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多用心,少用脑

  

多用心,少用脑

  梁乃崇教授

我十年前讲解的《金刚经》,最近已经出版了(即《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我家人看了告诉我不好懂!他们多少还听过一点,都觉得不好懂,那一般人读起来,恐怕还真是有困难。我原以为已经讲得非常简单清楚了,但事实上初步得到几个人的反应,好像不是那么容易了解。

  

《金刚经》所要讲的是一种超越意识的智慧,而那种特殊的状况,也只能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的方式来表达,很难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呈现这样一个特质。如果我们用的是意识心,对这种状况是很难理解的,也难怪看不懂了。

  

佛教教人要除去贪、瞋、痴。像《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在讲戒定慧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我现在想把「心地无痴自性慧」的「痴」字改掉,改成「心地无脑自性慧」。

  

因为用脑就是在用「意识心」,「意识心」即是「痴」,意识心是不会有自性慧的,不会有佛法要讲的般若智,佛法中的自性慧、般若智是属于无分别的,是直觉的——我们若从「直觉」这里来体会,才能够体会佛法思议所不及的自性慧;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意识心,也就是用脑的话,心灵即在分别状态,自性慧就现不出来了。换言之,世间定义的聪明,并不是佛法的自性慧。

  

我有一位同修,托人入定请教华藏上师,他现在应该怎么修行?华藏祖师给的答案是什么呢?——「多用心,少用脑」。多用心就有自性慧,用脑则没有自性慧,直觉出不来,feeling也出不来。

  

而这位同修原来就比较不会用心,但很会用脑,feeling 就比较弱。因此当我听说华藏上师给了他这样一个答案,真是拍案叫绝!因为上师的指点真是巧妙简单,一语中的!「多用心,少用脑」对他来说,是一帖最恰当的药。我想他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有一点搞不清楚什么状况是在用脑,什么状况是在用心,根本的困难可能是在这里。

  

我现在觉得要有自性慧,就是不要用脑。所以我想把六祖的偈子改一下,变成「心地无脑自性慧」。也许有人会问:无脑的话不就变成了傻瓜吗?我们怎么可以做傻瓜呢?

  

这里的「无脑」并不是要人做傻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你从意识心超脱出来,不要被大脑所限。并不是说没有脑筋的傻瓜就是有自性慧了,一个大脑不好的傻瓜不是表示他有自性慧,而是有个比较差的脑袋而已。

  

那么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呢?他博闻强记,多闻第一,这样的头脑是聪明的——在「脑」的阶段是有「愚笨」及「聪明」的差别,但是「自性慧」也都被脑所限制了,所以阿难在开悟前并没有自性慧,只有世间的聪明。

  

「心」不是「脑」,所以我们要做到「心」不被「脑」所控制,也就是要超越意识,「心」这样超越以后,自性慧才会出来。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心智活动里面,哪些是在用心,是心在运作;而哪些则是脑在活动。

  

自己弄清楚了,能够把握了,那才能够说:我要多用心,少用脑。

  

如果你根本不会把握,把脑当成心,而你却想要做到多用心、少用脑,根本就无从做起。至于要怎么把握这件事情呢?我以前常常提到大家要有feeling,没有feeling的话,修行就没有办法。如果你面对事情都是在推理,在用逻辑思考,那就是在用脑;如果你是直觉的,那就是有feeling,就是在用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能体会什么是feeling的话,就比较靠近用心;如果你做事情、想事情都是推理的,那么就是在用脑。我们要多培养feeling,多培养感性,用feeling 是感性的。感性偏向于心的成份比较多,脑的成份就比较少了,所以我们要多用心,少用脑。大家要怎么掌握这个诀窍呢?我可以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实际经验。

  

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有很多东西要背,而我这个人很不会背。老师教我们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所以书本上要划线,手中又要写,嘴巴还要念出来。因为我很不会背,所以也只好跟着做。我发现自己每次考试前可以背,考试完就忘光了。初中课文的份量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我一两天内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可是到了高中以后,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就很辛苦。

