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力
梁乃崇教授
一個已經能夠發出「無爲願」的人,會感染周圍的人。這個感染是有熱力的,他會把人的限製條件都融掉。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願力」。
大家都知道「願力」很重要,卻不容易體會和掌握。佛經裏面可看到很多佛菩薩立下誓願,這些願寫成文字,留在經典裏面,都非常地壯觀,可是對我們的影響卻很輕微,因爲在經典裏的願,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一篇文字,並不具心靈的力量。我們常念誦那些誓願的條文,只是在念口簧而已,如同呼口號,不能産生實質的力量。
※「願力」新解
美國彼得‧聖吉所著《第五項修煉》中的〈共同願景〉這一章,講得就比佛經更有實際的動力。書中舉述曆史上的一個故事,這故事已經拍成一部電影叫「萬夫莫敵」,在座可能不少人看過。它是敘說羅馬的奴隸爲了爭取自由,群起反抗的故事。
這些羅馬的奴隸,在紀元前七十一年的時候,由其中一個奴隸領導大家起義,爭取自由,這個領導人叫斯巴達卡斯。他領導這群奴隸,兩度把羅馬大軍打敗;但是在最後一戰時,還是被羅馬軍包圍,羅馬的將軍就對這些被俘虜的奴隸說:「你們是奴隸,將來還是要繼續做奴隸。羅馬軍隊是慈悲爲懷的,只要你們把頭子斯巴達卡斯交出來,就可免你們一死。」因爲羅馬軍認不出哪一個是斯巴達卡斯,就說只要他們肯交出人來,就能免死,可以繼續當奴隸。當將軍講完話時,大家都沈默不語。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個人站起來說:「我就是斯巴達卡斯!」不久,全部的人都站起來說自己才是斯巴達卡斯。
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的,也可能是真實的,但是它表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斯巴達卡斯」這個奴隸的名字,已經不是代表這麼一個人,而是代表追求自由,不願做奴隸的願望,也就是追求做一個自由人的願望。他們情願死,也不願做奴隸;他們的願望就是追求自由之身,這個願望的力量非常驚人!可以讓人不計生死都要去完成──這就是「願力」。
當我們有了「願力」的時候,它就會發揮無比的威力,可以把所有的困難沖破。這裏不只是一個人的願力,而是這幾千人共同的願力,所以他們可以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如果這一群人各有各的願,有人願意繼續做奴隸,有人則想要成爲自由之身,這種力量就顯現不出來。當他們單一的、很清楚的形成一個願,這種力量就難以計數了。
我們學佛就是一個願──希望解脫自在,也就是在追求心靈的自由。我們不願自己的心性被「五蘊」所綁,不願意做「識心」的奴隸,這也是一種追求自由的願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願望。當我們把這個願望、目標厘得清楚,大家都有這樣的願望時,這個力量就非常強大了。如果我們把追求心靈「解脫自在」的目標迷失掉,就會變成:我要生活舒服一點,財富多一點;或是我要很出名、要追求權力等等,如果變成這樣,解脫自在的目標就模糊了。當你的目標一模糊,願的力量就發揮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把我們的願望和目標厘得很清楚,不要讓它模糊,是什麼就是什麼,這樣心靈的力量才能夠發揮出來。
這本書裏面又講到另外一件事:願不是被別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發出來的。如果自己發不出來,是別人強加在你身上的,就不叫做「願力」,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如果這是你的願,就會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如果是別人給你的期望,你只是爲了滿足別人的要求而努力,就不是你的願。大家如果只覺得這個願是佛菩薩的願,比如說是阿彌陀佛的願、釋迦牟尼佛的願、或觀音菩薩的願,你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了。只有是你生生世世都全力以赴想要達成的目標,這才是你的願。這時的「願」才能發揮力量,否則是發不出力量的。
※願的層次與分野
在這本書第叁二七頁裏,作者把願分成好多層次,這些層次分得很有意思。最高是「奉獻」的層次;其次是「投入」的層次;第叁層就是「真正地遵從」,也就是「服從」;再來就是「適度地遵從」;再下面是「勉強地遵從」;最後根本就是「冷漠、不關痛癢的」。
奉獻
投入
真正地遵從
適度地遵從
勉強地遵從
冷漠、不關痛癢的
