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超越他們的問題。其實「衆生相」裏面還是有層次高一點、低一點的問題,而高層次的就可以解決低層次的問題。
所以說來《金剛經》的四相是很好玩的,每一相都是超越前一個相、解決前一個相的問題的利劍。
譬如說,「人相」就可以解決「我相」;「衆生相」又解決了「人相」;「壽者相」又解決了「衆生相」;而最後「無相」連「壽者相」都可解掉。這種解決是超越的解決,並不是把前面一相給消滅,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超越它,不再受這個層次羁絆了。
譬如最明顯的「我相」怎麼超越?凡事都替別人著想,是不是「我相」的問題就解掉了?就這樣簡單嘛!凡事都站在別人的立場幫他想,那麼「我相」就不見了。
通常兩個人因沖突而吵架,別人來勸架,最常聽到的話就是:「你們彼此都退一步嘛!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嘛!」這都是教我們用「人相」去除「我相」。還有教小孩子多同情缺腿或者是瞎眼的人,那怎麼辦呢?就是教他把眼睛蒙起來,過一天生活,小孩子就曉得眼睛瞎的人很痛苦。
這都是用「人相」的方式來超越「我相」。其實光是「人相」就已經很好用了,很多企業家只要懂得「人相」,他的企業都可以做得成功。
同修叁:
……從時間的層面來看,譬如以色列和阿拉伯民族,要能夠長久地存活在這塊土地上,就應該解決彼此之間的歧視和偏見,從這個層面考慮,是不是就是利用「時間相」來解決「衆生相」的問題?
梁教授:我還沒有聽懂你的意思,你說以色列人用了這個辦法嗎?
同修叁:
因爲如果不談和,兩個民族總是一直要對立,這樣總不是辦法,對兩個民族都是傷害。如果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夠一直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就應該和鄰近的種族和睦相處,那是不是要用時間、用比較長遠的角度來考慮事情,就能把彼此的一些問題解決?
梁教授:
喔,那還不是「壽者相」。「壽者相」是提升到「衆生平等」,就是說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都是人嘛!甚至可以說我們都是「地球人」!整個地球人類大家都是同體的,我們可以把這個地球、整個宇宙視爲一個生命,這個生命裏面容納了各類生物、各種種族、各個星球,山河大地全都在裏頭,動、植物也全都在裏面,這種狀態是「壽者相」。
同修一:
我對這件事情加一點解釋,很多人講「衆生相」或「人相」,其實是以「我相」的方式去延伸,而不是去超越「我相」。
梁教授:對!
同修一:
這就出了很大的問題,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像我剛才講我們公司領導人出的問題,都是如此,他用他的立場去解人家的事情。甚至沙特的個人主義或是什麼主義,都有這個問題。反過來講,前一陣子報上的謬論也算有點道理,它說「清官誤國」,因爲假使你只是去除「我相」,但完全沒有系統思考的能力,而去領導別人,是很糟糕的。
梁教授:
剛才你後面講的東西我就不談了,那是一些實務上的問題。你前面提到那一點蠻好的,是很重要的。不錯,有些人也講國家,也講民族,那應該是「衆生相」了嗎?他是在「衆生相」的層面嗎?
