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強不息」,就是定在那裏輪回。
「觀其始由衆生心念而生,故佛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製其染心,斯爲要法。若于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回斯絕,業種便斷,斯出叁界矣!」
所以從以上的情況來看,「觀其始,由衆生心念而生」,這些事情的源頭,都是由衆生心念所生的。「故佛言:『叁界唯心,萬法爲識』」,所以佛才會說這個世間,這個有無色界、色界和欲界的世間,是由心而産生的;這個世間的各種法,通通是「識」,也就是「心識」所成的。
「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製其染心」,會修行的人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修行的時候,對初念要非常地審慎,要把這個染心製止。
「初念」的意思,可以解釋得很深,是指「第一義」;倘若比較簡單地說,就是你開始起的第一念,也就是一開始想事情的時候所發的那個心、所出來的那個想法,而不是這個想法以後再衍生出來的想法。
譬如說:我看到一個食物,就想要拿來吃,可是這一個心已經不是初念了。初念是「覺得肚子餓」,當然你也可以說「覺得肚子餓」前面還有念……,這是由比較簡單的角度來說所謂的「初」與「後」的一種說法。
如果要從深的角度——真谛的角度來講這個最初的念,就是「第一義谛」。要講第一義谛,就會講到我所說的「知覺者」,「知覺者」這樣一動,那就是初念。所以「第一義谛」,就是初念,也就是第一個念。
我們這個念頭一出來的時候,事實上已經滾了好幾道以後的念,都已不是初念,初念就是比較前面的念。當然我們講不了那麼清楚的時候,就說是比較前面的念就叫「初念」。就像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是你肚子先餓了,然後才決定要去搶那個食物。所以你搶食物的這個念並不是初念,它比較前面一點的念頭是「覺得肚子餓」。
從這個例子,你可以追到任何東西真正第一個念。你只要反省,反省到最早最早的那個念,看看那個念是什麼。那個念,佛經就把它叫「第一義谛」。所謂「第一義」,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早的,萬法都是從那裏出來的。
像所有的理論,它的公設都接近第一義;而後面那些推導出來的定律,已經是第二義了。由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看出來這個「知覺者」(本來面目)本身就是最純粹的第一義。
當然,前面所提出來的「不生不滅心」、「菩提心」,指的都是最純正的第一義。我們一下子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個第一義,體會不到那麼深,所以只要找到比較開始、比較源頭的念就可以了。而這些源頭其實也常常是我們心中一個問題的原因,譬如說發生了一些困難,發生了一些問題,我們想要找出這個問題是怎麼産生的,就去找那個原因。其實找那個原因,就是要找這個初念。
所以善修行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對于我們的初念,就要十分謹慎小心,而且還要讓這個心不跟六塵染在一起。「製其染心」就是把會跟六塵攀緣在一起、染在一起的這個問題製止。「斯爲要法」,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所以「慎其初念,製其染心」,是修行裏面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則。
「若于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所以如果對六塵能夠不取,那麼就沒有業,也就不會受到果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回斯絕,業種便斷,斯出叁界」,所以你只要一念不生,這個六道也就沒有了,那麼輪回也就停止了,那些業種也就斷了、沒有了,就不受報了!這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就會超出叁界,也就是超出世間、脫開這個世間。說起來也不難啦,是吧?
「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爲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爲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爲外道,未免輪回。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鑒之。」
「若居不生而證真」,假若能夠做到一念不生,就是達到了「不生」,即可證到真相、實相。「身心永息,是爲二乘」,此時身體和心念都停下來了、永息了,這樣就叫做「二乘」,也就是羅漢道跟辟支佛道(聲聞和緣覺)。
「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他證到了不生,又從這個不生這裏開始,起六度萬行。所謂「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般若。所謂「萬行」就是指這樣的六度做了很多很多。如此一來,就不是身心永息。因爲做六度萬行時,身心沒有辦法歇下來,不能息下來;息下來,就不能行六度萬行。他如此做,是先證到不生處,然後從不生處開始做起,並不是在生滅處行六度萬行!
