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鬥爭對立」與「同體平等」▪P3

  ..續本文上一頁心朋友,他就傾囊而出,甚至將缺點都告訴你,所以這時候根本不假我們的力量,就可獲得一些很真實的資料,對我們來說很需要。

  

當我們做事情要判斷、要收集訊息時,這是非常好的方式,但一定要有耐心。剛開始時,也許你會做得很勉強,但是多做幾次,就會很自然,不知不覺地就很少有人真的跟你對立下去,因爲他找到的是一個柔軟的東西,和他一樣的東西,所以根本無從對立起。

  

梁乃崇教授:

  

我想加一句話,剛才陳教授教了我們一個上乘的武功——隔空點穴。

  

陳國鎮教授:

  

有時與人談話,才叁兩句話就和人家對上了,我們會覺得很煩、很難過。而你要隔離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挑他和你不同的意見,稍微堅持一下,兩人就隔離了,所以也很容易。

  

當然要即也可以,要離也可以,無論如何,就是要把持得住,不要離了之後就仇恨對待。若有些事不想招惹的話,你可用更簡單的方式,只要將心完全收回來,一個念頭都沒有,話也不講,心也不想,結果你會發現在這個團體中自己幾乎都不存在,沒人會發覺你,像「隱身法」一樣,完全沒有了。

  

我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做例子:我到現在都沒有加入過任何政黨,讀師大時,系主任是一個一個點,沒點到我;在成功嶺上,輔導長也一個一個點,仍然沒點到我;而服役時上級也會找人入黨,也沒找到我——因爲我心裏面一個念頭也沒有,他們就好像沒發現這個人似的。

  

這是個很簡單的方式,只要把心全收回來,自然就沒有瓜葛。

  

而一旦你想要入世間,就要起關懷衆生的心,那就會和這個世界慢慢連起來,事情自動就會來。如果碰到對立的人,只要用剛才的方式,一下子就可以切入他的世界。因爲他很活躍,到處跟人對立,現在他覺得和你同體,就會自動收集很多資料、訊息,反而變成像你的護法一樣,是很容易就可破解的。

  

另外剛才梁教授在講「上接諸佛,下化衆生」時,我才了解到原來我修行就是用這種方法。一般人修行常常是只有自己在修,這不是很好的狀況;我們若和諸佛一同修,那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因爲若能和佛相連通,我們原本小小的心量一下子就變得無限量,無形中變大了,所以很多東西就源源不絕而來。

  

和人相處時,能和對方認同,兩人的認知領域相通後變成是相加的,所以他的心智在活動,就等于是你的心智在活動,結果我們所察覺到的東西遠比自己一個人去察覺到的要多很多。總之,和人心靈相通,就容易了解別人,而且省時省力;如果拿這種方法來修行,就更容易了。

  

所以修行時不要忘了,我們要和諸佛以及所有的衆生相通,這一相通之後修行自然而然就像潮水一樣慢慢地遊散開來,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來了。這不是努力去求就求得來的,而是自動來的,因爲你是通的,它就來了;就像電燈一樣,打開開關,它就亮了,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和諸佛連通才會亮。提供以上兩點給各位參考。

  

梁乃崇教授:

  

我們若和諸佛以及所有的衆生都相連通,就是有了整體的生命,整體的生命就複活了;如果沒有連通,就沒有整體的生命,你只有個人個別的生命,你修行也只是個人靈性上面的修行,我想大、小乘這樣子來劃分就更清楚、更明顯了。

  

某先生:

  

請問要如何才能和諸佛、衆生相連通?

  

陳國鎮教授:

  

不要一下講太大,你先試著體會你太太心裏想什麼,你能感覺得到嗎?如果能,就是從小、從最近的做起,這叫「將心比心」。其實這話還不好,仍是兩顆心,應要連成一條心,即是「心心相印」、「心心相通」——心有靈犀一點通。

  

她的喜、怒、哀、樂在你心中也是相同的感覺,並不是刻意地去感覺她,而是兩人的感覺越來越分不出來。你不妨到幼稚園看看小孩,他們心裏沒有隱藏,是很純真的,從眼神、臉龐上好好看,看看能否看到什麼,能不能感覺他們赤子之心所表現出來的赤子之情;然後再擴散,慢慢延伸,看看自己能否表現出來;再看看能否和親近的人溝通,再慢慢看自己的朋友,一點一滴慢慢地就可以做到了。我是很喜歡看小孩的。

  

梁乃崇教授:

  

這些都很寶貴,今天講的都很寶貴。

  

某先生:

  

請問如何與諸佛相通?

  

陳國鎮教授:

  

其實梁教授已經講了很多了,不通的話還是很難通。我們照法本修時,不要用推理、想象,這些思惟都不要,而要將身心——身、口、意全部的感覺整合起來。

  

不要口是口、心是心、身是身,整合起來就是一體,這已經是相通了;不通的話就沒辦法,自己要把它連通起來,然後再去感覺修法時身、口、意整體有什麼變化。越沒有拘束的變化就越接近自己的本性,越接近佛性,但這其間有很多層次,實在講不完。

  

當然沒有像開關一樣,一開燈就亮那麼快,但總要學著做,把心中所有的都反省到,要讓拘束變小變少,到最後還要把它去除。爲什麼要去除呢?因爲那些都是被知的,你一定要把它去除。很多人鎖在「被知的範疇」裏面已經鎖了很多重,如果不一重重解開,你那「知覺者」一下子會感覺不出來;但你一直做,到最後當你把被知的東西一放,那時候的感覺

  

梁乃崇教授:

  

你把被知的部分通通放掉了,你感覺到你的「知覺者」,那就是相通了。

  

陳國鎮教授:

  

那時就是相通,但那個相通不能講,如果一講,就落在「被知的範疇」裏。

  

梁乃崇教授:

  

有人不懂這些,以爲師父修法時有什麼動作,他自己修時也有這樣的動作,就認爲和師父相通了,其實還差得很遠,說他和附身的靈魂相通還差不多。

  

說到這裏,我想到上星期六晚上有人來問我,他認同我把「氣」最高定義在「名色」這部份,他想研究氣有沒有可能用我們的儀器或什麼東西來測。我說不可能,因爲從「十二因緣」的結構來看,必須要反過來說,要測「名色」這層面的氣,必須在它上一層「識」的階段,在「識」的階段才可以測「名色」的部份。所以要與「知覺者」、諸佛相通不是從下面來,而是要把「十二因緣」從「無明」以下的通通放掉,才會相通。

  

同時我們要注意和諸佛相通不是和對象相通,不要弄錯了。我們講時不得不講出來,說成和諸佛相通,好像是相對的關系,其實不是的,這沒辦法講,所謂「言語道斷」是也。至于所謂「同體」就是無分別。《圓覺經》說:「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汪滿妹居士記錄

  

【編者的話】

  

當今之世,人類文明雖稱進步,然舉世各種紛擾不斷,戰爭從不曾稍歇,究其根本,皆肇因世人心中鬥爭對立的習氣太強,不能平等待人。本篇系梁乃崇教授有感而發,特就此問題深入探討,找出吾人心中另有與諸佛及衆生同體無二的清淨平等本性,若能善自發揮,則社會定能祥和,世界定能和平。本文因能切中時弊,深具價值,「佛教新聞雜志」曾將此篇選爲該刊第一四五期專欄文章。

  

附表:《十二因緣》

  

無明

  

  

  

名色

  

六入

  

  

  

愛惡

  

取舍

  

  

生(憂悲苦惱)

  

老死

  

《「鬥爭對立」與「同體平等」》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十二因緣(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