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庵摩羅識」觀想
梁乃崇教授
《金剛經》有一個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從這個偈子,大家可能馬上就會有一個問題:我們念咒、觀想是不是有毛病啊?
念咒、觀想如果弄不好,是有毛病的。所以大家在持咒、觀想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邪道。那麼如何持咒、觀想才不是行邪道?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回答,然而大家聽了以後,一定會覺得我沒有回答——那就是我師父 華藏上師所說的要用「庵摩羅識」來觀想(吾人第八「阿賴耶識」清淨後的識,即「庵摩羅識」,亦名「第九識」)。如果用「庵摩羅識」觀想,就沒有行邪道。
在對「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尚未清楚的狀況下,如何用「庵摩羅識」觀想呢?我們可以從感覺(feeling)下手,從我們的感覺來了解——假如你有真實的感覺,那麼這就是真實的;你有正確的感覺,那麼就是正確了;你覺得虛妄,那麼就是虛妄的——也就是要以「感覺」作爲判斷的依據。
我們學佛,不可以脫離感覺(feeling);如果脫離了感覺,那所有的成果就會建立在一些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假設上面,所有的成果也就會虛浮不實。如果有人說佛講的真實,都是佛所體證到的;而我們現在還沒有成道、沒有體證,所以就沒有真實的感受。其實不然,我們仍會有真實的感覺。
那要如何走上正道呢?就是要從你自己的感覺去體會,從感覺通入「庵摩羅識」。「庵摩羅識」代表「實相」,也就是真正的真實。
你對「真實」有什麼感覺呢?它有真的、不變的、實在的感覺。對「虛妄」又有什麼感覺呢?就是讓人覺得是騙人的、不真的、沒有這回事等。譬如說鏡子裏面的花,我們雖然看到了,眼根感覺是真實的;但是摸不到,身根感覺它是假的,就曉得它仍是虛假的。
所以對于「真實」與「虛妄」的判斷,我們本身就有感覺(feeling)可以辨別;如果你沒有感覺,那真的說不下去,真的就沒辦法了。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只會推理,凡事立基于完全不知道的假設上面而作推理、推測,那真的是與真實絕緣了。所以要談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妄」,是以你「能感覺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妄」爲前提,認定你對「真實」的感覺是有的,對「虛妄」的感覺也是有的。
那麼我現在要問各位:所有的相是不是給你一種虛妄的感覺?我想各位所得到的答案不是虛妄的感覺,而是真實的感覺;尤其在苦惱時,更加感覺「相」是真實的。
然而修行人卻可感覺到「相」的虛妄,不是推理認爲「相」是虛妄,而是實受的,不是猜測的。一般人做不到,是修行工夫不夠的緣故。對凡夫來說,「相」是真實的;但對修行人而言,「相」則是虛妄的。我把「真實」與「虛妄」的定義都定在以你的feeling爲標准,以實受的feeling作判別,而不以推理或推測作判別。
下面我們就要談「用庵摩羅識觀想」是什麼意思?庵摩羅識的觀想和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或者是這些眼、耳、鼻、舌、身這些根的關系是什麼?
大致上我可以這樣子講:我們的feeling有叁種層次,第一種像我眼睛看到顔色、看到形相、看到……,這也是感覺,也是一種feeling。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有feeling,是不是?
