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知與被知▪P2

  ..續本文上一頁我不用眼睛來看我的手,不是用視覺的,因爲視覺已經關閉了,但我還是可以感覺到我的身體、我的腳、我的手、我的頭。在這種感覺裏面,我的身體是被感覺到的,所以一定另外有一個能感覺者,那一個能感覺者就是能知,而這個身體是被感覺的,所以身體就是被知。那我現在要問大家:身體是被誰感覺到的呢?能知是在哪裏?這個時候的能知就不是眼根了,因爲你沒有用眼睛去看,你的眼睛已經閉起來了,所以這個能知就是「名色」和「識」,也可以說就是心在感覺,就不是六根了,你沒有用到六根,六根是被你感覺的,所以這時能知與被知的界限是劃在「名色」和「六入」中間。我閉起眼睛來用我的手再去拿這本書,我這樣的感覺是什麼?從這身體以及外面的這些物質全部都是被知的,而能知是什麼?是在名色以上。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你就可以看出來,能知也會變成被知,就看你的界線怎麼劃分,劃在哪裏。也就是看你在使用的時候是在一個什麼狀態,界線因而在改變。

  

  

深入探究蛋炒飯的能知與被知

  

  

我們再深入問一個問題,譬如說有人打算今天晚上要吃蛋炒飯,那我就要問,心裏在想要吃蛋炒飯,這個蛋炒飯就是被知的,這個被知的蛋炒飯在是在十二因緣的什麼地方?大家都知道是在十二因緣的「名色」。這時候想要吃的這個人就開始行動,這個行動是「六入」來行動,所以身體就開始行動了。他的身體做了什麼行動呢?就是開始去廚房作起蛋炒飯來了。經過他身體的行動,蛋炒飯就做出來了。在廚房裏面做出來的這個蛋炒飯是在十二因緣的什麼地方?這個蛋炒飯是在十二因緣裏面「有」的層次。行動是要透過身體的,在「名色」那裏的蛋炒飯是在心裏。心裏的蛋炒飯要在這個世界真正的呈現出來,就要靠身體去執行、去行動。當然你也可以不到廚房去,而是去餐館點一個蛋炒飯,蛋炒飯也會出來,但是你還是要去行動。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要問:我想吃蛋炒飯,這個蛋炒飯是在「名色」,「名色」這邊的蛋炒飯是被知的,之後從開始行動一直到「有」的這邊的蛋炒飯出來了,全部都是被知的,對不對?那是被誰知?是不是就是被「識」以上到「行」、「無明」和「本明」,是不是?此時想要吃蛋炒飯這個「想」就是能知,所以這時候的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在「識」與「名色」中間。那我現在又要問:當你想要吃蛋炒飯,你知道你在想,對不對?而且一定要去想,那麼是誰下決定要去想,是要下決定去想了以後他才開始想,他開始想了以後才想出蛋炒飯,所以那個決定是在要去想之上,所以如果我問:是誰在想?這個時候,這個想吃蛋炒飯的「想」,本身就是被知的,對不對?而決定要去想的那個「決定」就是能知,這個決定在哪裹呢?從十二因緣來看,是在「行」的位置,所以這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就在「行」與「識」中間,因爲「識」已經是被知的,而能知是「行」、一直到「無明」和「本明」這一段全都是能知,「識」以下一直到廚房的蛋炒飯,全部都是被知。

  

  

那我再問,這個決定又是誰在操控?是誰在下這個決定?又是什麼東西在操控?事實上是被很多立埸所操控,如果是一個吃素的修行人他下決定要去想,想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是蛋炒飯,他會決定炒素齋,而不會是蛋炒飯;如果他是過午不食的話,他也不會下決定要吃飯,所以這個決定受到很多立場的影響,你到底是修行者的立場或者不是修行者的立場,所以這個決定也就是「行」要受到「無明」的影響,是「無明」在決定、在操縱,那「無明」就是所謂的立場。

  

  

所以我們就問,如果這個決定被我們知道了,我們很清楚這個決定是這樣子決定下來的,我們清楚知道我在下決定,這個決定就是被知的,當這個決定是被知的東西的時候,那它就不是能知的,能知是立場,所以這個界限就會劃在十二因緣裏面「行」和「無明」中間,這時候能知就是「無明」和「本明」,而「行」以下一直到「有」「生」「老病死」全部都是被知的。我再繼續問,如果我們又都知道我們的立場,立埸也被我們知道了,也就是我的各種立場我都很清楚、都被我知道,那這個「無明」也變成被知,這個時候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劃在「本明」與「無明」之間。

  

  

