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P5

  ..續本文上一頁排出,大地亦染汙。

  垢身濁如此,親見若複疑,

  應觀寒屍林,腐身不淨景。

  皮表迸襲屍,見者生大畏,

  知已複何能,好色生歡喜?

  塗身微妙香,旃檀非她身,

  何以因異香,貪著她身軀?

  身味若本臭,不貪豈非善?

  貪俗無聊輩,爲何身塗香?

  若香屬旃檀,身出乃異味,

  何以因異香,貪愛女身軀?

  長發汙修爪,黃牙泥臭味,

  皆令人怖畏,軀體自本性,

  如傷己利刃,何故勤擦拭?

  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

  寒林唯見骨,意若生厭離,

  豈樂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複次女垢身,無酬不可得,

  今生逐塵勞,彼世遭獄難。

  少無生財力,及長怎享樂?

  財積壽漸近,衰老欲何爲?

  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力竭,

  夜歸精氣散,身如死屍眠。

  或需赴他鄉,長途曆辛勞,

  雖欲會嬌妻,終年不相見。

  或人爲謀利,因愚賣身訖,

  然利猶未得,空隨業風去。

  或人自售身,任隨他指使,

  妻妾縱臨産,荒郊樹下生。

  欲欺凡夫謂:求活謀生故,

  慮喪赴疆場,爲利成傭奴。

  爲欲或喪身,或豎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燒。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貪欲生衆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

  爲彼勤苦衆,竟毀暇滿身。

  諸欲終壞滅,貪彼易墮獄,

  爲此瞬息樂,須久曆艱困。

  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

  思維地獄苦,始知諸欲患,

  非毒兵器火,險地所能擬。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離诤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

  傾瀉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空舍岩洞樹,隨時任意住,

  盡舍護持苦,無忌恣意行。

  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幹,

  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手足肢雖衆,護如身相同,

  衆生苦樂殊,求樂與我同。

  雖我所受苦,不傷他人身,

  此苦亦當除,執我難忍故,

  如是他諸苦,雖不臨吾身,

  彼苦仍應除,執我難忍故。

  吾應除他苦,他苦如自苦,

  吾當利樂他,有情如吾身。

  自與他雙方,求樂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獨樂?

  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

  謂彼不傷吾,故不護他苦,

  後苦不害今,何故汝防護?

  若謂當受苦,此誠邪思維,

  亡者他體故,生者亦複然。

  若謂自身苦,應由自防護,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

  若謂此非理,執我故如此,

  執自他非理,唯當極力斷。

  相續與蘊聚,假名如軍鬘,

  本無受苦者,誰複感彼苦?

  既無受苦者,諸苦無分別。

  苦故即當除,何需強區分?

  不應有此诤,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應除,否則自如他。

  悲心引衆苦,何苦強催生?

  若愍衆生苦,自苦雲何增?

  一苦若能除,衆多他人苦,

  爲利自他故,慈者樂彼苦。

  妙花月雖知,國王有害意,

  然爲盡衆苦,不惜殉自命。

  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

  惡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

  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

  此喜甯不足?雲何唯自度?

  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

  一心樂利他,不望得善報。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

  如是于衆生,當習悲護心。

  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

  串習故執取,精卵聚爲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執爲我?

  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

  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

  衆人皆認許,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許,有情衆生分?

  于此無我軀,串習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覺?

  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

  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報。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

  如是于衆生,當習悲護心。

  怙主觀世音,爲除衆怖畏,

  湧現大悲心,加持自聖號。

  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

  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懼身,誰不似敵嗔?

  千般需療除,饑渴身疾者,

  捕殺魚鳥獸,伺機劫道途。

  或爲求利敬,乃至殺父母,

  盜取叁寶物,以是焚無間。

  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

  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爲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他,一切圓滿成。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爲仆,

  雇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世間諸災害,怖畏及衆苦,

  悉由我執生,此魔我何用?

  我執未盡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棄,不免受灼傷。

  如爲止自害,及滅他痛苦,

  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

  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邪惡待衆生。

  故當尊有情,己身所有物,

  見已鹹取出,廣利諸衆生。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爲他,

  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

  受贊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世間盛贊彼,吾之身名裂,

  無才何所爲?才學衆悉有,

  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不愍愚衆生,危陷惡趣門,

  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爲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複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

  令受衆嘲諷,競相共責難。

  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

  財貌與慧識,種姓甯等我?

  故令聞衆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彼富吾奪取,若爲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令彼乏安樂,恒常遇禍害。

  彼爲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于他亦當習。

  應爲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衆生。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衆前誠忏悔。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往昔爲自利,所行盡害他,

  今爲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堅持利他行,切莫傷衆生,

  妄動應製止,逾矩當治罰。

  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唯當受治罰。

  昔時受汝製,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衆,

  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

  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若汝欲自喜,不應自愛執,

  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汝愈獻殷勤,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誰複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惱複失意。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厥爲真妙財。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爲我?

  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爲?

  豈異糞等物?怎不除我慢?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

  于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

  細心極愛護,或棄鹫獸食,

  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

  何毀引身嗔?何贊令身喜?

  身既無所知,殷勤何所爲?

  若人喜我身,則彼爲吾友,

  衆皆愛己身,何不愛衆生?

  故應離貪執,爲衆舍己身,

  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工具。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爲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于正所緣,恒常修叁昧。

  第八品終

  第九品 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

  世俗與勝義,許之爲二谛。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

  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以二同許喻。爲果不觀察。

  世人見實法,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師。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妄,如垢謂淨等。

  爲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豈不違世俗?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

  衆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雲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于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幻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回,

  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所明,其無暗蔽故。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識依…

《入菩薩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