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用「庵摩罗识」观想▪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一定是要弄一个有限的来做;拿一个无限的东西来做,是不可能的。

  

像我上次讲「涌升流」一样,有人做了实验,但都不敢做开放系统的——不要围起来,管它散到哪里,就到哪里——这个想法没有人接受,因为怎么知道是你做的?不能判断啊!所以他们要做就怎么办呢?一定要把海水抽到陆地上的池子里,看有什么效果。这样才能确定啊!

  

因此怎么样都要弄成一个有限的情况,限制出一个范围来。如果说根本没有限制,这么一大片,可以随便进进出出的,就定不出「涌升流」的成果,所以做科学研究的人不会去处理无限的问题。

  

做生意也是一样,任何公司一定要是个有限的系统,圈成一个范围,那么所有支出的和赚进的,在这范围里面一算,才能知道是否有利润;如果把这范围界限拿掉,哇!那要怎么去看赚钱没赚钱?根本没办法。所以人要做事情,都是如此,必须圈出一个范围来;不过这并不是「封闭系统」,和外界还是有沟通的,像是生物体一样。

  

问:再请教您,修行过程中如果起了一个念,就是说我想得什么什么果,或者得什么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起这样子的心还是有相?

  

答:对!

  

问: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肯定真的是证到了实相?就是说这些都是相,要一层一层破,那到什么时候才肯定证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就是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在那种情况之下,已经不是用思维的方式?

  

答:是不用断灭的那种想法,不是有相的想法。

  

问:到那个时候,是不是自己会懂,还是……。

  

答:自己会懂。

  

问:但是一旦会懂还是相,因为你肯定了。

  

答:你问到关键了——自己会懂一个不是相的。那个时候的懂,是无相的肯定,和现在大家讲的那个有相的懂不一样;若警觉到这个差异,就是懂了。

  

问:从今天您所讲的内容,就会发现「相」不止一个,还可以随意变。

  

答:是随你的看法变。

  

问:心愿意变什么相,就是什么相?

  

答:不是愿意变什么相,而是随你内心的看法不同,你的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问:请问一下,假如要入世的话,相是不是可以取?

  

答:可以,让他取相,取相也没关系。

  

问:这个时候心很清楚。

  

答:不是啊!没有清不清楚的问题,像十地菩萨就是在这个世间起无量复杂的相。他是可以起啊,但并不会耽于那些相;也不是想要和人比,认为别人比不上自己的相多——我无量了,你却有限——也不是这样子的。

  

问:经典里面记载地藏菩萨要度尽地狱所有的众生,而《金刚经》却说:「实无众生得度」,这和今天您所讲的意思相同?

  

答:对。

  

问:成佛的人会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

  

答:对,这点佛当然懂,不懂他怎么成佛?

  

问:但是为什么经典还要记载?为什么还要说我们要发愿度尽众生?为什么又刻意在做这个工作?这是互相矛盾的。

  

答:其实并不矛盾,它已超越了矛盾。因为没有先要度尽一切众生,后面怎么能说:实无一众生得度?怎么能展现这个状况?如果前面不这样子演一下,怎么展现?就展现不出来。

  

问:前面您讲到feeling有三个层次,以前您也讲过关于真爱,一定要有feeling。我们修行人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感觉和以前不一样,对事情、对人、……,也会有feeling。但这种feeling 并不是您讲的「庵摩罗识」的feeling,那这种feeling的层次在那里?

  

答:那些层次也可以从庵摩罗识来感觉啊!

  

问:那个感觉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样?

  

答:对,但还是会有感觉,当然做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我也没有办法讲,只是把feeling划成三种层次来表达,让你以后能检讨自己的feeling到底在什么层次,给你一个检查的方便。

  

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像庵摩罗识的feeling,如果意识心不加上去,它会让你清楚;若愈要去看清楚,它反而就模糊了。像观想的话,如果是用庵摩罗识观,你的心不放上去的时候,它在那里;但是若想要用意识心去把它看清楚,它反而就模糊、消失了。

  

答:有点这样。大家都有用意识心的经验,其实满多练气功的人都有这种经验。道家的人常常会提出,不要用「意」去导啊,否则会出毛病等等。因为你用「意」去导,就是等于用「意」去感觉,这样会出毛病的,不可以随便用。

  

就是说自己要清楚什么是「根」,什么是「意」,什么是「本来面目」,能够掌握到这些层次的时候才会用。当然,没有掌握到「本来面目」,至少「意」和「根」还是可以掌握,一般人应该都会的。

  

通常练气功的人说要放松,事实上「放松」就是不要用「意」,它本来就在那里;或是你放松了以后,气自己会长,慢慢地自己就培养出来了,这是要一段时间的。

  

问:像刚刚讲的,是不是类似做摄心内证的时候,定得不错,你是被知,不能,那个时候认定……(注:录音带不清楚,致不能全部写出,敬请原谅。)

  

答:不是「被知」分不清楚,「摄心内证」时是有混沌的感觉的。道家说的一些话也有一点道理的,所谓「道如混沌」,它还是有所指的。但是不是「被知」的地方要模糊。你讲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你本身改变了,再去看被知的部分,发现那部份在起变化,也会有这种模糊感。

