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二)
梁乃崇教授
我這一趟是第二次到吉隆坡「圓智精舍」來,有非常多的老面孔我還記得,也有一些沒有見過的新面孔。我這次來,距離上一回已經一年四個月了,可是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從前,不覺得時間已過了這麼久。希望在座有不少人在這一段期間修行已有一些進步。
自從華藏祖師圓寂以後,這十多年來馬來西亞同門有一些變化,令人非常惋惜,因爲很多人都退轉了,或是走到別的路上去了,只有一些人還能堅持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圓智精舍」的同修還能夠把持信心與意志力,繼續學習華藏祖師所傳下來的圓覺宗法門,真是非常難得,所以大家要珍惜。
「圓智精舍」今天還能夠重新接續華藏祖師的法脈,這件事情要感謝「圓智精舍」幾位出力的同修,他們非常發心,也非常努力,很感謝他們有這樣的願力及意志力,並且能付諸行動。當然,在這裏面,锺福田先生是發心最大、出力最多的一位,很是難得。好!現在我們言歸正傳。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十二因緣」,就是黑板最上面四個字。
「十二因緣」是什麼呢?它是佛教裏面緣覺乘修行的根據。辟支佛就是修「十二因緣」的,一旦修成,就是辟支佛。這正像小乘修苦、寂、滅、道四谛,羅漢是從苦、寂、滅、道修成的。中乘修行的果位有緣覺、獨覺和辟支佛。羅漢則分爲一果、二果、叁果和四果,到四果就修成了。
緣覺乘是中乘,比羅漢乘(小乘)要大、要高明;但是和大乘十一地、十二地和十叁地,也就是等覺、妙覺和無上正等正覺來比,又小一點、差一點。
「十二因緣」在佛法裏的重要性,不亞于苦、寂、滅、道四種修行方法,但是一般人對這「十二因緣」並不是很了解。同時大家可能還注意到一件事情,這個中乘除了有緣覺,還有獨覺,最上面才是辟支佛。這個獨覺是很特別的,他不需要靠佛的幫助與加持,自己就能修成——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沒有佛法,獨覺照樣可以成道!對他來說這個世界並不一定要有佛法住世和引導,才能夠修成;獨覺可以獨自成就,所以叫「獨覺」,這是獨覺的特性。
中乘主要的依據就是「十二因緣」,是靠這「十二因緣」來修成的。也可以說如果懂這「十二因緣」,就可以像獨覺那樣不靠佛助,而自己修成。甚至「十二因緣」這套說法不存在這世間了,他都有辦法把它找出來,爲什麼呢?
各位看我下面寫的這些結構:外境(外在世界)、肉身、意識、潛意識。這些結構不是「十二因緣」,而是我們現在的知識,現在知識的了解就是如此;所以如果一個人心夠細,他自己可以把這「十二因緣」找出來。現代的知識也不曉得有「十二因緣」,但是會找出和「十二因緣」程序相近的東西來。
所以即使「十二因緣」不在了,佛法沒有了,連「十二因緣」這樣的佛法都沒有了,仍然有人能夠自己修成,之所以如此,是他自己把這十二因緣的結構找出來了。
這「十二因緣」是什麼?就是人類的認知心理結構,我們人的心靈結構就是這十二支環環相扣的因緣所組成的。所以其實不需要寫出來,大家只要把自己心靈的結構弄清楚,就會發現有這十二支因緣。所以「十二因緣」就是我們的心靈以及認知結構的真實狀況。
那麼我現在就先來介紹「十二因緣」:
(圖一)十二因緣與現代知識對照表
「十二因緣」的組成結構依序是這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一共有十二支。
我們先來看「無明」緣「行」,「無明」是怎麼來的?「無明」是從「本明」來的。「本明」就是一般佛法裏面講的「本來面目」、「佛性」、「自性」、「實相」……這個「本明」一出來入世,就造成了一個「無明」。「無明」是怎麼造成的呢?就是一個迷糊,「本明」一迷糊,就是「無明」。「無明」就是迷惑、不明白的意思。所以只要昏一下,就「本明」的狀況來講,就生出了「無明」。
這個「無明」是怎麼生出來的,要想體會並不容易,什麼人可以體會得到?已經在「本明」這邊的人可以體會到;他若要出來入世,要在「本明」這裏昏一下才出得來。這昏一下與在六道輪回投胎前喝了孟婆湯,把過去的事都忘掉,那麼昏一下的意思相同,這麼昏一下,就變成了「無明」。
