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庵摩罗识」观想
梁乃崇教授
《金刚经》有一个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从这个偈子,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念咒、观想是不是有毛病啊?
念咒、观想如果弄不好,是有毛病的。所以大家在持咒、观想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邪道。那么如何持咒、观想才不是行邪道?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回答,然而大家听了以后,一定会觉得我没有回答——那就是我师父 华藏上师所说的要用「庵摩罗识」来观想(吾人第八「阿赖耶识」清净后的识,即「庵摩罗识」,亦名「第九识」)。如果用「庵摩罗识」观想,就没有行邪道。
在对「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尚未清楚的状况下,如何用「庵摩罗识」观想呢?我们可以从感觉(feeling)下手,从我们的感觉来了解——假如你有真实的感觉,那么这就是真实的;你有正确的感觉,那么就是正确了;你觉得虚妄,那么就是虚妄的——也就是要以「感觉」作为判断的依据。
我们学佛,不可以脱离感觉(feeling);如果脱离了感觉,那所有的成果就会建立在一些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假设上面,所有的成果也就会虚浮不实。如果有人说佛讲的真实,都是佛所体证到的;而我们现在还没有成道、没有体证,所以就没有真实的感受。其实不然,我们仍会有真实的感觉。
那要如何走上正道呢?就是要从你自己的感觉去体会,从感觉通入「庵摩罗识」。「庵摩罗识」代表「实相」,也就是真正的真实。
你对「真实」有什么感觉呢?它有真的、不变的、实在的感觉。对「虚妄」又有什么感觉呢?就是让人觉得是骗人的、不真的、没有这回事等。譬如说镜子里面的花,我们虽然看到了,眼根感觉是真实的;但是摸不到,身根感觉它是假的,就晓得它仍是虚假的。
所以对于「真实」与「虚妄」的判断,我们本身就有感觉(feeling)可以辨别;如果你没有感觉,那真的说不下去,真的就没办法了。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只会推理,凡事立基于完全不知道的假设上面而作推理、推测,那真的是与真实绝缘了。所以要谈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是以你「能感觉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为前提,认定你对「真实」的感觉是有的,对「虚妄」的感觉也是有的。
那么我现在要问各位:所有的相是不是给你一种虚妄的感觉?我想各位所得到的答案不是虚妄的感觉,而是真实的感觉;尤其在苦恼时,更加感觉「相」是真实的。
然而修行人却可感觉到「相」的虚妄,不是推理认为「相」是虚妄,而是实受的,不是猜测的。一般人做不到,是修行工夫不够的缘故。对凡夫来说,「相」是真实的;但对修行人而言,「相」则是虚妄的。我把「真实」与「虚妄」的定义都定在以你的feeling为标准,以实受的feeling作判别,而不以推理或推测作判别。
下面我们就要谈「用庵摩罗识观想」是什么意思?庵摩罗识的观想和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或者是这些眼、耳、鼻、舌、身这些根的关系是什么?
大致上我可以这样子讲:我们的feeling有三种层次,第一种像我眼睛看到颜色、看到形相、看到……,这也是感觉,也是一种feeling。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有feeling,是不是?