  

问:今天讲这个无相的道理,在成道的人看来,这些众生都是幻化的?所以很多佛经都这么提到:本来众生就都成佛了。

  

答:本来是佛,但现在还没有成。

  

问:这之间我还是没有办法弄通——从佛的心来看众生和从众生来看佛。

  

答:那当然了。除非你自己是佛,从那里看过来,你就会知道佛的心好像是一个没有定型的东西一样,无边无际,弹性很大。

  

今天我并没有用非常抽象、抽象到你们没有办法感觉的东西来讲解,我讲的东西都是在你们可以感觉到的范围里面的。

  

问:Feeling跟身体的觉受有没有关系?

  

答:和「觉受」很有关系。「觉受」就是feeling。

  

问:就是在胸中洋溢着?

  

答:这是一种,但状况实在太多了。其实feeling是非常复杂的,我也没有办法说清楚,但我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关于feeling这方面是非常非常的贫乏。大家若想要培养,是要下点功夫的。尤其现在的教育制度更是没有feeling。

  

问:「Feeling」把它翻成中文,要用什么字眼比较妥当?

  

答:我就是用「感觉」啦。

  

问:用「感动」可不可以?

  

答:不是,不是感动。

  

问:如果用「感觉」的话,像唱歌唱不好,那也是一种「感觉」呀!

  

答:对,所以我又讲不出来了。到这个地方我就不知道用什么字了?Feeling这个字,我们翻成中文是「感觉」,但是西洋人用的时候,有我要讲的意思。只是我们中国人却找不到一个恰切的词汇来翻译。有人翻作「感性」。

  

问:「心有戚戚焉」是不是?

  

答:有一点,还不完全。所以中国很糟糕,你可以知道我们文化里这一方面有多贫乏,连这个词汇都没有。人家产骆驼的地方,光形容骆驼某一个性质就有八十几个词汇。而我们想形容feeling,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有多贫乏了。

  

问:那愈有feeling的人岂不是把「我」的范围更扩大了?

  

答:嗯,有一点这样。

  

问:那些音乐家、美术家好像很有feeling,那一定比较好吗?

  

答:那也不见得啊,他们那个层次的feeling和我这个层次的feeling又不同,有很大的差距。

  

问:有时候太有feeling的人又有点纠缠了。

  

答:对,所以我在这里真的不知怎么说。

  

旁答:他说的那个是纠缠,不是feeling。

  

答:不,他们那些音乐家有的是有些feeling,和我要说的feeling是有点关系的。但我的是把它纯化、提升到庵摩罗识的feeling,他们常常只是在情欲上的feeling。这个feeling是和同情心有关连的,同情心强的人比较有feeling。

  

问:请问你们念物理,也可以念出feeling来吗?

  

旁答:做实验都可以有feeling。

  

答:做实验的人如果没有feeling,实验做不好的。

  

旁答:这个feeling也许翻成「直觉」更好,比较能表达它是直接从更深的心发出来的。

  

问:演员演戏有两种派别。一种像他们欧美的叫「方法演技」,就是说他们演一个悲伤得需要掉泪的角色时,不必像我们国内这种「土法炼钢」的方法,是先想一段自己的伤痛往事,或放一段悲伤的音乐,然后陷入悲哀的状态中,才能演出的。

  

欧美演员运用「方法演技」,可以只抓住那个感动人的诀窍就演出了,并且收工回家后也不会继续陷在那种悲伤的情绪中出不来。那我在想,按理「土法炼钢」的国内演员应该优于欧美演员啰,因为他们把自己弄到真正悲伤的状态中?

  

答:讲到演戏倒是和feeling比较有关系。不过你所讲的那种状况是要落在那种悲哀的情绪里面,那还不见得是feeling,当然有一部份feeling在里面。主要还是他们先得把自己陷在那种悲哀的情绪里面,然而「情绪」与feeling中间还是有不同的。所以这实在太复杂了,我不知道怎么说明。

  

而你所讲的那种「方法演技」,可能还是属于我要讲的feeling。演员只要抓到了什么东西是代表feeling,他虽然自己不在那个feeling里面,但是他知道什么东西是代表那个feeling他把那个符号抓住了、feeling的符号抓到了,然后他就用这些feeling的符号直接表演,人家就会被他感动,就像找到了电灯的开关一样!修行成佛也需要掌握成佛的开关。

  

问:Feeling如果翻成「体会」怎么样?

  

答:嗯,好像好一点,或者用「体悟」好了。

  

问:「感同身受」呢?

  

答:也许「体悟」比较接近。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张嘉发、蔡素钰、袁安若等居士记录

  

【编者的话】

  

修行的方法各人不同,而觉受又人言言殊,究竟如何方符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所嘱而不致落入邪道,实值得吾人探讨。梁乃崇教授曾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名为「用庵摩罗识观想」,祈能引导大众走上正修行路。本刊特将此讲词选作本期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用「庵摩罗识」观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