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知與被知

  

能知與被知

  

  

梁乃崇教授指導

  

  

老師說道理,修行看個人

  

  

師:昨天才忙完佛學科學的講座,總算到此告一段落,石先生你的感受是什麼?

  

石:其實我和孫振雄的感受差不多,在會場外面我問他覺得怎麼樣?他說:老師幾乎把佛法通通講完了,還放在陽光底下讓人家自己去拿。他的意思是說,老師已經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條理化,也非常明確。我回答他:是啊!五藏十二部經典通通在裏面,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楚。尤其是有關能知和被知的部分,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功課,我就是用「依智不依識」,但做不好,一直在想用什麼方法會比較好,結果還是回到老師講的能知和被知這一部分。

  

  

師:所以我講的理念是你已經用得快爛的理念。

  

石:不是,是正在努力要用的理念,謝謝老師。

  

  

師:張女士呢?

  

張:我覺得老師講的又簡單又明了,老師現在講的內容不像以前那麼豐富,但是非常簡單明了而且很好操作,老師昨天一邊講我就一邊做,可是我定不下去,我最喜歡聽能知和被知這部分,一聽到我就馬上操作,但是我沒有辦法定下去。

  

  

師:有人跟我說我講的理念太簡單了,大家會覺得沒興趣,但也有人說太深了,「太深」表示很多、很豐富,我以前就是讓你們聽完以後,覺得好豐富好多,但是那樣子的話,你們沒有辦法拿來用。現在變成很簡單,簡單到隨手拿來就可以用,張先生你覺得呢?

  

  

張:我覺得條理非常的分明。端視聽的人是用什麼角度來看老師講的理念,如果他是以純學術的角度來看的話,那是不難;但如果用實修實證的角度來了解的話,那是非常難的。譬如說什麼是「識」?什麼是「行」?什麼是「無明」?講大家都會講,問題是你能夠證到嗎?你能夠體會出來嗎?一般的人根本沒有辦法摸到「行」、「無明」,因爲它們是屬于潛意識,更何況我們還要破「無明」!所以,老師所講的深淺度,完全取決于聽衆用什麼角度來看。以我自己來講,我要找知覺者找不到,譬如說我要問「行」是什麼?就會問不下去,只知道「識」是什麼,我只知道要把心念定下來,定到可以把心裏面的念頭一個一個的數,這時候才知道什麼是「行」,我只知道這樣,其他就不懂了。

  

  

師:王小姐你覺得怎麼樣?

  

王:我聽到後面那一段覺得非常好,而且很容易了解,老師把各個名詞定義得非常清楚。不過如果是以一個初學者來講的話,會覺得有點深奧,因爲譬如說,阿賴耶識的定義,說得沒有那麼清楚。但是,整體而言,老師把佛性是什麼?涵蓋得很清楚,其他像:修行要如何做?什麼是入解脫門?什麼是出菩提路?這些也說得很清楚,但是真正要做的話,還是需要花功夫的。我感覺是很簡單,但是又很深入。

  

  

師:昨天講的部分如果要詳細講,要講一天,因爲光是要把十二因緣的每一個環節交代清楚,就必須要叁小時,其他一個一個還要講的話,至少要六小時,整個才會結束。但是沒有辦法,我只有一個半小時,所以有些必須要忽略過去,如果不忽略過去的話,大家會好像沒有聽到整體,所以先要讓大家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有整體的概念以後,才有辦法做更多細部的解釋。關于禮拜天佛學與科學講座的事,我們就講到這裏。今天大家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要問?新竹這裏我們有叁位新來的朋友,我想問一下陳先生,你說你要尋根,你想要在這裏面找出什麼東西?

