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一定是要弄一個有限的來做;拿一個無限的東西來做,是不可能的。
像我上次講「湧升流」一樣,有人做了實驗,但都不敢做開放系統的——不要圍起來,管它散到哪裏,就到哪裏——這個想法沒有人接受,因爲怎麼知道是你做的?不能判斷啊!所以他們要做就怎麼辦呢?一定要把海水抽到陸地上的池子裏,看有什麼效果。這樣才能確定啊!
因此怎麼樣都要弄成一個有限的情況,限製出一個範圍來。如果說根本沒有限製,這麼一大片,可以隨便進進出出的,就定不出「湧升流」的成果,所以做科學研究的人不會去處理無限的問題。
做生意也是一樣,任何公司一定要是個有限的系統,圈成一個範圍,那麼所有支出的和賺進的,在這範圍裏面一算,才能知道是否有利潤;如果把這範圍界限拿掉,哇!那要怎麼去看賺錢沒賺錢?根本沒辦法。所以人要做事情,都是如此,必須圈出一個範圍來;不過這並不是「封閉系統」,和外界還是有溝通的,像是生物體一樣。
問:再請教您,修行過程中如果起了一個念,就是說我想得什麼什麼果,或者得什麼什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起這樣子的心還是有相?
答:對!
問: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肯定真的是證到了實相?就是說這些都是相,要一層一層破,那到什麼時候才肯定證到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就是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問:在那種情況之下,已經不是用思維的方式?
答:是不用斷滅的那種想法,不是有相的想法。
問:到那個時候,是不是自己會懂,還是……。
答:自己會懂。
問:但是一旦會懂還是相,因爲你肯定了。
答:你問到關鍵了——自己會懂一個不是相的。那個時候的懂,是無相的肯定,和現在大家講的那個有相的懂不一樣;若警覺到這個差異,就是懂了。
問:從今天您所講的內容,就會發現「相」不止一個,還可以隨意變。
答:是隨你的看法變。
問:心願意變什麼相,就是什麼相?
答:不是願意變什麼相,而是隨你內心的看法不同,你的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
問:請問一下,假如要入世的話,相是不是可以取?
答:可以,讓他取相,取相也沒關系。
問:這個時候心很清楚。
答:不是啊!沒有清不清楚的問題,像十地菩薩就是在這個世間起無量複雜的相。他是可以起啊,但並不會耽于那些相;也不是想要和人比,認爲別人比不上自己的相多——我無量了,你卻有限——也不是這樣子的。
問:經典裏面記載地藏菩薩要度盡地獄所有的衆生,而《金剛經》卻說:「實無衆生得度」,這和今天您所講的意思相同?
答:對。
問:成佛的人會懂這個道理,所以他根本就沒有這個問題?
答:對,這點佛當然懂,不懂他怎麼成佛?
問:但是爲什麼經典還要記載?爲什麼還要說我們要發願度盡衆生?爲什麼又刻意在做這個工作?這是互相矛盾的。
答:其實並不矛盾,它已超越了矛盾。因爲沒有先要度盡一切衆生,後面怎麼能說:實無一衆生得度?怎麼能展現這個狀況?如果前面不這樣子演一下,怎麼展現?就展現不出來。
問:前面您講到feeling有叁個層次,以前您也講過關于真愛,一定要有feeling。我們修行人修到一個程度以後,會感覺和以前不一樣,對事情、對人、……,也會有feeling。但這種feeling 並不是您講的「庵摩羅識」的feeling,那這種feeling的層次在那裏?
答:那些層次也可以從庵摩羅識來感覺啊!
問:那個感覺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
答:對,但還是會有感覺,當然做的時候不是那麼容易。我也沒有辦法講,只是把feeling劃成叁種層次來表達,讓你以後能檢討自己的feeling到底在什麼層次,給你一個檢查的方便。
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像庵摩羅識的feeling,如果意識心不加上去,它會讓你清楚;若愈要去看清楚,它反而就模糊了。像觀想的話,如果是用庵摩羅識觀,你的心不放上去的時候,它在那裏;但是若想要用意識心去把它看清楚,它反而就模糊、消失了。
答:有點這樣。大家都有用意識心的經驗,其實滿多練氣功的人都有這種經驗。道家的人常常會提出,不要用「意」去導啊,否則會出毛病等等。因爲你用「意」去導,就是等于用「意」去感覺,這樣會出毛病的,不可以隨便用。
就是說自己要清楚什麼是「根」,什麼是「意」,什麼是「本來面目」,能夠掌握到這些層次的時候才會用。當然,沒有掌握到「本來面目」,至少「意」和「根」還是可以掌握,一般人應該都會的。
通常練氣功的人說要放松,事實上「放松」就是不要用「意」,它本來就在那裏;或是你放松了以後,氣自己會長,慢慢地自己就培養出來了,這是要一段時間的。
問:像剛剛講的,是不是類似做攝心內證的時候,定得不錯,你是被知,不能,那個時候認定……(注:錄音帶不清楚,致不能全部寫出,敬請原諒。)
答:不是「被知」分不清楚,「攝心內證」時是有混沌的感覺的。道家說的一些話也有一點道理的,所謂「道如混沌」,它還是有所指的。但是不是「被知」的地方要模糊。你講的情況可能是因爲你本身改變了,再去看被知的部分,發現那部份在起變化,也會有這種模糊感。
問:今天講這個無相的道理,在成道的人看來,這些衆生都是幻化的?所以很多佛經都這麼提到:本來衆生就都成佛了。
答:本來是佛,但現在還沒有成。
問:這之間我還是沒有辦法弄通——從佛的心來看衆生和從衆生來看佛。
答:那當然了。除非你自己是佛,從那裏看過來,你就會知道佛的心好像是一個沒有定型的東西一樣,無邊無際,彈性很大。
今天我並沒有用非常抽象、抽象到你們沒有辦法感覺的東西來講解,我講的東西都是在你們可以感覺到的範圍裏面的。
問:Feeling跟身體的覺受有沒有關系?
