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力
梁乃崇教授
一个已经能够发出「无为愿」的人,会感染周围的人。这个感染是有热力的,他会把人的限制条件都融掉。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愿力」。
大家都知道「愿力」很重要,却不容易体会和掌握。佛经里面可看到很多佛菩萨立下誓愿,这些愿写成文字,留在经典里面,都非常地壮观,可是对我们的影响却很轻微,因为在经典里的愿,对许多人而言,只是一篇文字,并不具心灵的力量。我们常念诵那些誓愿的条文,只是在念口簧而已,如同呼口号,不能产生实质的力量。
※「愿力」新解
美国彼得‧圣吉所著《第五项修炼》中的〈共同愿景〉这一章,讲得就比佛经更有实际的动力。书中举述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这故事已经拍成一部电影叫「万夫莫敌」,在座可能不少人看过。它是叙说罗马的奴隶为了争取自由,群起反抗的故事。
这些罗马的奴隶,在纪元前七十一年的时候,由其中一个奴隶领导大家起义,争取自由,这个领导人叫斯巴达卡斯。他领导这群奴隶,两度把罗马大军打败;但是在最后一战时,还是被罗马军包围,罗马的将军就对这些被俘虏的奴隶说:「你们是奴隶,将来还是要继续做奴隶。罗马军队是慈悲为怀的,只要你们把头子斯巴达卡斯交出来,就可免你们一死。」因为罗马军认不出哪一个是斯巴达卡斯,就说只要他们肯交出人来,就能免死,可以继续当奴隶。当将军讲完话时,大家都沈默不语。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我就是斯巴达卡斯!」不久,全部的人都站起来说自己才是斯巴达卡斯。
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它表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斯巴达卡斯」这个奴隶的名字,已经不是代表这么一个人,而是代表追求自由,不愿做奴隶的愿望,也就是追求做一个自由人的愿望。他们情愿死,也不愿做奴隶;他们的愿望就是追求自由之身,这个愿望的力量非常惊人!可以让人不计生死都要去完成──这就是「愿力」。
当我们有了「愿力」的时候,它就会发挥无比的威力,可以把所有的困难冲破。这里不只是一个人的愿力,而是这几千人共同的愿力,所以他们可以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如果这一群人各有各的愿,有人愿意继续做奴隶,有人则想要成为自由之身,这种力量就显现不出来。当他们单一的、很清楚的形成一个愿,这种力量就难以计数了。
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愿──希望解脱自在,也就是在追求心灵的自由。我们不愿自己的心性被「五蕴」所绑,不愿意做「识心」的奴隶,这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愿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愿望。当我们把这个愿望、目标厘得清楚,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时,这个力量就非常强大了。如果我们把追求心灵「解脱自在」的目标迷失掉,就会变成:我要生活舒服一点,财富多一点;或是我要很出名、要追求权力等等,如果变成这样,解脱自在的目标就模糊了。当你的目标一模糊,愿的力量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把我们的愿望和目标厘得很清楚,不要让它模糊,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心灵的力量才能够发挥出来。
这本书里面又讲到另外一件事: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不叫做「愿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这是你的愿,就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如果是别人给你的期望,你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努力,就不是你的愿。大家如果只觉得这个愿是佛菩萨的愿,比如说是阿弥陀佛的愿、释迦牟尼佛的愿、或观音菩萨的愿,你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了。只有是你生生世世都全力以赴想要达成的目标,这才是你的愿。这时的「愿」才能发挥力量,否则是发不出力量的。
※愿的层次与分野
在这本书第三二七页里,作者把愿分成好多层次,这些层次分得很有意思。最高是「奉献」的层次;其次是「投入」的层次;第三层就是「真正地遵从」,也就是「服从」;再来就是「适度地遵从」;再下面是「勉强地遵从」;最后根本就是「冷漠、不关痛痒的」。
奉献
投入
真正地遵从
适度地遵从
勉强地遵从
冷漠、不关痛痒的