  

  

陳:我想從老師所講的佛法當中,把我的妄想習氣了解得更清楚,然後把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出來。

  

  

了解能知與被知,才能清楚世間事

  

  

師: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就要把禮拜天佛學與科學講座中我所講的主要的內容,再來講得更詳細一點。事實上昨天我講的「佛性與生死」裏面真正的東西就是能知與被知,只要我們能夠非常透徹的了解能知與被知,事實上所有的事情就會變得很清楚,關于這一部分我們以前早就做過也講過,但是今天我們可以重新再來講一遍,因爲這是百講不厭、百聽不厭的,而且我昨天在講的時候你們可能沒有注意到,我的演講不只是我在演講,我是讓聽衆跟我一起做的,並不是你在那裏只是聽而已,當然人很多的時候,程度又參差不齊,不能夠做得很深入,但是今天我們就可以讓大家做得非常的深入。現在我們就直接從能知和被知來看。

  

  

我們現在用實驗的方式來做。我現在就來問:我講話你們聽見,那你們就是能聽的,我就是被聽的,對不對?我站在這裏,你們看得見,那我就是被看的,而你們是能看的。這樣的關系就是在能知和被知的狀態中,是不是?能知和被知隨時都存在,而且不單是存在,根本是你睡覺醒來,眼睛一睜開的那一剎,能知和被知的關系就已經成立了。並且你自己就在能知和被知的狀態中,並不是身處能知與被知之外。也就是說能知和被知不是一個被你觀察的系統,而是你自己就在其中。

  

  

能知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不但有而且現在就在用,如何來證明呢?你看得見我在這裏、聽得見我的聲音,這就證明了一定有能知。你一定有能知能覺,當然被知被覺的東西也一定有。所以從這一件事情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能知和被知一定是並存的,不會只有單方面存在,不會只有被知而沒有能知,也不可能只有能知而沒有被知,一定是能知和被知兩者並存。其實這根本不需要我去證明,我只是把這個事實呈現出來而已,這是一個事實,每一個人都在這個事實當中。

  

  

我們現在再來深入了解這一件事情的狀況,它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握能知和被知的原則,就可以把所有的狀況看清楚,所以能知和被知是從一個非常複雜的狀態裏面提煉出來的。就好像物質的世界裏面有這麼多物質、這麼多生命,形形色色、各式各樣,但是還是有辦法提煉出化學周期表。科學家發現原來這麼多物質,是由一百零二個元素組成的。這個發現就是從如此複雜的現象裏面抽出來的,這是現代科學所做的事情。同樣的,這個世界也非常的複雜,複雜到你我都不知道有多複雜,但我們同樣可以在這裏面抽離出原理。所有這麼複雜的關系裏面,原來是有一個最基礎的東西:就是能知和被知的結構----整個複雜的世界,都是由這麼一個最基礎的結構組合起來的。

  

  

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該怎麼劃?

  

  

我們再來看這個複雜的變化,像我現在手上拿的這本《華嚴經》,當我眼睛一看、手一拿的時候,這本《華嚴經》就是被看的、被拿的,那麼能看、能拿的是誰呢?能看的就是我的眼睛、能拿的就是我的手,在我這麼一拿《華嚴經》的時候能知在哪裏?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在哪一邊?很清楚,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在我的手和這部《華嚴經》中間,對不對?從手這邊算起都是能知,從這本經算起全部都是被知,界線就出來了。從十二因緣來看的話這就是「取」和「有」,界線就在「取」和「有」中間,關系就是這樣。這時候我的能知是很複雜的,能知從我的手、一直到我的身體、我的心裏,再一直到我的「本明」,全部都是屬于能知,而這部《華嚴經》是被知的,界線就劃分在這裏。

  

  

現在我再問另外一個問題,如果這個時候我用眼睛來看我的手,這個時候的能知與被知的關系是什麼?什麼是能看什麼是被看?我這樣一看的時候,我的手是不是到了與這本經一樣的位置那邊去了?手變成被看的,那麼能看的是什麼?能看的就是眼睛,一直到眼識,再到「本明」。我的手剛才還是能知的一部分,可是當我看它的時候,它就變成被看被知了,手的身分可以從能知變成被知,這是在我的眼睛看了一下的時候就變成這樣子的狀況,是很迅速的一下子就變成那個樣子,所以事實上能知和被知是很複雜的。說起來它的基礎很簡單,只有能知和被知對照的關系同時並存,是我們就身在其中的一個狀態,是一個最基本的結構,所以它是簡單的,而由它組成的各種複雜的關系也就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發生。

  

  

我們再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想,我現在把眼睛閉起來,…

《能知與被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反聞聞自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