答:和「覺受」很有關系。「覺受」就是feeling。
問:就是在胸中洋溢著?
答:這是一種,但狀況實在太多了。其實feeling是非常複雜的,我也沒有辦法說清楚,但我知道我們中國的文化關于feeling這方面是非常非常的貧乏。大家若想要培養,是要下點功夫的。尤其現在的教育製度更是沒有feeling。
問:「Feeling」把它翻成中文,要用什麼字眼比較妥當?
答:我就是用「感覺」啦。
問:用「感動」可不可以?
答:不是,不是感動。
問:如果用「感覺」的話,像唱歌唱不好,那也是一種「感覺」呀!
答:對,所以我又講不出來了。到這個地方我就不知道用什麼字了?Feeling這個字,我們翻成中文是「感覺」,但是西洋人用的時候,有我要講的意思。只是我們中國人卻找不到一個恰切的詞彙來翻譯。有人翻作「感性」。
問:「心有戚戚焉」是不是?
答:有一點,還不完全。所以中國很糟糕,你可以知道我們文化裏這一方面有多貧乏,連這個詞彙都沒有。人家産駱駝的地方,光形容駱駝某一個性質就有八十幾個詞彙。而我們想形容feeling,卻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就可以知道我們的文化在這方面有多貧乏了。
問:那愈有feeling的人豈不是把「我」的範圍更擴大了?
答:嗯,有一點這樣。
問:那些音樂家、美術家好像很有feeling,那一定比較好嗎?
答:那也不見得啊,他們那個層次的feeling和我這個層次的feeling又不同,有很大的差距。
問:有時候太有feeling的人又有點糾纏了。
答:對,所以我在這裏真的不知怎麼說。
旁答:他說的那個是糾纏,不是feeling。
答:不,他們那些音樂家有的是有些feeling,和我要說的feeling是有點關系的。但我的是把它純化、提升到庵摩羅識的feeling,他們常常只是在情欲上的feeling。這個feeling是和同情心有關連的,同情心強的人比較有feeling。
問:請問你們念物理,也可以念出feeling來嗎?
旁答:做實驗都可以有feeling。
答:做實驗的人如果沒有feeling,實驗做不好的。
旁答:這個feeling也許翻成「直覺」更好,比較能表達它是直接從更深的心發出來的。
問:演員演戲有兩種派別。一種像他們歐美的叫「方法演技」,就是說他們演一個悲傷得需要掉淚的角色時,不必像我們國內這種「土法煉鋼」的方法,是先想一段自己的傷痛往事,或放一段悲傷的音樂,然後陷入悲哀的狀態中,才能演出的。
歐美演員運用「方法演技」,可以只抓住那個感動人的訣竅就演出了,並且收工回家後也不會繼續陷在那種悲傷的情緒中出不來。那我在想,按理「土法煉鋼」的國內演員應該優于歐美演員啰,因爲他們把自己弄到真正悲傷的狀態中?
答:講到演戲倒是和feeling比較有關系。不過你所講的那種狀況是要落在那種悲哀的情緒裏面,那還不見得是feeling,當然有一部份feeling在裏面。主要還是他們先得把自己陷在那種悲哀的情緒裏面,然而「情緒」與feeling中間還是有不同的。所以這實在太複雜了,我不知道怎麼說明。
而你所講的那種「方法演技」,可能還是屬于我要講的feeling。演員只要抓到了什麼東西是代表feeling,他雖然自己不在那個feeling裏面,但是他知道什麼東西是代表那個feeling他把那個符號抓住了、feeling的符號抓到了,然後他就用這些feeling的符號直接表演,人家就會被他感動,就像找到了電燈的開關一樣!修行成佛也需要掌握成佛的開關。
問:Feeling如果翻成「體會」怎麼樣?
答:嗯,好像好一點,或者用「體悟」好了。
問:「感同身受」呢?
答:也許「體悟」比較接近。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張嘉發、蔡素钰、袁安若等居士記錄
【編者的話】
修行的方法各人不同,而覺受又人言言殊,究竟如何方符合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所囑而不致落入邪道,實值得吾人探討。梁乃崇教授曾就此問題發表看法,名爲「用庵摩羅識觀想」,祈能引導大衆走上正修行路。本刊特將此講詞選作本期內容,以供讀者參考。
《用「庵摩羅識」觀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