  

那时在报纸副刊每天都有一小方块的连载武侠小说,早上报纸送来时,家人都会抢着看,看的时候都是很快的。我发现不但是我,连同学都是一样,那些情节虽然很快看过,我们也没有要去记,却都记得。就这样每天看一点,一段一段的故事,从头到尾都记得。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些小说情节并没有想要去记啊!也没有眼到、口到、手到,就这么看一下全部都记得了。为什么如此?我现在晓得差别在哪里——一个是用脑,一个是用心。

  

因为看武侠小说是消遣性的,没有压力,很轻松,那时就不会去用脑,而是在用心欣赏,这么欣赏以后,很容易就记得,过目不忘;可是读教科书,拼命想要记,什么眼到、口到、手到,记来记去,都是在用脑,虽然拼命记,结果就是记不住。

  

那些学速读成功的人,看书都是用翻的,一本书一下子就读完了。而且根据统计,会速读的人,东西记得比较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现在的了解,那些会速读的人,就是学会了用心,是用欣赏的,不是在用脑,所以记得很清楚。

  

最近我审察自己看东西的状况,慢慢了解这个问题。我现在的记忆力比读中学、大学时还要好,原因是我晓得看东西是要用心的,不要想着去记它,而是去欣赏,自然就会记得。有些文章读起来很伤脑筋,那是作者写得不好,因为他是用脑在写,那些东西不读也罢!

  

像现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就这样看看,没有要记它,但是里面有些情节,要用时就出来了。书里面那些比较咬文嚼字,看起来比较不顺的地方我就记不得,但读起来顺的、心里面感到轻松的那些部份却都记得,大家只要体会这么一点差别,就知道什么情况是在用心,什么情况是在用脑。

  

你只要反省一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状况,如果是轻轻松松把书看完了,而内容又记得很清楚,那就是在用心;如果读得很辛苦,很难读,就是在用脑。这点大家可以在生活里面去发觉,到底什么是用心,什么是用脑。

  

我再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例子呢?比如说每次在精舍讲《楞严经》,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状况,就是原先准备得好好的,把重点写下来,然后来这里讲,常讲得不好。

  

什么时候讲得最好?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就任大家随便出题目给我,我临场随机回答,就讲得最好,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纳闷,后来才了解,原来我在准备时,是在用脑;没有准备时,是在用心,就是这个差别。

  

因为作准备是脑的特长,而临时问题一来,马上要回答,此时要靠脑来作业的话,会来不及,因此它只好休息,而心就开始作用了,心一作用就好办了。

  

所以各位有时问我问题,我讲得很精采,这是连我自己都预料不到的。偶而我把录音带拿来听,也感到奇怪,怎么讲得这么精采,自己都很欣赏,但要我再讲一遍,就讲不出来,这个状况就是用心的结果。

  

各位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在用心,什么时候是在用脑,能够很清楚地把握,才能够做到华藏上师说的「多用心,少用脑」;如果把脑当心,就没有办法学得用心的好处,这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说到心,它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很轻松自在,但在智慧上的能力却超过脑。如果想靠「脑」来和「心」比聪明,是比不过的,这是「心」跟「脑」的差异。

  

当然大家也可能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要用心,不要用脑,可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没办法这样做,多多少少要用到一点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用脑的世界,如果完全用心,就进不了这个用脑的世界。

  

绝大部份的书本和文章,作者都是用脑写作,如果你只用心读,会读不懂,用点脑才读得懂。你可以让用脑的份量少一点,但是不能够一点都没有,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完全用心不用脑的话,会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大家最好能够学会多用心,少用脑,这样你的生活会很愉快。一般人不那么会用心,是「少用心,多用脑」的状况,生活就不那么轻松,而比较费力了。

  

问:刚才您说如果完全用心而不用脑的话,会脱离这个世界,可不可以请您解释一下?

  

答:因为这个世界是有相的,你完全用心的时候会无相,那么就不能够入相、不能够…

《多用心,少用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