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知与被知

  

能知与被知

  

  

梁乃崇教授指导

  

  

老师说道理,修行看个人

  

  

师:昨天才忙完佛学科学的讲座,总算到此告一段落,石先生你的感受是什么?

  

石:其实我和孙振雄的感受差不多,在会场外面我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老师几乎把佛法通通讲完了,还放在阳光底下让人家自己去拿。他的意思是说,老师已经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条理化,也非常明确。我回答他:是啊!五藏十二部经典通通在里面,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楚。尤其是有关能知和被知的部分,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功课,我就是用「依智不依识」,但做不好,一直在想用什么方法会比较好,结果还是回到老师讲的能知和被知这一部分。

  

  

师:所以我讲的理念是你已经用得快烂的理念。

  

石:不是,是正在努力要用的理念,谢谢老师。

  

  

师:张女士呢?

  

张:我觉得老师讲的又简单又明了,老师现在讲的内容不像以前那么丰富,但是非常简单明了而且很好操作,老师昨天一边讲我就一边做,可是我定不下去,我最喜欢听能知和被知这部分,一听到我就马上操作,但是我没有办法定下去。

  

  

师:有人跟我说我讲的理念太简单了,大家会觉得没兴趣,但也有人说太深了,「太深」表示很多、很丰富,我以前就是让你们听完以后,觉得好丰富好多,但是那样子的话,你们没有办法拿来用。现在变成很简单,简单到随手拿来就可以用,张先生你觉得呢?

  

  

张:我觉得条理非常的分明。端视听的人是用什么角度来看老师讲的理念,如果他是以纯学术的角度来看的话,那是不难;但如果用实修实证的角度来了解的话,那是非常难的。譬如说什么是「识」?什么是「行」?什么是「无明」?讲大家都会讲,问题是你能够证到吗?你能够体会出来吗?一般的人根本没有办法摸到「行」、「无明」,因为它们是属于潜意识,更何况我们还要破「无明」!所以,老师所讲的深浅度,完全取决于听众用什么角度来看。以我自己来讲,我要找知觉者找不到,譬如说我要问「行」是什么?就会问不下去,只知道「识」是什么,我只知道要把心念定下来,定到可以把心里面的念头一个一个的数,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行」,我只知道这样,其他就不懂了。

  

  

师:王小姐你觉得怎么样?

  

王:我听到后面那一段觉得非常好,而且很容易了解,老师把各个名词定义得非常清楚。不过如果是以一个初学者来讲的话,会觉得有点深奥,因为譬如说,阿赖耶识的定义,说得没有那么清楚。但是,整体而言,老师把佛性是什么?涵盖得很清楚,其他像:修行要如何做?什么是入解脱门?什么是出菩提路?这些也说得很清楚,但是真正要做的话,还是需要花功夫的。我感觉是很简单,但是又很深入。

  

  

师:昨天讲的部分如果要详细讲,要讲一天,因为光是要把十二因缘的每一个环节交代清楚,就必须要三小时,其他一个一个还要讲的话,至少要六小时,整个才会结束。但是没有办法,我只有一个半小时,所以有些必须要忽略过去,如果不忽略过去的话,大家会好像没有听到整体,所以先要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有整体的概念以后,才有办法做更多细部的解释。关于礼拜天佛学与科学讲座的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大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要问?新竹这里我们有三位新来的朋友,我想问一下陈先生,你说你要寻根,你想要在这里面找出什么东西?

  

  

陈:我想从老师所讲的佛法当中,把我的妄想习气了解得更清楚,然后把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出来。

  

  

了解能知与被知,才能清楚世间事

  

  

师: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就要把礼拜天佛学与科学讲座中我所讲的主要的内容,再来讲得更详细一点。事实上昨天我讲的「佛性与生死」里面真正的东西就是能知与被知,只要我们能够非常透彻的了解能知与被知,事实上所有的事情就会变得很清楚,关于这一部分我们以前早就做过也讲过,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重新再来讲一遍,因为这是百讲不厌、百听不厌的,而且我昨天在讲的时候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我的演讲不只是我在演讲,我是让听众跟我一起做的,并不是你在那里只是听而已,当然人很多的时候,程度又参差不齐,不能够做得很深入,但是今天我们就可以让大家做得非常的深入。现在我们就直接从能知和被知来看。

  

  

我们现在用实验的方式来做。我现在就来问:我讲话你们听见,那你们就是能听的,我就是被听的,对不对?我站在这里,你们看得见,那我就是被看的,而你们是能看的。这样的关系就是在能知和被知的状态中,是不是?能知和被知随时都存在,而且不单是存在,根本是你睡觉醒来,眼睛一睁开的那一剎,能知和被知的关系就已经成立了。并且你自己就在能知和被知的状态中,并不是身处能知与被知之外。也就是说能知和被知不是一个被你观察的系统,而是你自己就在其中。

  

  

能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不但有而且现在就在用,如何来证明呢?你看得见我在这里、听得见我的声音,这就证明了一定有能知。你一定有能知能觉,当然被知被觉的东西也一定有。所以从这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能知和被知一定是并存的,不会只有单方面存在,不会只有被知而没有能知,也不可能只有能知而没有被知,一定是能知和被知两者并存。其实这根本不需要我去证明,我只是把这个事实呈现出来而已,这是一个事实,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事实当中。

  

  

我们现在再来深入了解这一件事情的状况,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能知和被知的原则,就可以把所有的状况看清楚,所以能知和被知是从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里面提炼出来的。就好像物质的世界里面有这么多物质、这么多生命,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但是还是有办法提炼出化学周期表。科学家发现原来这么多物质,是由一百零二个元素组成的。这个发现就是从如此复杂的现象里面抽出来的,这是现代科学所做的事情。同样的,这个世界也非常的复杂,复杂到你我都不知道有多复杂,但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里面抽离出原理。所有这么复杂的关系里面,原来是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就是能知和被知的结构----整个复杂的世界,都是由这么一个最基础的结构组合起来的。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该怎么划?

  

  

我们再来看这个复杂的变化,像我现在手上拿的这本《华严经》,当我眼睛一看、手一拿的时候,这本《华严经》就是被看的、被拿的,那么能看、能拿的是谁呢?能看的就是我的眼睛、能拿的就是我的手,在我这么一拿《华严经》的时候能知在哪里?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在哪一边?很清楚,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在我的手和这部《华严经》中间,对不对?从手这边算起都是能知,从这本经算起全部都是被知,界线就出来了。从十二因缘来看的话这就是「取」和「有」,界线就在「取」和「有」中间,关系就是这样。这时候我的能知是很复杂的,能知从我的手、一直到我的身体、我的心里,再一直到我的「本明」,全部都是属于能知,而这部《华严经》是被知的,界线就划分在这里。

  

  

现在我再问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我用眼睛来看我的手,这个时候的能知与被知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能看什么是被看?我这样一看的时候,我的手是不是到了与这本经一样的位置那边去了?手变成被看的,那么能看的是什么?能看的就是眼睛,一直到眼识,再到「本明」。我的手刚才还是能知的一部分,可是当我看它的时候,它就变成被看被知了,手的身分可以从能知变成被知,这是在我的眼睛看了一下的时候就变成这样子的状况,是很迅速的一下子就变成那个样子,所以事实上能知和被知是很复杂的。说起来它的基础很简单,只有能知和被知对照的关系同时并存,是我们就身在其中的一个状态,是一个最基本的结构,所以它是简单的,而由它组成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也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发生。

  

  

我们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想,我现在把眼睛闭起来,…

《能知与被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反闻闻自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