所以「無明」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糊塗,「無明」再一糊塗,就會生出「行」。
「行」代表一種意志,有執行、行動的意思。它會讓你覺得身不由己,不得不推演下去,有一股必須推演下去的力量,一直變化下去,而且非得這樣變不可。所以一到「無明」以後,就會生出「行」來。
而有了「行」以後,又會生出「識」。「識」是什麼?就是認識。我們會對一件事情有所認知,這種認知的能力就是「識」。
我前幾個禮拜在臺北參加了「第叁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的論文發表,我畫了一張圖,總共有四十八個綠色的點。這四十八個點乍看之下,就覺得像一個人的臉,對不對?但事實上它只是四十八個點。但是我們會把這四十八個點認定是人臉,而不會看成只是四十八個點散在那裏。我們很容易賦予這四十八點的圖一個意義——這是張人臉——這種認知就是「識」的作用;如果沒有「識」,不會曉得這是人臉。
我另外又畫了兩張,右邊那張你會覺得是笑臉,左邊那一張是哭臉(見圖二)。其實沒有什麼,只不過把代表嘴角的線彎上彎下而已呀!彎上是笑,彎下是哭,全是「識」的作用;如果沒有「識」,就沒有這個笑、哭的作用,只不過是兩條虛線,一條往上彎,一條往下彎而已。但是「識」會賦予它意義,這個意義是「識」自己創造出來的。
大家聽我講話,之所以會聽懂,都是這個「識」在作用,而給了它意義。這個世界上每一樣東西,我們的「識」都會賦予意義,這種能力是電腦所沒有的。
如果我畫的這張圖像用電腦接一個攝影機去照,螢幕上也會出現這些點,但是電腦不會說這是人臉,只是會出現這些點;會說這是人臉,一定是有「識」的人,看到了螢幕上的點,而有這種認知的。所以還是要有人的「識」,才會有這種作用。好!各位聽了我剛才的分析,對「識」有了基本了解,這還是「識」的認知作用,對不對?
圖二
有了「識」以後,又會生出「名色」來。「名色」是一個簡稱,應該有「色」、「聲」、「香」、「味」、「觸」、「法」,「名色」代表了這些。所謂「名」就是「名稱」,任何東西我們都要給它一個名稱,人也要給一個名字,否則就不知道怎麼辦了。而且這個「名」裏面不只是名稱,連一、二、叁、四……這些數目也都在「名」這裏,所以「名」是法。「色」則包括了形象、聲音、香氣、味道及觸覺。
而「名色」之下又會生出什麼呢?會生出「六入」。「六入」是什麼呢?「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就是我們的身體。
大家看到這裏,有沒有發覺一件奇怪的事情:我們的眼睛要見「色」,應該是「色」被眼睛看到啊,怎麼會是這個「色」去生出「眼根」來呢?這是因爲我們心中是先有「名色」,後有「六入」的。當我們閉起眼睛,不用眼根,仍能見「色」,此「色」不是眼根所見,而是「識」所見,不同于眼根所見的「色塵」,所以「名色」就緣生出了「六入」。
有了「六入」以後就緣生「觸」,就是接觸。我們的眼根就像儀器或攝影機,它看東西,先要和光線接觸,一接觸以後,就生出「受」。「觸」和「受」分不出來的時候,常常會把它當成一個;如果弄得清楚,就可以分成兩個。
所以我們把一些測量的儀器都叫做 detector ,就是「接受器」,可以接觸外界的刺激——「六入」就是這個「接受器」,它接受刺激後,然後才産生感受。這裏的「受」有非常奧妙的東西在裏頭,不要小看這個「受」,好像只是一個階段、一個名詞,實際上我經常講到的feeling 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常說有些人很理性,有的人很感性——很感性就表示這個人很有feeling 。
這個「受」又會生出什麼來呢?生出「愛」。當然這個「愛」應該還要包含「惡」(一種相對的情緒),這裏簡單用「愛」把「惡」也代表了,事實上應該還要包含「惡」。一有了「愛」以後,接著下去就會想要得到,「取」就這麼生出來了。所以一愛以後,「取」(當然還包括與它相對的「舍」)…
《十二因緣(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