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義訣(上)▪P2

  ..續本文上一頁。這麼一打破,再繼續「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乃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

  

既然所有的生命最後都是要死亡的,那麼就可以把色身,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以及比較抽象一點的四相看破,因爲到最後一定都沒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會沒有!也就是要體會「畢竟空」——世間的一切最後畢竟空寂,就是要能夠看到這一點。

  

「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爲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衆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世間的一切都會空掉,都會沒有;「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那麼不會空掉,不會毀滅的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心!「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心」指的是「意」,當然不是指心髒。

  

這個「意」,又分爲心識和心性兩種。「心識者衆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衆生心就是生滅心,這個心會起起落落、有生有滅,最後會沒有,也就是有生、住、異、滅。「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說到心性的話,指的就是佛心,也就是菩提心。

  

「亦謂之不生不滅心」,這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心。這個不生不滅心是不會毀壞、不會沒有的,它的性質就是「空」,也就是我常說的「知覺者」。所以「知覺者」指的不是心識,因爲心識還是被知的。

  

我們再看下一段:

  

「何謂衆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舍,包括一切貪、瞋、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複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衆生心。」

  

我們就先來解釋什麼是「衆生心」,它告訴你是「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舍,包括一切貪、瞋、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複心理,及種種意氣用事」,這一段要描繪清楚實在是很難的。

  

「衆生心」是什麼呢?首先它要經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攀緣外面的六塵。這六根我常常說就是detector(偵測器),是一些器官,譬如說眼根,它就會去攀緣色塵,耳根就會去攀緣聲塵,鼻根就會去攀緣香塵……,每一根都會去攀某一類的塵。

  

如果用現在科學的說法,就是某一種儀器,它可以detect(偵測)某一類的訊號,只是這樣的不同。這六根不但攀緣六塵,而且還攀緣第八識,然後要做綜合的解釋。這六根就像電腦的硬體,那第八識則像是電腦的軟體,像它的作業系統,要做一些分別,做一些解釋、一些整合、一些關連,或者做一些運算。

  

由這樣一個構造——六根攀緣六塵,然後第八識在裏面做各種的識別、各種的解釋、關連,以及組織綜合,而生出分別、愛惡、取舍這一類的想法、決定或意念。而這一類的分別、愛惡、取舍包含了一些什麼呢?包含了所謂的貪、瞋、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複心理,及種種意氣用事。

  

平常我們要貪錢或貪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是經過六根攀緣六塵、八識這樣運作出來以後,而産生了一個「我要去奪取或要爭取……」的決定,會有這樣一個整體的決策。

  

也就是說當我們心中有一個貪的決定出來、一個行動出來,或是個心念出來,事實上是一個整體的決定,所以一個貪念並不是只有這一個念而已,它是一整套的program啊!它複雜的程度我們只能說它是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很難說清楚。

  

「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裏,郭正典醫師不是曾提過一個問題:「你說的分別、無分別,是不是只是理論,而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當一個蘋果掉在你面前的時候,你用無別心看它的時候是怎麼樣的?用分別心去看它,又是怎麼樣的?」

  

大家是否還記得?我那時候回答他,就是用了這一段道理。就是說:我們在看的時候,不要以爲自己心中並沒有裝很多執著,其實已經裝進去很多東西了!

  

首先我們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身體,也就是有了六根,有了八識,先有了這些東西以後,再透過這六根八識的運作來看東西的,本身就已經有相當多的執著、共業在裏頭,所以整個是一個執著的系統、一個業障的系統在那裏運作,無法得到用無分別心看的答案。因此,所産生的心就有貪、瞋、癡、慢、妒……這一類的東西。

  

上一次,我們特別讓大家來省察自己的心裏什麼樣的狀況是貪,大家談到最後都覺得並不容易把握。你看光這一個「貪」就這麼不容易了,那還有「瞋、癡、慢、妒」,一個一個來,還多得很;此外還有「七情六欲」,以及「是非、恩怨、得失之報複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全都是這樣子運作出來的。

  

下面所說的,其實跟前面的文字是類似的,不過再重複一下罷了:「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衆生心』」,這些就是八識,而這些識心所産生的妄念就是「衆生心」。以前有人問我:「什麼是衆生心?」我回答說:「你現在感覺得到的所有的心都是衆生心!」無論你現在動什麼腦筋或想什麼東西,都是衆生心!

  

「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叁界,入輪回,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如果我們「迷」在這個衆生心裏面,「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叁界,入輪回,而成六凡」,這個心識就會讓你産生生滅,而落在叁界裏面。所謂「叁界」,就是無色界、色界和欲界,也就是世間。

  

你一迷的話,就會因爲這個衆生心而落到叁界,落在世間,掉入輪回生生死死,而成六道凡夫。「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天」也屬六凡。如果一旦悟了,就會「由此心性(這裏他直接由『心識』)轉換爲『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我的解釋就是你能由心識悟到心性的話,就能夠超出生滅,證入真如,達到涅槃,而成四聖。「般」是達到的意思。而「四聖」是指羅漢、辟支佛、菩薩和佛。前面我們如果不跳的話,那就是:「悟則由此心識,成心性,而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這件事情的關鍵就是在這個心了!

  

這一段對心是怎麼成生滅、怎麼落叁界、怎麼入輪回而成六凡,有比較詳細一點的說明。人都有心,而這個心可以是心性,也可以是心識。如果迷的話,就成爲心識;一旦悟了,這個心就會成爲心性。

  

我們再看下一段: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爲惡,反之則爲善;又于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于今,苦樂之報應于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回不息。」

  

這一段他繼續分析:「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人都是有心的,一有心的時候,就有意念出來;而這個念一起的時候,就必然有染的、有淨的。「染」,指的是「取著六塵」,就是跟六塵粘在一起,攀緣起來了;「淨」的話,就是「不取六塵」,跟六塵不攀緣。

  

所以「染」的定義就是取著六塵,「淨」的定義就是不取著六塵。「世人未有不染著六塵者」,這個世間的人沒有一個不跟六塵染在一起,而染還有不同的狀況:「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爲惡」,染就是取著,取著就是染。染的話呢,又會産生一些貪的心、瞋的心、淫的心、殺的心,那麼就會造貪、瞋、淫、殺的業,這樣的染就是惡;「反之,則爲善」,如果反過來,染雖是染,但是他不貪、不瞋、不淫、不殺,那麼就是善。

  

下面就進一步舉了一些例子:「又于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爲善」,所以他雖然有染,但是所做的若是布施、持戒、忍辱,那就是善。「善惡之業成于今,苦樂之報應于後」,現在他造了善業或者是惡業,那麼以後就會有受苦或者受樂的報應。

  

「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各異」,因爲你開始造這些業的時候,善的有上、中、下叁種品級,惡的話也有上、中、下叁種不同程度的惡,所以結果就會去不同的道投胎受報。

  

天、人、修羅是善道,屬于善的上、中、下叁品所受的果報;惡的話,就會因爲所造的上、中、下不同的惡,而落入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回不息」,衆生在六道中不停地製造善惡的業,也就會不停地去受這六道的果報,而輪回不息。

  

其實這跟「生生不息」的意思也差不多。因爲輪回本身就有循環的意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

《發菩提心義訣(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