另外一種就是用意根的識心去感覺的,不用前五根,沒有真的把眼睛睜開看、用耳朵去聽、……,但我們還是可以感覺一些心念的形相,這就是「意根」,所以眼、耳、鼻、舌、身通通可以有感覺,而意根本身——「識」也可以有,它不必透過眼根,直接可以有感覺。
然而這些感覺都不是我要講的最好的feeling,我要講的是第叁種「庵摩羅識」的感覺,是最沒有毛病的感覺。用「庵摩羅識」去感覺,也等于是用自性去感覺;惟有從自性上所得到的感受,才是最理想的。當你用「庵摩羅識」去感覺時,就不是行邪道了;不然的話,多少都會有一點缺失。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到那種沒有缺點的感覺,但仍可以從「根」上的感覺來觀想、持咒,從「意」上的感覺來觀想、持咒,漸漸地做到以「庵摩羅識」觀想。千萬不要放棄從「感覺」下工夫的原則,否則是不可能修成的。
而先行點邪道,也沒有什麼關系。因爲事實上一般人天天都在行邪道,只不過這樣做的話,不會「見(現)如來」(「如來」指我們的自性、佛性,它不能被見,只能顯現,所以「見」要讀成「現」)罷了;能夠不行邪道的時候,那麼「如來」自己才會顯現。
「如來」顯現,是因爲如來本性被蓋住,現在不被蓋住了,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如來」並不在「相」中現出來;另一個則要從「相」中現出來,就是要做「出菩提路」的工作。
所謂「出菩提路」,就廣義來講,是從佛的位置又回轉入這個世間,來建立報、化二土,救度衆生,從大的角度來講是如此。而從個人狹義的角度來講,就是讓「自性」透過「識」、透過「根」,在「塵相」上現出來,也就是在「相」上現出,即所謂「現龍在田」之意。
這種努力有一個要點,就是「自性」一往「塵相」這邊現出來,它本來不分別的,這樣一做以後,就分別了;本來無相的,要變成有相;本來不斷滅的,就要斷滅——也就是說它要在有分別、有斷滅、有相的狀況裏面,現出無量無邊、無分別那種特質的「相」來,這當然還是在「相」上面去表現。就個人狹義的角度來講,過程是這樣子的。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就是說從佛位入到這個世間,來度化衆生,建立報、化二土;或者用另外一句話來說,即從佛性化現出金剛心菩薩再入世。一旦變成菩薩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個體,有了一個形相。其實它本來沒有分別,根本沒有相,它什麼東西也不是!然而你把它透出來,就有了個體、形相、分別,那種「透」的過程與步驟就和衆生入胎的程序是相似的,但「自性」、「佛性」並未迷失,所以實質上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問:請問教授,佛經裏面常說:釋迦牟尼佛每次說完法以後,有多少人會得什麼果,有多少人當下就開悟。這是佛的認定?還是旁觀者認定的?
答:佛沒有認定,他曾講過:「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沒有認定。
問:那大乘人在看事情,和小乘人不一樣?
答:對,因爲大乘的心無量。
問:那是不是要練習這種無量的涵養?
答:對,那樣才叫「發菩提心」,所以法本剛開始除了要你先「皈依」外,都要你發「四無量心」。「無量」就是無限,無限量的意思。譬如前一陣子,我看到有人用entropy(譯作「火商」或「能趨疲」)處理世界經濟問題,起先還覺得人家講得有道理,沒有辦法不覺得好。
後來慢慢檢討,就發現原來他們有一個認定:「火商」(entropy)一定要在封閉系統(close system)下才能成立;如果封閉系統這個概念不成立,他的說法就都是廢話。檢討到這裏,我就知道他的說法不可能成立。
因爲若真封閉,一定要嚴格要求,不能像他們那樣馬虎,那麼我們應該沒辦法知道封閉系統裏面的情況,這樣才叫「封閉」;如果裏面的情況我們可以知道,怎麼叫「封閉」?它對我們來講就是開放的了。
但是現在它這個系統規定要封閉,但又可以知道裏面的情況,以爲這樣並不會損害這個封閉系統;也就是說他認爲這樣子去知道、去探測,資訊進進出出,並沒有影響這個封閉系統的「封閉」,這種擾亂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但我要問:怎麼知道可以忽略不計?它真正封閉時會得到什麼結果,沒有人知道,那怎麼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後來就把原先受他們影響而産生的想法給甩了,entropy的觀念就沒有辦法再影響我。「封閉」是一種有限量的心,不是無量心。
(注:「火商」是一個字,不是兩個字。因爲倚天字型無此字,故以「火」和「商」拼湊而成。)
從這個角度就比較能欣賞《華嚴經》裏面講的,這部經實在是一層比一層複雜,頭都給他講昏了,像「十地品」,釋迦牟尼佛一地一地講,講到後來,覺得佛應該已經沒東西好講了嘛,怎麼還講得下去?所以到第十地的時候,當時聽的人就起了念頭:十地菩薩的境界都這麼好,佛又是什麼狀況呢?佛還有什麼狀況可以比十地菩薩的境界更好?
釋迦牟尼佛解答這個問題時又講了一大堆——他一直都在表現那種「無限」,不但是無限的寬廣,而且是無限複雜的狀況。而做科學研究的人絕對不去處理無限,因爲怎麼處理呢?根本無從處理起…
《用「庵摩羅識」觀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