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因缘(二)

  

十二因缘(二)

  

梁乃崇教授

  

我这一趟是第二次到吉隆坡「圆智精舍」来,有非常多的老面孔我还记得,也有一些没有见过的新面孔。我这次来,距离上一回已经一年四个月了,可是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不觉得时间已过了这么久。希望在座有不少人在这一段期间修行已有一些进步。

  

自从华藏祖师圆寂以后,这十多年来马来西亚同门有一些变化,令人非常惋惜,因为很多人都退转了,或是走到别的路上去了,只有一些人还能坚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圆智精舍」的同修还能够把持信心与意志力,继续学习华藏祖师所传下来的圆觉宗法门,真是非常难得,所以大家要珍惜。

  

「圆智精舍」今天还能够重新接续华藏祖师的法脉,这件事情要感谢「圆智精舍」几位出力的同修,他们非常发心,也非常努力,很感谢他们有这样的愿力及意志力,并且能付诸行动。当然,在这里面,锺福田先生是发心最大、出力最多的一位,很是难得。好!现在我们言归正传。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十二因缘」,就是黑板最上面四个字。

  

「十二因缘」是什么呢?它是佛教里面缘觉乘修行的根据。辟支佛就是修「十二因缘」的,一旦修成,就是辟支佛。这正像小乘修苦、寂、灭、道四谛,罗汉是从苦、寂、灭、道修成的。中乘修行的果位有缘觉、独觉和辟支佛。罗汉则分为一果、二果、三果和四果,到四果就修成了。

  

缘觉乘是中乘,比罗汉乘(小乘)要大、要高明;但是和大乘十一地、十二地和十三地,也就是等觉、妙觉和无上正等正觉来比,又小一点、差一点。

  

「十二因缘」在佛法里的重要性,不亚于苦、寂、灭、道四种修行方法,但是一般人对这「十二因缘」并不是很了解。同时大家可能还注意到一件事情,这个中乘除了有缘觉,还有独觉,最上面才是辟支佛。这个独觉是很特别的,他不需要靠佛的帮助与加持,自己就能修成——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没有佛法,独觉照样可以成道!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有佛法住世和引导,才能够修成;独觉可以独自成就,所以叫「独觉」,这是独觉的特性。

  

中乘主要的依据就是「十二因缘」,是靠这「十二因缘」来修成的。也可以说如果懂这「十二因缘」,就可以像独觉那样不靠佛助,而自己修成。甚至「十二因缘」这套说法不存在这世间了,他都有办法把它找出来,为什么呢?

  

各位看我下面写的这些结构:外境(外在世界)、肉身、意识、潜意识。这些结构不是「十二因缘」,而是我们现在的知识,现在知识的了解就是如此;所以如果一个人心够细,他自己可以把这「十二因缘」找出来。现代的知识也不晓得有「十二因缘」,但是会找出和「十二因缘」程序相近的东西来。

  

所以即使「十二因缘」不在了,佛法没有了,连「十二因缘」这样的佛法都没有了,仍然有人能够自己修成,之所以如此,是他自己把这十二因缘的结构找出来了。

  

这「十二因缘」是什么?就是人类的认知心理结构,我们人的心灵结构就是这十二支环环相扣的因缘所组成的。所以其实不需要写出来,大家只要把自己心灵的结构弄清楚,就会发现有这十二支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就是我们的心灵以及认知结构的真实状况。

  那么我现在就先来介绍「十二因缘」:

  

  

(图一)十二因缘与现代知识对照表

  

「十二因缘」的组成结构依序是这样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一共有十二支。

  

我们先来看「无明」缘「行」,「无明」是怎么来的?「无明」是从「本明」来的。「本明」就是一般佛法里面讲的「本来面目」、「佛性」、「自性」、「实相」……这个「本明」一出来入世,就造成了一个「无明」。「无明」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一个迷糊,「本明」一迷糊,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迷惑、不明白的意思。所以只要昏一下,就「本明」的状况来讲,就生出了「无明」。

  