另外一种就是用意根的识心去感觉的,不用前五根,没有真的把眼睛睁开看、用耳朵去听、……,但我们还是可以感觉一些心念的形相,这就是「意根」,所以眼、耳、鼻、舌、身通通可以有感觉,而意根本身——「识」也可以有,它不必透过眼根,直接可以有感觉。
然而这些感觉都不是我要讲的最好的feeling,我要讲的是第三种「庵摩罗识」的感觉,是最没有毛病的感觉。用「庵摩罗识」去感觉,也等于是用自性去感觉;惟有从自性上所得到的感受,才是最理想的。当你用「庵摩罗识」去感觉时,就不是行邪道了;不然的话,多少都会有一点缺失。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做到那种没有缺点的感觉,但仍可以从「根」上的感觉来观想、持咒,从「意」上的感觉来观想、持咒,渐渐地做到以「庵摩罗识」观想。千万不要放弃从「感觉」下工夫的原则,否则是不可能修成的。
而先行点邪道,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事实上一般人天天都在行邪道,只不过这样做的话,不会「见(现)如来」(「如来」指我们的自性、佛性,它不能被见,只能显现,所以「见」要读成「现」)罢了;能够不行邪道的时候,那么「如来」自己才会显现。
「如来」显现,是因为如来本性被盖住,现在不被盖住了,这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如来」并不在「相」中现出来;另一个则要从「相」中现出来,就是要做「出菩提路」的工作。
所谓「出菩提路」,就广义来讲,是从佛的位置又回转入这个世间,来建立报、化二土,救度众生,从大的角度来讲是如此。而从个人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让「自性」透过「识」、透过「根」,在「尘相」上现出来,也就是在「相」上现出,即所谓「现龙在田」之意。
这种努力有一个要点,就是「自性」一往「尘相」这边现出来,它本来不分别的,这样一做以后,就分别了;本来无相的,要变成有相;本来不断灭的,就要断灭——也就是说它要在有分别、有断灭、有相的状况里面,现出无量无边、无分别那种特质的「相」来,这当然还是在「相」上面去表现。就个人狭义的角度来讲,过程是这样子的。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就是说从佛位入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建立报、化二土;或者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即从佛性化现出金刚心菩萨再入世。一旦变成菩萨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个体,有了一个形相。其实它本来没有分别,根本没有相,它什么东西也不是!然而你把它透出来,就有了个体、形相、分别,那种「透」的过程与步骤就和众生入胎的程序是相似的,但「自性」、「佛性」并未迷失,所以实质上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问:请问教授,佛经里面常说:释迦牟尼佛每次说完法以后,有多少人会得什么果,有多少人当下就开悟。这是佛的认定?还是旁观者认定的?
答:佛没有认定,他曾讲过:「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没有认定。
问:那大乘人在看事情,和小乘人不一样?
答:对,因为大乘的心无量。
问:那是不是要练习这种无量的涵养?
答:对,那样才叫「发菩提心」,所以法本刚开始除了要你先「皈依」外,都要你发「四无量心」。「无量」就是无限,无限量的意思。譬如前一阵子,我看到有人用entropy(译作「火商」或「能趋疲」)处理世界经济问题,起先还觉得人家讲得有道理,没有办法不觉得好。
后来慢慢检讨,就发现原来他们有一个认定:「火商」(entropy)一定要在封闭系统(close system)下才能成立;如果封闭系统这个概念不成立,他的说法就都是废话。检讨到这里,我就知道他的说法不可能成立。
因为若真封闭,一定要严格要求,不能像他们那样马虎,那么我们应该没办法知道封闭系统里面的情况,这样才叫「封闭」;如果里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怎么叫「封闭」?它对我们来讲就是开放的了。
但是现在它这个系统规定要封闭,但又可以知道里面的情况,以为这样并不会损害这个封闭系统;也就是说他认为这样子去知道、去探测,资讯进进出出,并没有影响这个封闭系统的「封闭」,这种扰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我要问:怎么知道可以忽略不计?它真正封闭时会得到什么结果,没有人知道,那怎么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后来就把原先受他们影响而产生的想法给甩了,entropy的观念就没有办法再影响我。「封闭」是一种有限量的心,不是无量心。
(注:「火商」是一个字,不是两个字。因为倚天字型无此字,故以「火」和「商」拼凑而成。)
从这个角度就比较能欣赏《华严经》里面讲的,这部经实在是一层比一层复杂,头都给他讲昏了,像「十地品」,释迦牟尼佛一地一地讲,讲到后来,觉得佛应该已经没东西好讲了嘛,怎么还讲得下去?所以到第十地的时候,当时听的人就起了念头:十地菩萨的境界都这么好,佛又是什么状况呢?佛还有什么状况可以比十地菩萨的境界更好?
释迦牟尼佛解答这个问题时又讲了一大堆——他一直都在表现那种「无限」,不但是无限的宽广,而且是无限复杂的状况。而做科学研究的人绝对不去处理无限,因为怎么处理呢?根本无从处理起…
《用「庵摩罗识」观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