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义诀(上)▪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么一打破,再继续「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

  

既然所有的生命最后都是要死亡的,那么就可以把色身,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以及比较抽象一点的四相看破,因为到最后一定都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会没有!也就是要体会「毕竟空」——世间的一切最后毕竟空寂,就是要能够看到这一点。

  

「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世间的一切都会空掉,都会没有;「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那么不会空掉,不会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心!「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心」指的是「意」,当然不是指心脏。

  

这个「意」,又分为心识和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众生心就是生灭心,这个心会起起落落、有生有灭,最后会没有,也就是有生、住、异、灭。「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说到心性的话,指的就是佛心,也就是菩提心。

  

「亦谓之不生不灭心」,这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心。这个不生不灭心是不会毁坏、不会没有的,它的性质就是「空」,也就是我常说的「知觉者」。所以「知觉者」指的不是心识,因为心识还是被知的。

  

我们再看下一段: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

  

我们就先来解释什么是「众生心」,它告诉你是「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及种种意气用事」,这一段要描绘清楚实在是很难的。

  

「众生心」是什么呢?首先它要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攀缘外面的六尘。这六根我常常说就是detector(侦测器),是一些器官,譬如说眼根,它就会去攀缘色尘,耳根就会去攀缘声尘,鼻根就会去攀缘香尘……,每一根都会去攀某一类的尘。

  

如果用现在科学的说法,就是某一种仪器,它可以detect(侦测)某一类的讯号,只是这样的不同。这六根不但攀缘六尘,而且还攀缘第八识,然后要做综合的解释。这六根就像电脑的硬体,那第八识则像是电脑的软体,像它的作业系统,要做一些分别,做一些解释、一些整合、一些关连,或者做一些运算。

  

由这样一个构造——六根攀缘六尘,然后第八识在里面做各种的识别、各种的解释、关连,以及组织综合,而生出分别、爱恶、取舍这一类的想法、决定或意念。而这一类的分别、爱恶、取舍包含了一些什么呢?包含了所谓的贪、瞋、痴、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及种种意气用事。

  

平常我们要贪钱或贪什么东西的时候,都是经过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这样运作出来以后,而产生了一个「我要去夺取或要争取……」的决定,会有这样一个整体的决策。

  

也就是说当我们心中有一个贪的决定出来、一个行动出来,或是个心念出来,事实上是一个整体的决定,所以一个贪念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念而已,它是一整套的program啊!它复杂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很难说清楚。

  

「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里,郭正典医师不是曾提过一个问题:「你说的分别、无分别,是不是只是理论,而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当一个苹果掉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用无别心看它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用分别心去看它,又是怎么样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那时候回答他,就是用了这一段道理。就是说:我们在看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心中并没有装很多执着,其实已经装进去很多东西了!

  

首先我们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是有了六根,有了八识,先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再透过这六根八识的运作来看东西的,本身就已经有相当多的执着、共业在里头,所以整个是一个执着的系统、一个业障的系统在那里运作,无法得到用无分别心看的答案。因此,所产生的心就有贪、瞋、痴、慢、妒……这一类的东西。

  

上一次,我们特别让大家来省察自己的心里什么样的状况是贪,大家谈到最后都觉得并不容易把握。你看光这一个「贪」就这么不容易了,那还有「瞋、痴、慢、妒」,一个一个来,还多得很;此外还有「七情六欲」,以及「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全都是这样子运作出来的。

  

下面所说的,其实跟前面的文字是类似的,不过再重复一下罢了:「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这些就是八识,而这些识心所产生的妄念就是「众生心」。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是众生心?」我回答说:「你现在感觉得到的所有的心都是众生心!」无论你现在动什么脑筋或想什么东西,都是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如果我们「迷」在这个众生心里面,「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这个心识就会让你产生生灭,而落在三界里面。所谓「三界」,就是无色界、色界和欲界,也就是世间。

  

你一迷的话,就会因为这个众生心而落到三界,落在世间,掉入轮回生生死死,而成六道凡夫。「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天」也属六凡。如果一旦悟了,就会「由此心性(这里他直接由『心识』)转换为『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我的解释就是你能由心识悟到心性的话,就能够超出生灭,证入真如,达到涅槃,而成四圣。「般」是达到的意思。而「四圣」是指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前面我们如果不跳的话,那就是:「悟则由此心识,成心性,而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这件事情的关键就是在这个心了!

  

这一段对心是怎么成生灭、怎么落三界、怎么入轮回而成六凡,有比较详细一点的说明。人都有心,而这个心可以是心性,也可以是心识。如果迷的话,就成为心识;一旦悟了,这个心就会成为心性。

  

我们再看下一段: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着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这一段他继续分析:「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人都是有心的,一有心的时候,就有意念出来;而这个念一起的时候,就必然有染的、有净的。「染」,指的是「取着六尘」,就是跟六尘粘在一起,攀缘起来了;「净」的话,就是「不取六尘」,跟六尘不攀缘。

  

所以「染」的定义就是取着六尘,「净」的定义就是不取着六尘。「世人未有不染着六尘者」,这个世间的人没有一个不跟六尘染在一起,而染还有不同的状况:「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染就是取着,取着就是染。染的话呢,又会产生一些贪的心、瞋的心、淫的心、杀的心,那么就会造贪、瞋、淫、杀的业,这样的染就是恶;「反之,则为善」,如果反过来,染虽是染,但是他不贪、不瞋、不淫、不杀,那么就是善。

  

下面就进一步举了一些例子:「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为善」,所以他虽然有染,但是所做的若是布施、持戒、忍辱,那就是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现在他造了善业或者是恶业,那么以后就会有受苦或者受乐的报应。

  

「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因为你开始造这些业的时候,善的有上、中、下三种品级,恶的话也有上、中、下三种不同程度的恶,所以结果就会去不同的道投胎受报。

  

天、人、修罗是善道,属于善的上、中、下三品所受的果报;恶的话,就会因为所造的上、中、下不同的恶,而落入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众生在六道中不停地制造善恶的业,也就会不停地去受这六道的果报,而轮回不息。

  

其实这跟「生生不息」的意思也差不多。因为轮回本身就有循环的意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

《发菩提心义诀(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