愿的层次在心灵上最重要的分野在哪里?在奉献、投入和遵从。如果是遵从,就不是他自发的;奉献与投入才是自发的。「奉献」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尽一切的力量,全心全意地把目标完成。我们要注意这个「尽他一切的力量」是怎么尽法?在「奉献」这个层次,他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如何「尽他一切的力量」?他可以改变世界上所有宇宙的法则,不只是物质上的法则,还包含精神上的法则,甚至是道义上的法则,他都可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修改。
就修行而言,中国的佛教便立下一个规则:如果修行要成道,一定要出家,不出家就不会修成。法则订在那里了,对在「奉献」层次真心想要修行成道的人会怎么做?他会把这条法则修改。怎么改呢?像我的师父华藏上师就把这条法则改成为:「对!应该要出家,但『出家』的真谛是什么呢?是『出三界』,出三界的家!而不是在服饰、发式或仪式上来定义所谓的『出家』!」他就把「出家」的定义和法则改了。当他全心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可以改这些既有的成规。
但「遵从」的人就没办法改法则,而会说:「啊!是这样子喔!那我就没有办法啦!」他就是在法则的规定下做事情的。所以一个奉献的人,为了完成目标,不管是精神层次、道义层次、或是物质层次的这些法则,都可以改的;改了以后,他的目标更容易达成。所以很多事情对于一个「遵从」的人来讲,是没有办法达到、不可能做成的;但是,对于一个「奉献」、「自发」,有真正愿力的人来讲,他只是把这个法则所造成的障碍拿掉,目标就达到了,他不受这些限制的。
至于这本书里面讲到的这个「投入」的人,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投入」的人可以改变物质法则,但是他不愿改变道义法则,所以力量比「奉献」小一点;遵从的人,是遵守而不会改变任何法则的,力量就更小了。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了解这点。如果大家读过《阿弥陀经》的话,《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建成的呢?是很久以前,有一位法藏比丘发愿建成的,是他的愿力所建成的。净土宗所向往的世界可以由愿力建成,你就知道这愿的力量多么大!但是这股力量,不是一个遵从者能够发挥出来的。
※无为的愿力
修行的方向是要体证「无为法」,当我们的愿力能够以「无为」的心发出来,它的威力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如果他发出来的愿望是「有为」的,就是「有限量」而不是「无限量」的。而彻底奉献的大愿,就是「无为」的力量在「有为」、「有相」世界的呈现,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个实例。
然而一个还没有修好的人如何发出「无为」、「没有限制」的愿力呢?一个人还没有修好时,限制是很多的,他生活在「有相」、「有为法」中,可不可能发出「无为」、「没有限制」的愿力?这种「奉献式」的愿力是不是发得出来?可以的!因为不管生活在什么状态,他有「佛性」、有「本来面目」,这个就是「无为」的、「没有限制」的;所以他仍然可能发得出来。至于一个普通人怎样才可以把这个力量发出来呢?只要努力,把这些限制拿掉,就会发出来。要怎么把限制拿掉?就是要把「相」拿掉,只要是「无相」,就发得出来,这是要靠自己修行的。一般还没有修好的人常是在「有为」的状况之下发出愿望,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因此最高只能做到「投入」;而大部分的人大概是做一个遵从者。
另外,还没有修好的人也可以靠修得好的人感染发出「无为」的愿力。一个已经能够发出「无为」愿的人,会感染周围的人。这个感染是有热力的,他会把周围的人有限制的条件都融掉,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以前我不懂这个,不知道怎么用愿力去感染周围的人。最近我有了一个经验,晓得怎么用「愿力」把周围的人「无为」的愿力也点燃起来,我以前只晓得用激发的方法,不会用点燃的方法,但是最近有了一次经验,就晓得点燃的方法更容易、更好做。
在《第五项修练》这本书里面,也指出「奉献」和「投入」是没有办法要求的,它要出来就出来,不出来你也没办法。因为不管你怎么要求,只要是用要求的,就只能够得到「遵从」,而得不到「奉献」,这是书中的见解。我认为以他的立场会是这样,但是从我的立场则不然,我认为这是可以点燃的,而且并不困难。事实上,一点燃以后,它就是完全自主的。
举个基督教的例子:像耶稣钉在十字架以后,他的一些门徒还出卖他,像犹大不是出卖他吗?但是经过这些问题以后,他的那些门徒心中的「愿」,最后都被他点燃了,以后这些门徒就四处传播褔音,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万夫莫敌」这部影片中的斯巴达卡斯,也把罗…
《愿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