劃在「本明」與「無明」之間的時候,這個界限就沒有辦法再往「本明」這邊移動了,爲什麼?因爲「本明」這裏沒有一點點被知的成分,它是純粹的能知。在十二因緣裏面,甚至到「無明」這個地方都還可以被知,是被誰知?就是被「本明」知,所以「無明」有的時候是能知,但有的時候也變成被知。到這個地方已經很難做到,爲什麼呢?「無明」已經是潛意識,潛意識對于一般人而言就是不被知的,沒有辨法被知道所以叫「無明」,所以一般人的界限最高是劃在「無明」與「行」中間。

  

  

大部分的人的能知與被知是劃在「識」與「名色」中間,再高一點就劃在「行」與「識」中間,能夠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本明」和「無明」之間,就是開悟的人,修行已經有了成果的人才能劃在這裏,因爲他可以把「無明」看清楚,「無明」已經是被他知道的對象,這就是修行成功。而「本明」沒有一點點被知的成分,如果還有,就表示你的「無明」還沒有破光,如果你的「無明」都破光了,意思就是你的「本明」裏面沒有一點點被知的成分,這樣的話「無明」才叫被你破光。大家不要以爲這樣就沒有「無明」了,不是沒有「無明」,「無明」是在的,但是它是被你知道的。這個功夫是要努力去做的,下成功了才算數,光用嘴巴講是沒有用的。這個功夫是要下很久的,是不容易的。

  

  

只要被你知道就不是

  

  

至于檢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被知就不是。當你去審查,覺得自己:「喔!我已經修成了」。但是當「修成」被你知道,那就不是了,就是被知的;我觀想本尊,「我觀到了」,被我觀出來,觀到了就不是,因爲它是被觀的、被知的;衆生被我渡了,渡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又不是了,因爲你清楚那是被你知道的;我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得到了」,完了!爲什麼?那還是被知的,被你得到那就是被得。這個東西這樣用還不夠,還要檢討到 : 「啊,我沒有得」,完了!你也很清楚「沒有得」就是被知道的,「我什麼都沒有」,你也那麼清楚,那還是完了,那樣子就叫斷滅,因爲被你知道。所以只能是:渡盡無量無邊衆生,即無一衆生得渡。得就是沒得,無得無失才解脫。得即失,失即得。所以舍即是得,像陶朱公,千金散盡複再來,這才是。所以這個地方要做到極致就是這樣。到了這樣就是今天上午的梵行品:「如是名爲清淨梵行」,這樣就是所謂的進入佛性。但是這句話也是錯的,所以《金剛經》在講這些情況時,每講到一個新的名詞,例如講到一個名詞叫「凡夫」,後面就要補「凡夫者即非凡夫」,就是這個原因。任何概念都要達到「是名」這個階段,也就是要達到「清淨梵行」這樣的程度。

  

  

這就是我們在做很詳細的剖析,能知與被知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我們是往深的地方不斷的逼進,剛才我逼進的時候,選的例子是蛋炒飯,我們要做的事情可不是只有蛋炒飯,其他事情多得很,是吧!各種樣子的事情都有。事實上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我們心靈運作的狀態,去觀察它,它最基本的結構就是能知與被知,只是看這個能知與被知的狀態,是在比較深的狀態還是比較淺的狀態,層次有所不同,而且千變萬化。

  

  

最終極的主權在純粹的能知

  

  

我們再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剛才所說的蛋炒飯,當我們心裏在想蛋炒飯,「名色」層次的蛋炒飯,和真的做出來的蛋炒飯,哪一個蛋炒飯具體?就人而言,在廚房這裹的蛋炒飯是最真實的,而在「名色」層次是我們心裹想的蛋炒飯是虛的,沒有比

  房的蛋炒飯來得真實,但是我要問:哪一個主權比較大?主權是在廚這邊的蛋炒飯,還是在「名色」這邊的蛋炒飯?非常明顯的,「名色」這邊的蛋炒飯主權是高于在廚房這邊的蛋炒飯,爲什麼?因爲「名色」這邊的蛋炒飯它可以驅使你的身體去執行到廚房炒一盤蛋炒飯,所以廚房這邊的蛋炒飯是被「名色」這邊的蛋炒飯所驅使出來的,就主權而言,「名色」這邊的蛋炒飯主權是高于在廚房這邊的蛋炒飯。在所有情況中,主動權都在能知這邊,被知的這邊是沒有主權的,所以主權在我,就是主權在能,主權不在所,因爲主權在我,我就是能知,主權是完全都在能知這邊,被知是沒有主權,因爲它是被知的。當然,如果我把界限劃在「名色」和「識」中間,也就是想是能知,被想的蛋炒飯是被知,此時主動權在哪裏?主動權在「想」,而被想的蛋炒飯是沒有主動權;那我又再問「想」,是我決定要去想,那麼去想…

《能知與被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反聞聞自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