不是的!他的「我相」比「衆生相」還大,所以他搞個人崇拜,搞到他的「我相」淩駕在國家、民族的「衆生相」之上。那就是他的「我相」沒有超越,只是把他的「我相」擴大了,而且擴得很大,把整個國家、民族都給壓下去了,只是搞成這個樣子——這就是堅固的「我相」,完全沒有超越!很多人以爲把這個「我」擴大了以後就是超越,那決不是!反而是把這個「我」養得更堅固、更壯大,結果並沒有超越「我相」。
這在修行上是蠻容易誤解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解,這會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因爲我們常常也講「小我」、「大我」,那就變成「小XXX」、「大XXX」了。但是不管這個「XXX」的大小,他就是沒有把「我相」超越,沒有破除,他仍然受到「我相」的拘束和限製!好,各位還有沒有什麼體驗,或是對以上所說還有疑惑的地方,都請提出來。
同修二:
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就是個人超越的問題。「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我觀「名色」大概沒問題,但是「識」與「行」可不可以觀?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梁教授:
「識」與「行」是不是可以被觀?可以的!「本明」(本來面目)可以觀它們。先有「行」,再産生「識」。
同修二:有沒有辦法明確一點,譬如說像「行」的部份……
梁教授師:
「行」的部份你觀不到。爲什麼會觀不到?因爲你現在的層次還沒有超越它。如果你超越了「行」,到了「無明」(阿賴耶識),你的程度、你的境界是在「阿賴耶識」,那就可以觀到「行」(第七識)了。而且一定要到了「本明」,才能夠觀到「無明」(阿賴耶識)——就是你的境界要在更深的層次才觀得到前面淺的層次。
同修二:
我們從「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角度來看,「觀察者」是落在「有爲」還是「無爲」?還是說「被觀察者」和「觀察者」是一體的?我的問題是這個部份是落在什麼地方?
梁教授:
喔,這個問題有好多層次。「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就是「能」和「所」,可以落在「十二因緣」中的「本明」,從「無明」以下都被你管到。但是你的「能」也可能只是在「受」的層面,只能夠觀到「愛」、「取」、「有」這些東西,這要看你的境界了。
很多人就只在「受」這個層次而已,他會覺得那個「受」就是他了,他非常有感受的就是從「受」這裏看出去,他會看到愛、恨、恩、怨這些東西,可以看得很清楚。「取」、「有」以下他當然都清楚,都是被他觀的。
還有的人本身只在「愛」這裏,那他只能看到「取」、「有」。所以想要看到「行」、看到「識」,就要回到「無明」甚或「本明」,才可以看到。所以當你在「愛」的層次,或者在「受」這個層次,那麼「觸」和「六入」你通通看不到,你只會覺得:「愛」或「受」就是你自己!
像「氣」那些東西,有時候就只在「觸」或「受」這裏,有的時候是在較高的「名色」的層面,不一定的。如果把「十二因緣」弄通了,只是成辟支佛而已喔!還是「五蘊魔境」最後一境,原因是他沒有度到「衆生相」。
同修二:
依師父剛才那樣的講法,一般我們修行時觀察到「名色」,這部份是不是大部份落在「識」的情況?譬如說我們可以觀察我們的……
梁教授:那是在「識」的情況,因爲「十二因緣」的「識」是第六識。
同修四:
師父以前在講企業體的事情時,曾經提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方法,那這個「衆生相」就是……如果一個公司,我們把它看做一個「法人」,這個「法人」是不是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梁教授:
可以做到,但是一般的「法人」是有所住的,因爲它是有定義的。它有定義,就有所住,也就是說:入了世間,就有所住。所以我們入世間,一有相,就有所住。只要有相,就有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出世的,一個是入世的。
出世的話,根本沒有住了,就是一點住都沒有;而一旦入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怎麼做呢?什麼都可以住,不予限定;也就是所住的東西並不限製是什麼,可以換來換去,擺來擺去,什麼都可以,是這樣子來生心的。
如果說一定要限定是某一個,不能換的話,就是受到局限了。我們要入世,就必須要入相;如果什麼都沒有,是空的,就入不了世。要入得了世,就是要有所住,才能生心。但是我所住的東西是滑動的、不定的、會換的,這就是入世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
如此換來換去,一般人很難接受,因爲像你們跟我講話,常常會發現我好像是變形蟲一樣,想法會變來變去,令人摸不著,捉不住。爲什麼會如此?因爲我心靈所住的地方是換來換去的,一直在變化,隨時都可以變,而且是立刻變的,不是說想了好久才變,而是一起心動念,隨時都可以變。
此時你們會覺得抓不住我的思路,但別人的思想則容易抓住——就是抓到他的基本假設在哪個地方,他的基本假設一下子被你抓住的話,他再怎麼變,就像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就跳不出去了;但是如果在基本假設那個地方是會變的,別人就沒有辦法抓住。
就像人家要點穴,我的穴道可以移位,別人點不到!這就是「不定法」,入世就會變成「不定法」。不是說沒有法或相,是有的,但是它是不定的。以上的說法是不是解答了你的問題?
