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對立」與「同體平等」
梁乃崇教授
我們修行時較強調的方法就是把妄念去掉,讓自己心中無念,而後入定。但如此做時只能入定,不能做事。
不少人曾經問我:「在生活中怎麼修行?因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起心動念,念頭一直在活動,在這種狀態下要怎麼修行?」以前我的回答是:「還是可以用入定的方式去做,而仍起心動念,想東想西。」這樣講各位也許不曉得我在說什麼。最近做了些事情,使我更了解所謂生活中修行要怎麼做才更理想、更深入。
第一個就是《佛教的財富觀》中所提到的原則:「有貢獻,才獲取報酬;沒有貢獻,就不要報酬。」如果想要獲取報酬,就要盡量去想怎麼貢獻。能朝這方面去想,起心動念就不會落在貪欲上。
當然要生財、要去貢獻,這些想法本身還是妄念,但妄念可分類:一類是屬于貪嗔癡的妄念;另一類則不屬于貪嗔癡,而是合乎菩提心的妄念——這是我們從佛境界入衆生界,也就是出菩提路時必須要走的。
如果不入相,沒有妄念,根本就入不了衆生的世界,但這妄念必須是合乎菩提心的。所以我們若都以「有貢獻,才獲取報酬;沒有貢獻,就不要報酬」爲行事的指導原則,就不可能掉入貪欲中。
平常我們忏悔,要將無始以來的貪嗔癡去掉,而用「有沒有貢獻」來衡量拿報酬與否,這種方法很好、很簡單,不需要證到菩提心就可以做得到,能幫助我們入世時分辨世間的妄心。世間的衆生心裏面有合乎佛菩薩的心,也有不合乎佛菩薩的心,很容易鑒別出來。
我們平日打坐完後仍要生活,要生活就要起心動念,而起心動念時若不去審查心中是否有貪嗔癡等妄念,而只是在入定時修,這是小乘的修行法。像這類出定後照樣貪嗔癡而不自覺,以爲入世間就是沒辦法,就是要貪嗔癡,而不知道在這些妄念裏面有些還是比較合佛菩薩的心,而有些不合,這就是沒有反省檢討。
在這些運作裏面,不少同修向我反應一些問題,使我做更深入的探討:怎麼起心動念較合菩提心?而那些不合的要如何去察覺?
我先說出結論,然後再敘述使我注意到這個問題的一些事情。我們就「十二因緣」(請參看最後的附表)來看,從「無明」開始就是妄心了,「無明」之上的「本明」才不是妄心,才是菩提心。「無明」緣「行」,「行」緣「識」,而「無明」、「行」、「識」都屬于妄心,「名色」、「六入」以及其下者(指「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當然也都是妄心。
妄心中有較合菩提心的,也有較不合菩提心的,我們要把這兩種分辨出來。現在從「識」談起,「識」本身是妄,一般用的「識」,我可將它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鬥爭對立式」,另一種則是「同體平等式」,大別爲此兩種狀態。
「鬥爭對立式」是我們目前當令識心的狀態,最當令的。
如我們與人談話、論辯時,有些人往往措辭尖銳,批評性、攻擊性都很強,且界限分明;最明顯的即是在兩方辯論時,彼此互相攻擊,先找出別人的毛病或破綻,然後立即深入對方要害,攻擊其缺點,而對方就垮掉,自己這方就算贏了,這就是鬥爭、對立型的,故謂「鬥爭對立式」。
這種情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可劃歸某一種意識型態。在這種意識型態下,你不必說:我在和你敵對或我與你有深仇大恨,這類的字眼可以一句都不講,但是只要一開口講話,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方馬上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對立的狀態;一感覺到這種狀態,對方就一定防衛,一方面爲自己防衛,一方面找對方破綻。
這種心靈的狀態不必擺出鬥爭的架式,只要幾句話出來人家就可以感覺到;甚至話還沒有講,人家就感覺得到——感覺到你現在要和他戰鬥。用這種方式和人談話、論辯,而想從中發現真相,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根本就不可能,通常都是不了了之。
即使有一方覺得自己贏了,可是另一方一定很不服氣——其實大家都在強詞奪理,這種態勢會弄得彼此找不到共同點,而越來越疏離,越來越分裂。
這種方式是這個時代所時興的,尤其是西方世界經常在采用。所以在一般的討論會中,可以看到很多人言詞都非常鋒利,出口如劍,好像要把人殺死一樣。這種方式傳到中國之後,我們也學會了這一招,可是人家還有彌補缺陷的那一招,而我們卻沒有學到,只學會這一招,那就很糟糕了。