这个「无明」是怎么生出来的,要想体会并不容易,什么人可以体会得到?已经在「本明」这边的人可以体会到;他若要出来入世,要在「本明」这里昏一下才出得来。这昏一下与在六道轮回投胎前喝了孟婆汤,把过去的事都忘掉,那么昏一下的意思相同,这么昏一下,就变成了「无明」。

  

所以「无明」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糊涂,「无明」再一糊涂,就会生出「行」。

  

「行」代表一种意志,有执行、行动的意思。它会让你觉得身不由己,不得不推演下去,有一股必须推演下去的力量,一直变化下去,而且非得这样变不可。所以一到「无明」以后,就会生出「行」来。

  

而有了「行」以后,又会生出「识」。「识」是什么?就是认识。我们会对一件事情有所认知,这种认知的能力就是「识」。

  

我前几个礼拜在台北参加了「第三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的论文发表,我画了一张图,总共有四十八个绿色的点。这四十八个点乍看之下,就觉得像一个人的脸,对不对?但事实上它只是四十八个点。但是我们会把这四十八个点认定是人脸,而不会看成只是四十八个点散在那里。我们很容易赋予这四十八点的图一个意义——这是张人脸——这种认知就是「识」的作用;如果没有「识」,不会晓得这是人脸。

  

我另外又画了两张,右边那张你会觉得是笑脸,左边那一张是哭脸(见图二)。其实没有什么,只不过把代表嘴角的线弯上弯下而已呀!弯上是笑,弯下是哭,全是「识」的作用;如果没有「识」,就没有这个笑、哭的作用,只不过是两条虚线,一条往上弯,一条往下弯而已。但是「识」会赋予它意义,这个意义是「识」自己创造出来的。

  

大家听我讲话,之所以会听懂,都是这个「识」在作用,而给了它意义。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我们的「识」都会赋予意义,这种能力是电脑所没有的。

  

如果我画的这张图像用电脑接一个摄影机去照,萤幕上也会出现这些点,但是电脑不会说这是人脸,只是会出现这些点;会说这是人脸,一定是有「识」的人,看到了萤幕上的点,而有这种认知的。所以还是要有人的「识」,才会有这种作用。好!各位听了我刚才的分析,对「识」有了基本了解,这还是「识」的认知作用,对不对?

  

  

图二

  

有了「识」以后,又会生出「名色」来。「名色」是一个简称,应该有「色」、「声」、「香」、「味」、「触」、「法」,「名色」代表了这些。所谓「名」就是「名称」,任何东西我们都要给它一个名称,人也要给一个名字,否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而且这个「名」里面不只是名称,连一、二、三、四……这些数目也都在「名」这里,所以「名」是法。「色」则包括了形象、声音、香气、味道及触觉。

  

而「名色」之下又会生出什么呢?会生出「六入」。「六入」是什么呢?「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是我们的身体。

  

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发觉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的眼睛要见「色」,应该是「色」被眼睛看到啊,怎么会是这个「色」去生出「眼根」来呢?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是先有「名色」,后有「六入」的。当我们闭起眼睛,不用眼根,仍能见「色」,此「色」不是眼根所见,而是「识」所见,不同于眼根所见的「色尘」,所以「名色」就缘生出了「六入」。

  

有了「六入」以后就缘生「触」,就是接触。我们的眼根就像仪器或摄影机,它看东西,先要和光线接触,一接触以后,就生出「受」。「触」和「受」分不出来的时候,常常会把它当成一个;如果弄得清楚,就可以分成两个。

  

所以我们把一些测量的仪器都叫做 detector ,就是「接受器」,可以接触外界的刺激——「六入」就是这个「接受器」,它接受刺激后,然后才产生感受。这里的「受」有非常奥妙的东西在里头,不要小看这个「受」,好像只是一个阶段、一个名词,实际上我经常讲到的feeling 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常说有些人很理性,有的人很感性——很感性就表示这个人很有feeling 。

  

这个「受」又会生出什么来呢?生出「爱」。当然这个「爱」应该还要包含「恶」(一种相对的情绪),这里简单用「爱」把「恶」也代表了,事实上应该还要包含「恶」。一有了「爱」以后,接着下去就会想要得到,「取」就这么生出来了。所以一爱以后,「取」(当然还包括与它相对的「舍」)…

《十二因缘(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