同修四:
我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是這樣的「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可以超越「衆生相」?
梁教授:
可以!你要「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沒有相給你住了,那就到了「無相」,到了「無相」,當然超越,連「壽者相」全都超越了,這個時候是沒有辦法說明的,那種狀況就變成不可說了。什麼時候是可說的?當我一入世,還是有所住,但是會換來換去,是在變化的,那個時候才可說,才有東西可以說得出來,否則是說不出來的。所以,我講的入世的「無所住」,就是沒有固定的住,它的「無住」是不固定住的意思。
同修五:
剛剛師父講的「無所住」,當然是很透徹的一個方法;但是假如師父是一個領袖,譬如說是一個總統,或是一個學校的校長,你在這個世間,是不能隨便變來變去的,你一定要設定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那師父怎麼做?
梁教授:
我會順應時代的特性,給世人一個明確的目標。譬如說中國人對領袖的要求是要清廉的,要誠懇的,這個要求是不變的,那我就順應這個要求,把我的財産都捐掉,就像陳履安先生,把他的房子還給國家。又譬如世人需要一個共同的理想一起奮鬥,我會提出「建立人間淨土」的理想,大家同心協力,促使人世間向真、善、美無限趨近。
同修五:對那些管理的人……
梁教授:
說到管理,這個世界有一個競爭的機製,譬如說「全民健保」,我曾經提出一個意見,不可用一個僵化的辦法,要讓它有一個競爭的機製在裏頭,來解決它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讓它是活的、會如土長苗這樣子來生長的。
「如土長苗」把「壽者相」描寫得非常好,「壽者相」就是有「時間相」,就是動態的、生命會變化的一個相、一個狀態。要把這個做好,就要修「叁摩缽提」(假觀)。修「叁摩缽提」是在修什麼?就是修「壽者相」,「如土長苗」就是「壽者相」,是一個生命現象。
修好「壽者相」,就可以超越「衆生相」,就可以把「衆生相」度了。這些相都是環環相扣的,不是佛陀故意設計出這樣一串東西才有的,而是自然界本就具備的,因此並不是佛陀的創造而是他發現的。
所以像要做動態的「系統思考」,那些東西都是「壽者相」,動態就是「壽者相」,也就是「如土長苗」,所以「如土長苗」真是精采啊!就這麼簡單一句話,把所有的要點一語道破!
大家要注意,「叁摩缽提」是誰修的?就是菩薩修的,菩薩是專門修「叁摩缽提」的;羅漢是修「奢摩他」(空觀)的;佛才是修定慧均等的。「叁摩缽提」就是慧,「奢摩他」就是定,「定慧均等」就是禅那││「定」與「慧」兩者都很重要。所以菩薩看起來會做事業,爲什麼如此?他是修「如土長苗」嘛,就會解問題,解「衆生相」的問題。
好吧,我想今天中午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楊弘宇居士記錄
【編者的話】
梁教授去年曾在臺灣和星、馬等地開示《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各次演說因當時因緣的不同而各有重點(梁教授演講從無講稿,不過隨機赴感,稱性而談),然都十分精辟。爲幫助大家對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有全面完整的了解,並不負梁教授將其寶貴的體會與心得和大衆共同分享的美意,編者決定將他在新加坡和臺灣的兩次演講內容編爲一期,請讀者將二篇互爲參詳,則必有收獲矣。
《《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