我们都知道身外之物不须要计较,但是我告诉大家,心外之身也不要计较,如果你对心外之身很计较的话,就会造成临到死亡的时候,非常痛苦,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注意到你有心,你只知道这个身体要换,所以你会痛苦,而真正的你自已,是什么呢?是心那部分,是包含「本明」的那个能知,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对于心而言,身体是心外之物,对于身体而言,衣服是身外之物,真正的自己是心中的那个「本明」,那才是你所拥有的,你要保护的,就是那个部分,而不是去保护被知的部分,所以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如果弄不清楚的话,就会去注意要坏掉的身体,而把那个不会坏掉的心忘记了,就会很痛苦,这时你不坏的心也在那里跟随着痛苦,这情况就像一个人为了破掉的衣服在那里痛苦,而把身体弄一个洞是一样的事情。
※人身难得岂可颠倒!
所以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当你对能知能觉这部分没有弄清楚的时候,你就会颠倒,所以大部分的众生修行没有成功的时候,就会为钱财痛苦,就会为生老病死痛苦,解脱不了,原因是你把重要的事情弄颠倒了,你把被知的这一部分看得太重,又把能知这一部分忘记了、忘失了,你颠倒了,你做的事情、你的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颠倒的。只要把这事情弄清楚,你就不会颠倒,你就很清楚那些痛苦都是不必要的,所以这些事情只是明白与不明白的关系,明白了就没有问题,没有弄明白就问题很大。有关这部分比较详细的讲述,就讲到这里,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新来的三位朋友你们听起来,会不会觉得很吃力?
答:能够理解。
师:锺先生?
锺:之前也是看了老师探究真心那本书,所以今天整个套上去还能理解,但这不代表在执行上没问题。
师:当然当然。
问:何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师: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无所住来生心,而无所住是什么?如果还有住就表示有「无明」,因为「无明」就是假设、就是立场、就是可住的部份,如果从「无明」这里生出来的心就是「行」,所以「无明」以下生出来的是有所住心,无所住而生的心是怎么生?就是从「本明」生出来的心,从「本明」生出来的心是什么呢?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真空生妙有」。大家不要以为真空生妙有很希奇,其实一点也不希奇,「无明」就是从「本明」生出来,所以「无明」就是真空生妙有,那些立场、那些假设就是无中生有,就是从「本明」生出来的。只是生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本明」,那就是有住。如果是直接从「本明」这里生出心来,而且能够不忘记「本明」,那么生出的心就叫清净心,这样生出来的时候「无明」就不固定,可以任意选择。这时候在「无明」这里就自由了,也就是立场、假设、预设可以自由选择。像现在,朝野就有两边意识型态在对立,一个是独一个是统,这就是立场。如果你能超越「无明」的话,独也可以,统也可以,什么立场都可以。不会像现在,选了统就不能选独,那就是不解脱、不自在。如果是解脱自在的话,选什么都可以,没有一定,那样才叫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如果「无明」是由「本明」生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生出来反而生错了?
师:「无明」没有生错,只是「无明」生了以后就忘掉「本明」,就以为基础是建立在「无明」。「无明」原本是很多的,你可以做好多选择。不过一旦你把「本明」忘记了,那么「无明」就变成固定的,你就只能选择某一些,而不能选择另外一些,你变成没有选择的自由,也没有放弃的自由,那就被限制住了。
(本文系梁乃崇教授于91年7月21日下午,于新竹明星精舍与台中精舍法会联线时所作的开示。记录:张嘉发;整理:羊忆玫、胡祖樱。)
《能知与被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