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义诀(上)

  

发菩提心义诀(上)

  

金刚上师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莲华金刚藏圣者吴润江上师传授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生物必经生、老、病、死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然后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着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

  

「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清净,转成第九识(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同「现」字)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现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编者的话】

  

《发菩提心义诀》系圆觉宗祖师莲华金刚藏圣者吴润江上师(简称「华藏上师」)于民国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初次在香港传授给弟子的。

  

此篇为上师修行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文中详辨众生心与菩提心、生灭心与不生不灭心的差异,且谆谆告诫弟子如何省察自心,慎其初念,远离轮回,超脱生死。全篇理论与实践之道并陈,文字简要,而义理深刻,实为千年来佛教一极重要之文献。

  

上师生前曾谓初机学佛,应当每日读诵《发菩提心义诀》,并要背诵、思惟、反省、纠察、观照,若能如是用功,自心菩提本性终有显现的一日!今为帮助读者诸君深入了解全文,本期特将梁乃崇教授以前对此篇的讲解同时刊出,以饶益大众。

  

梁乃崇教授 阐释

  

华藏祖师的《发菩提心义诀》,大家可能都非常熟了,有些人甚至会背了,但是其中的真义也许还不太明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番。现在先念原文,如果有比较不清楚的地方,要马上提出来,否则我可能就念过去了。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

  

这一段是说开始学佛的人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宇宙万法,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

  

「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就是说世间法是重视这些物质的。这里的「唯物」,意思就是有相的、具相的,以这些具相的为它主要的内容。出世法呢,就是以「唯心」为主。

  

这里所指的「心」,讲得更清楚一点的话,指的是「菩提心」。世间法与出世法的不同点,主要在一个是唯物的,另一个是唯心的,有这样的差别。而这个差别,和我常说的:一个是有相的,另一个是无相的;一个是被知的,另一个是不被知的;一个是分别的,是分别心所运作的世界;另一个是无分别的,是无分别心所运作的世界,完全可以对照!

  

「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生物必经生、老、病、死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然后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

  

这一段先讲世间啰!既然世间是以唯物为主,所以华藏祖师就从世间的物质开始讲起。世间一切的物质,就是天地啦、日月啦、山河啦、植物、矿物啦,当然,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把这些东西归为「器世间」。

  

这「器世间」必然会经过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成」,就是生成;「住」,就是保持;「坏」,就是慢慢在毁坏;「空」则是毁坏到极点以后,就没有啦!就空了!——世间的东西都必然经过这四个时期。

  

以上所述是佛经的讲法,那么现在的科学是不是也这么描述这些物质的变化呢?还是这样说的!现在的科学家还是认为整个宇宙最终是要坏的,坏到后来就没有了。同时近代天文学「宇宙论」里面的「霹雳说」,亦认为这个宇宙的生成是从空来的,而佛经里面早就这么说了。

  

「一切生物必经生、老、病、死四个时期」,这个我们都不必解释了,原来就已经知道了,是吧?当然,科学也没有不认为是这样的。因为「一切物质终必空坏」,所有的物质,也就是整个宇宙到最后一定会毁坏了、没有了;那么「一切生物终必老死」,所有的生物最后都是要老、要死的。

  

这里的「一切生物」不包括植物,因为已经放到前面有关「物质」那边去了,所以这里指的主要还是动物。「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而将唯物观念打破」,学佛的人一定要先明白这件事情,其实这件事情、这些问题早就已经清楚地摆在这里,只看你要不要这样子认识而已。

  

前面举的例子最后都「终必空坏」、「终必老死」,这是没有办法反驳的事实,那么学佛的人就要把这件事情看清楚,所有的物质最后通通都会没有、都空了。你就不要执着这些物质、执着这些生物,以为不会坏、不会死,是永远存在的。

  

你能够了解的话,就晓得一切毕竟空,到最后都会没有,那么就可以将心中的「唯物观念」(就是执着物质的那种心、那种想法)打破…

《发菩提心义诀(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