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斗争对立」与「同体平等」

  

「斗争对立」与「同体平等」

  梁乃崇教授

我们修行时较强调的方法就是把妄念去掉,让自己心中无念,而后入定。但如此做时只能入定,不能做事。

  

不少人曾经问我:「在生活中怎么修行?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起心动念,念头一直在活动,在这种状态下要怎么修行?」以前我的回答是:「还是可以用入定的方式去做,而仍起心动念,想东想西。」这样讲各位也许不晓得我在说什么。最近做了些事情,使我更了解所谓生活中修行要怎么做才更理想、更深入。

  

第一个就是《佛教的财富观》中所提到的原则:「有贡献,才获取报酬;没有贡献,就不要报酬。」如果想要获取报酬,就要尽量去想怎么贡献。能朝这方面去想,起心动念就不会落在贪欲上。

  

当然要生财、要去贡献,这些想法本身还是妄念,但妄念可分类:一类是属于贪嗔痴的妄念;另一类则不属于贪嗔痴,而是合乎菩提心的妄念——这是我们从佛境界入众生界,也就是出菩提路时必须要走的。

  

如果不入相,没有妄念,根本就入不了众生的世界,但这妄念必须是合乎菩提心的。所以我们若都以「有贡献,才获取报酬;没有贡献,就不要报酬」为行事的指导原则,就不可能掉入贪欲中。

  

平常我们忏悔,要将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去掉,而用「有没有贡献」来衡量拿报酬与否,这种方法很好、很简单,不需要证到菩提心就可以做得到,能帮助我们入世时分辨世间的妄心。世间的众生心里面有合乎佛菩萨的心,也有不合乎佛菩萨的心,很容易鉴别出来。

  

我们平日打坐完后仍要生活,要生活就要起心动念,而起心动念时若不去审查心中是否有贪嗔痴等妄念,而只是在入定时修,这是小乘的修行法。像这类出定后照样贪嗔痴而不自觉,以为入世间就是没办法,就是要贪嗔痴,而不知道在这些妄念里面有些还是比较合佛菩萨的心,而有些不合,这就是没有反省检讨。

  

在这些运作里面,不少同修向我反应一些问题,使我做更深入的探讨:怎么起心动念较合菩提心?而那些不合的要如何去察觉?

  

我先说出结论,然后再叙述使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一些事情。我们就「十二因缘」(请参看最后的附表)来看,从「无明」开始就是妄心了,「无明」之上的「本明」才不是妄心,才是菩提心。「无明」缘「行」,「行」缘「识」,而「无明」、「行」、「识」都属于妄心,「名色」、「六入」以及其下者(指「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当然也都是妄心。

  

妄心中有较合菩提心的,也有较不合菩提心的,我们要把这两种分辨出来。现在从「识」谈起,「识」本身是妄,一般用的「识」,我可将它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斗争对立式」,另一种则是「同体平等式」,大别为此两种状态。

  

「斗争对立式」是我们目前当令识心的状态,最当令的。

  

如我们与人谈话、论辩时,有些人往往措辞尖锐,批评性、攻击性都很强,且界限分明;最明显的即是在两方辩论时,彼此互相攻击,先找出别人的毛病或破绽,然后立即深入对方要害,攻击其缺点,而对方就垮掉,自己这方就算赢了,这就是斗争、对立型的,故谓「斗争对立式」。

  

这种情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划归某一种意识型态。在这种意识型态下,你不必说:我在和你敌对或我与你有深仇大恨,这类的字眼可以一句都不讲,但是只要一开口讲话,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方马上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对立的状态;一感觉到这种状态,对方就一定防卫,一方面为自己防卫,一方面找对方破绽。

  

这种心灵的状态不必摆出斗争的架式,只要几句话出来人家就可以感觉到;甚至话还没有讲,人家就感觉得到——感觉到你现在要和他战斗。用这种方式和人谈话、论辩,而想从中发现真相,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本就不可能,通常都是不了了之。

  

即使有一方觉得自己赢了,可是另一方一定很不服气——其实大家都在强词夺理,这种态势会弄得彼此找不到共同点,而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分裂。

  

这种方式是这个时代所时兴的,尤其是西方世界经常在采用。所以在一般的讨论会中,可以看到很多人言词都非常锋利,出口如剑,好像要把人杀死一样。这种方式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也学会了这一招,可是人家还有弥补缺陷的那一招,而我们却没有学到,只学会这一招,那就很糟糕了。