如果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謂「菩薩大乘」;如果從生滅處而起六度萬行,那就只是個大善人。修這個六度萬行,尤其是六度後面的禅定、般若,嚴格說來,要在不生處那邊才能做到,也才能稱爲大乘菩薩。
當然這完全看你要把這個「菩薩」定義成多高,不過這裏很清楚是定義在「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謂菩薩大乘」。所以如果是從生滅處而起六度萬行的話,就不是華藏祖師這裏所定義的菩薩大乘。當然,你要另外定義菩薩大乘的意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爲外道,未免輪回」,這一段就更清楚了。「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這種人就是不生處還沒有證,而且還帶一點異計邪見,看起來好像已經斷了,其實是未證;也就是他「不生」做得不好,是比較差的不生,而且還附帶了有異計邪見。
所謂「異計」,就是有些喜歡做六度萬行的人常常會好大喜功,他一有好大喜功的心理時,就會産生一個想法:我要辦一個很偉大的事業,要萬古流芳……等等,他有這樣的願望、這種心理一出來時,就很容易有異計,就是想弄一些手段,好達到偉大而輝煌的功業,一心希望萬古流芳。
他在做的時候,會有很多很多阻礙,讓他不容易成功。他想要排除那些困難,就常常會弄些計謀出來。這樣就會有異計,同時也會産生偏見。這就是因爲他把這些功業看得太當真了,所以就會産生邪見。
這裏會說:「似斷未證」,是因爲他們並不是沒有功夫,功夫是有一點,所以也有一點像接近了「不生」;但他又沒有真做到,所以是「似斷未證」,也就是他還沒有真的證到。「是爲外道」,這種人就是外道。「未免輪回」,就是他還沒有辦法脫離輪回,所以仍得受果報,還要生生死死輪回不息。如果他到了天道,壽命可能會很長。
「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所以我們是被綁的,還是解脫的,就要看自己是怎麼用心了。我們能成道,或者不能成道;能夠脫離輪回,或者不能脫離輪回,關鍵就在自己。「修行者,其共鑒之」,修行的人啊!大家都要注意啊!
「彌勒菩薩法語雲:『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雲:『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明了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彌勒菩薩曾說過:「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無分別心是「智」,分別心是「識」,所以「智」跟「識」的定義就在這裏。「依識染,依智淨」,你一分別,心就會染;如果依智,則不會染,就淨了。染的話就有生死,淨則連佛都沒有。
「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佛又教修行者四個依據,四個可以依循的原則。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所謂「依」就是聽從的意思。我們要聽從道理,而不是跟隨那一個人。我們常常會有一個情形,就是根本把道理都忘掉了,常常只聽某一個人的話。他怎麼說,就照著怎麼樣做,而不是依據真理去行事,這是不對的。所以大家也不要聽我的話,而是要聽我講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不只是說不要聽我的,連釋迦牟尼佛或是任何一位祖師,我也只是聽他的道理!並不是他們所說的話,我就要無條件接受,不是這樣子的。對于釋迦牟尼佛或祖師所說的話,我們不是死死地去遵守,而是要聽從、遵守這些話所代表的真谛、所代表的精神。
像這類問題,我們也常常在這個社會裏遇到。譬如有些法律,如果大家堅持要遵守那項條文,那就是依文字、依語了。而有些人就說:「這些法律的文字是很僵硬的,我們不能這樣完全去遵照,而是要把握它的精神」,這就是「依義不依語」。
再來就是「依智不依識」。我們要依無分別心,不要依分別心。我們要順著無分別心來做事,要聽從這個無分別心,而不去聽從分別心。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如果有兩種道理,一個是究竟的,一個是不究竟的(所謂「了義」,就是究竟的、徹底的;「不了義」,就是局部的、不徹底的),那麼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要選擇哪一個?我們要選擇了義,要選那個究竟、徹底的道理。
「又雲: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就是說:我們應該要依智不依識,如果依識的話,就會墮入地獄││其實不見得會那麼嚴重,依識的話就會入叁界,入輪回。如果做錯了,就有可能會墮入地獄。「明了此旨,學佛庶乎近焉」,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學佛就差不多了。
好!今天上午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姚介玫、姚介和、劉玉娟等居士記錄
《發菩提心義訣(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