弄到後來大家只會爭吵,卻吵不出什麼結果。中國人在做學問方面這種心態還不強,但在爭權奪利時這種識心是很強的。以前說過搞政治的人搞來搞去都是「叁國演義」,就是這一套,但不搞政治的話這種識心並不強。
而現在,中共把辯證法、鬥爭等大力引進來,于是這方面強化了非常多。這種鬥爭的方式引進到中國人的每個生活層面中,結果使得中國人缺少人性,變得比較沒有人味,朋友間也不敢互相信任,親屬父子間都互相防來防去。
印象中我們這邊的學校曾經也有一陣子有過這種現象,後來又沒強調了,那就是打小報告。如果同學中有誰打別人的小報告,就讓人非常討厭,會很恨他——這種氣氛讓人覺得非常不是味道,友情都不見了,這是「鬥爭對立式」的狀態。
此外識心還有一種狀態,就是「同體平等式」。用這種心態與人談話時就不一樣,對方並不想把你擊倒,根本上認爲你和他是一樣的,所以他盡量在找彼此心裏面的共同點,而不是找出你的破綻,想辦法置你于死地,讓你沒話說,不是如此,而是努力尋找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因爲感覺和人是同體的,根本不覺得你和他是對立的,所以在溝通上就沒有阻礙,也更能了解彼此心裏面的一些想法。
一旦了解這種情形,我們就能夠把自己和別人融成一體。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可能有差別,可是在差別裏仍然可以找到共同點。
如今日臺灣,在政治上有所謂的「統獨之爭」,這兩種想法是對立的,但是仍有其共同點:都是謀求在臺灣這裏所有人的最大利益,他們不可能脫離這個共同點。所以不管思想如何不同,換個層次仍然可以找到共同點,再以那個點爲基礎,找出大家都認同的一些事情,此即「同體平等式」的狀態。
如果采「鬥爭對立式」則不同,雙方會盡量找出彼此之間不同的地方,認爲對方不對,自己才對,互相欲置對方于死地,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爲這種心態一出來,不用說是一群人,任你兩個人都會對立,甚至自己一個人也在那兒對立,而可能會變成精神分裂症。
我會警覺到這點,是因爲有一次和陳國鎮教授談到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告訴我一個經驗,非常值得在此一提:他說他發現很多老師在學生犯錯時訓戒學生,師生之間始終是對立的,老師以爲學生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一直想要封殺學生;學生則不服氣,認爲自己的想法有什麼不可以,就在那兒抗拒。
如此一來,學生受了處罰會不服氣,而老師也覺得他的教導難以伸張。可是陳教授覺得很奇怪,何以他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聽我談及這個觀點時,他說他曉得了,因爲他從來不去封殺學生,都是在和學生談,試著了解對方的問題。
了解之後,在他的心裏面會展現出另外一條路、另外一片天地,原來那也是他心裏面的想法,按照那個想法來做的話,就不會産生問題。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學生,那些學生聽了以後,也覺得自己心裏面好像開了一片天空似的,再回顧以前的想法、主張,也覺得不太對,是有點問題,就很高興地接受了,這中間奧妙之處是因爲陳教授用的就是「同體平等」的心。
因爲一開始他就沒有把對方視爲學生,而自己是老師,認爲對方錯了,必須訓導、糾正。他的心態所呈顯出來的就是:你和我是一樣的,雖然你的想法是這樣的,其實你心裏還有一個想法自己沒有注意到,如果照你另外一個想法,你可以不要這樣做呀!換一個做法不是很好嗎?他讓學生看到自己心裏面有另外一片天空,這就是運用了「同體平等式」。
一檢討到這裏,陳教授就告訴我,他覺得我這種說法非常好,非常有意思。他發現自己從前一直就如此,當然他也不知道爲什麼自己會這樣處理事情。我想這當然是他本來根器就很好,所以未接觸佛法以前就已經這樣子用了。
他說他常去菜市場買菜,可是很奇怪的是,市場上每一個人都對他很好,都像老朋友一般和他打招呼,其實他買的菜也不多,但那些菜販就是喜歡他。原因很簡單,因爲他的心態是「同體平等式」之故。
如果心態擺在「鬥爭對立式」,就會說:「你的菜這麼不好,還在這裏賣?」然後把菜翻一翻,就丟在那裏。這個動作其實很平常,我們都在做,可是如此一做,人家就會有反應。雖然不見得知道要産生反應,可是自動就會有反應。…
《「鬥爭對立」與「同體平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