  

弄到后来大家只会争吵,却吵不出什么结果。中国人在做学问方面这种心态还不强,但在争权夺利时这种识心是很强的。以前说过搞政治的人搞来搞去都是「三国演义」,就是这一套,但不搞政治的话这种识心并不强。

  

而现在,中共把辩证法、斗争等大力引进来,于是这方面强化了非常多。这种斗争的方式引进到中国人的每个生活层面中,结果使得中国人缺少人性,变得比较没有人味,朋友间也不敢互相信任,亲属父子间都互相防来防去。

  

印象中我们这边的学校曾经也有一阵子有过这种现象,后来又没强调了,那就是打小报告。如果同学中有谁打别人的小报告,就让人非常讨厌,会很恨他——这种气氛让人觉得非常不是味道,友情都不见了,这是「斗争对立式」的状态。

  

此外识心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同体平等式」。用这种心态与人谈话时就不一样,对方并不想把你击倒,根本上认为你和他是一样的,所以他尽量在找彼此心里面的共同点,而不是找出你的破绽,想办法置你于死地,让你没话说,不是如此,而是努力寻找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点——因为感觉和人是同体的,根本不觉得你和他是对立的,所以在沟通上就没有阻碍,也更能了解彼此心里面的一些想法。

  

一旦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就能够把自己和别人融成一体。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可能有差别,可是在差别里仍然可以找到共同点。

  

如今日台湾,在政治上有所谓的「统独之争」,这两种想法是对立的,但是仍有其共同点:都是谋求在台湾这里所有人的最大利益,他们不可能脱离这个共同点。所以不管思想如何不同,换个层次仍然可以找到共同点,再以那个点为基础,找出大家都认同的一些事情,此即「同体平等式」的状态。

  

如果采「斗争对立式」则不同,双方会尽量找出彼此之间不同的地方,认为对方不对,自己才对,互相欲置对方于死地,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种心态一出来,不用说是一群人,任你两个人都会对立,甚至自己一个人也在那儿对立,而可能会变成精神分裂症。

  

我会警觉到这点,是因为有一次和陈国镇教授谈到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一个经验,非常值得在此一提:他说他发现很多老师在学生犯错时训戒学生,师生之间始终是对立的,老师以为学生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一直想要封杀学生;学生则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可以,就在那儿抗拒。

  

如此一来,学生受了处罚会不服气,而老师也觉得他的教导难以伸张。可是陈教授觉得很奇怪,何以他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听我谈及这个观点时,他说他晓得了,因为他从来不去封杀学生,都是在和学生谈,试着了解对方的问题。

  

了解之后,在他的心里面会展现出另外一条路、另外一片天地,原来那也是他心里面的想法,按照那个想法来做的话,就不会产生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那些学生听了以后,也觉得自己心里面好像开了一片天空似的,再回顾以前的想法、主张,也觉得不太对,是有点问题,就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中间奥妙之处是因为陈教授用的就是「同体平等」的心。

  

因为一开始他就没有把对方视为学生,而自己是老师,认为对方错了,必须训导、纠正。他的心态所呈显出来的就是:你和我是一样的,虽然你的想法是这样的,其实你心里还有一个想法自己没有注意到,如果照你另外一个想法,你可以不要这样做呀!换一个做法不是很好吗?他让学生看到自己心里面有另外一片天空,这就是运用了「同体平等式」。

  

一检讨到这里,陈教授就告诉我,他觉得我这种说法非常好,非常有意思。他发现自己从前一直就如此,当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处理事情。我想这当然是他本来根器就很好,所以未接触佛法以前就已经这样子用了。

  

他说他常去菜市场买菜,可是很奇怪的是,市场上每一个人都对他很好,都像老朋友一般和他打招呼,其实他买的菜也不多,但那些菜贩就是喜欢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心态是「同体平等式」之故。

  

如果心态摆在「斗争对立式」,就会说:「你的菜这么不好,还在这里卖?」然后把菜翻一翻,就丢在那里。这个动作其实很平常,我们都在做,可是如此一做,人家就会有反应。虽然不见得知道要产生反应,可是自动就会有反应。…

《「斗争对立」与「同体平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十二因缘(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