願的層次在心靈上最重要的分野在哪裏?在奉獻、投入和遵從。如果是遵從,就不是他自發的;奉獻與投入才是自發的。「奉獻」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盡一切的力量,全心全意地把目標完成。我們要注意這個「盡他一切的力量」是怎麼盡法?在「奉獻」這個層次,他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如何「盡他一切的力量」?他可以改變世界上所有宇宙的法則,不只是物質上的法則,還包含精神上的法則,甚至是道義上的法則,他都可以爲了達成這個目標而修改。
就修行而言,中國的佛教便立下一個規則:如果修行要成道,一定要出家,不出家就不會修成。法則訂在那裏了,對在「奉獻」層次真心想要修行成道的人會怎麼做?他會把這條法則修改。怎麼改呢?像我的師父華藏上師就把這條法則改成爲:「對!應該要出家,但『出家』的真谛是什麼呢?是『出叁界』,出叁界的家!而不是在服飾、發式或儀式上來定義所謂的『出家』!」他就把「出家」的定義和法則改了。當他全心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可以改這些既有的成規。
但「遵從」的人就沒辦法改法則,而會說:「啊!是這樣子喔!那我就沒有辦法啦!」他就是在法則的規定下做事情的。所以一個奉獻的人,爲了完成目標,不管是精神層次、道義層次、或是物質層次的這些法則,都可以改的;改了以後,他的目標更容易達成。所以很多事情對于一個「遵從」的人來講,是沒有辦法達到、不可能做成的;但是,對于一個「奉獻」、「自發」,有真正願力的人來講,他只是把這個法則所造成的障礙拿掉,目標就達到了,他不受這些限製的。
至于這本書裏面講到的這個「投入」的人,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投入」的人可以改變物質法則,但是他不願改變道義法則,所以力量比「奉獻」小一點;遵從的人,是遵守而不會改變任何法則的,力量就更小了。我們可以從一件事情了解這點。如果大家讀過《阿彌陀經》的話,《阿彌陀經》裏面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建成的呢?是很久以前,有一位法藏比丘發願建成的,是他的願力所建成的。淨土宗所向往的世界可以由願力建成,你就知道這願的力量多麼大!但是這股力量,不是一個遵從者能夠發揮出來的。
※無爲的願力
修行的方向是要體證「無爲法」,當我們的願力能夠以「無爲」的心發出來,它的威力是沒有辦法想象的。如果他發出來的願望是「有爲」的,就是「有限量」而不是「無限量」的。而徹底奉獻的大願,就是「無爲」的力量在「有爲」、「有相」世界的呈現,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實例。
然而一個還沒有修好的人如何發出「無爲」、「沒有限製」的願力呢?一個人還沒有修好時,限製是很多的,他生活在「有相」、「有爲法」中,可不可能發出「無爲」、「沒有限製」的願力?這種「奉獻式」的願力是不是發得出來?可以的!因爲不管生活在什麼狀態,他有「佛性」、有「本來面目」,這個就是「無爲」的、「沒有限製」的;所以他仍然可能發得出來。至于一個普通人怎樣才可以把這個力量發出來呢?只要努力,把這些限製拿掉,就會發出來。要怎麼把限製拿掉?就是要把「相」拿掉,只要是「無相」,就發得出來,這是要靠自己修行的。一般還沒有修好的人常是在「有爲」的狀況之下發出願望,是有條件的、有限的,因此最高只能做到「投入」;而大部分的人大概是做一個遵從者。
另外,還沒有修好的人也可以靠修得好的人感染發出「無爲」的願力。一個已經能夠發出「無爲」願的人,會感染周圍的人。這個感染是有熱力的,他會把周圍的人有限製的條件都融掉,這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以前我不懂這個,不知道怎麼用願力去感染周圍的人。最近我有了一個經驗,曉得怎麼用「願力」把周圍的人「無爲」的願力也點燃起來,我以前只曉得用激發的方法,不會用點燃的方法,但是最近有了一次經驗,就曉得點燃的方法更容易、更好做。
在《第五項修練》這本書裏面,也指出「奉獻」和「投入」是沒有辦法要求的,它要出來就出來,不出來你也沒辦法。因爲不管你怎麼要求,只要是用要求的,就只能夠得到「遵從」,而得不到「奉獻」,這是書中的見解。我認爲以他的立場會是這樣,但是從我的立場則不然,我認爲這是可以點燃的,而且並不困難。事實上,一點燃以後,它就是完全自主的。
舉個基督教的例子:像耶稣釘在十字架以後,他的一些門徒還出賣他,像猶大不是出賣他嗎?但是經過這些問題以後,他的那些門徒心中的「願」,最後都被他點燃了,以後這些門徒就四處傳播褔音,這是一個例子。還有「萬夫莫敵」這部影片中的斯巴達卡斯,也把羅…
《願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