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义诀(上)▪P3

  ..续本文上一页自强不息」,就是定在那里轮回。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

  

所以从以上的情况来看,「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这些事情的源头,都是由众生心念所生的。「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为识』」,所以佛才会说这个世间,这个有无色界、色界和欲界的世间,是由心而产生的;这个世间的各种法,通通是「识」,也就是「心识」所成的。

  

「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会修行的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修行的时候,对初念要非常地审慎,要把这个染心制止。

  

「初念」的意思,可以解释得很深,是指「第一义」;倘若比较简单地说,就是你开始起的第一念,也就是一开始想事情的时候所发的那个心、所出来的那个想法,而不是这个想法以后再衍生出来的想法。

  

譬如说:我看到一个食物,就想要拿来吃,可是这一个心已经不是初念了。初念是「觉得肚子饿」,当然你也可以说「觉得肚子饿」前面还有念……,这是由比较简单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初」与「后」的一种说法。

  

如果要从深的角度——真谛的角度来讲这个最初的念,就是「第一义谛」。要讲第一义谛,就会讲到我所说的「知觉者」,「知觉者」这样一动,那就是初念。所以「第一义谛」,就是初念,也就是第一个念。

  

我们这个念头一出来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滚了好几道以后的念,都已不是初念,初念就是比较前面的念。当然我们讲不了那么清楚的时候,就说是比较前面的念就叫「初念」。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是你肚子先饿了,然后才决定要去抢那个食物。所以你抢食物的这个念并不是初念,它比较前面一点的念头是「觉得肚子饿」。

  

从这个例子,你可以追到任何东西真正第一个念。你只要反省,反省到最早最早的那个念,看看那个念是什么。那个念,佛经就把它叫「第一义谛」。所谓「第一义」,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早的,万法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像所有的理论,它的公设都接近第一义;而后面那些推导出来的定律,已经是第二义了。由这个角度来看,可以看出来这个「知觉者」(本来面目)本身就是最纯粹的第一义。

  

当然,前面所提出来的「不生不灭心」、「菩提心」,指的都是最纯正的第一义。我们一下子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个第一义,体会不到那么深,所以只要找到比较开始、比较源头的念就可以了。而这些源头其实也常常是我们心中一个问题的原因,譬如说发生了一些困难,发生了一些问题,我们想要找出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就去找那个原因。其实找那个原因,就是要找这个初念。

  

所以善修行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的初念,就要十分谨慎小心,而且还要让这个心不跟六尘染在一起。「制其染心」就是把会跟六尘攀缘在一起、染在一起的这个问题制止。「斯为要法」,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所以「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是修行里面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

  

「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所以如果对六尘能够不取,那么就没有业,也就不会受到果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所以你只要一念不生,这个六道也就没有了,那么轮回也就停止了,那些业种也就断了、没有了,就不受报了!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就会超出三界,也就是超出世间、脱开这个世间。说起来也不难啦,是吧?

  

「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若居不生而证真」,假若能够做到一念不生,就是达到了「不生」,即可证到真相、实相。「身心永息,是为二乘」,此时身体和心念都停下来了、永息了,这样就叫做「二乘」,也就是罗汉道跟辟支佛道(声闻和缘觉)。

  

「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他证到了不生,又从这个不生这里开始,起六度万行。所谓「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所谓「万行」就是指这样的六度做了很多很多。如此一来,就不是身心永息。因为做六度万行时,身心没有办法歇下来,不能息下来;息下来,就不能行六度万行。他如此做,是先证到不生处,然后从不生处开始做起,并不是在生灭处行六度万行!

  

如果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谓「菩萨大乘」;如果从生灭处而起六度万行,那就只是个大善人。修这个六度万行,尤其是六度后面的禅定、般若,严格说来,要在不生处那边才能做到,也才能称为大乘菩萨。

  

当然这完全看你要把这个「菩萨」定义成多高,不过这里很清楚是定义在「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谓菩萨大乘」。所以如果是从生灭处而起六度万行的话,就不是华藏祖师这里所定义的菩萨大乘。当然,你要另外定义菩萨大乘的意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这一段就更清楚了。「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这种人就是不生处还没有证,而且还带一点异计邪见,看起来好像已经断了,其实是未证;也就是他「不生」做得不好,是比较差的不生,而且还附带了有异计邪见。

  

所谓「异计」,就是有些喜欢做六度万行的人常常会好大喜功,他一有好大喜功的心理时,就会产生一个想法:我要办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万古流芳……等等,他有这样的愿望、这种心理一出来时,就很容易有异计,就是想弄一些手段,好达到伟大而辉煌的功业,一心希望万古流芳。

  

他在做的时候,会有很多很多阻碍,让他不容易成功。他想要排除那些困难,就常常会弄些计谋出来。这样就会有异计,同时也会产生偏见。这就是因为他把这些功业看得太当真了,所以就会产生邪见。

  

这里会说:「似断未证」,是因为他们并不是没有功夫,功夫是有一点,所以也有一点像接近了「不生」;但他又没有真做到,所以是「似断未证」,也就是他还没有真的证到。「是为外道」,这种人就是外道。「未免轮回」,就是他还没有办法脱离轮回,所以仍得受果报,还要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如果他到了天道,寿命可能会很长。

  

「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所以我们是被绑的,还是解脱的,就要看自己是怎么用心了。我们能成道,或者不能成道;能够脱离轮回,或者不能脱离轮回,关键就在自己。「修行者,其共鉴之」,修行的人啊!大家都要注意啊!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弥勒菩萨曾说过:「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无分别心是「智」,分别心是「识」,所以「智」跟「识」的定义就在这里。「依识染,依智净」,你一分别,心就会染;如果依智,则不会染,就净了。染的话就有生死,净则连佛都没有。

  

「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佛又教修行者四个依据,四个可以依循的原则。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所谓「依」就是听从的意思。我们要听从道理,而不是跟随那一个人。我们常常会有一个情形,就是根本把道理都忘掉了,常常只听某一个人的话。他怎么说,就照着怎么样做,而不是依据真理去行事,这是不对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听我的话,而是要听我讲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不只是说不要听我的,连释迦牟尼佛或是任何一位祖师,我也只是听他的道理!并不是他们所说的话,我就要无条件接受,不是这样子的。对于释迦牟尼佛或祖师所说的话,我们不是死死地去遵守,而是要听从、遵守这些话所代表的真谛、所代表的精神。

  

像这类问题,我们也常常在这个社会里遇到。譬如有些法律,如果大家坚持要遵守那项条文,那就是依文字、依语了。而有些人就说:「这些法律的文字是很僵硬的,我们不能这样完全去遵照,而是要把握它的精神」,这就是「依义不依语」。

  

再来就是「依智不依识」。我们要依无分别心,不要依分别心。我们要顺着无分别心来做事,要听从这个无分别心,而不去听从分别心。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有两种道理,一个是究竟的,一个是不究竟的(所谓「了义」,就是究竟的、彻底的;「不了义」,就是局部的、不彻底的),那么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选择哪一个?我们要选择了义,要选那个究竟、彻底的道理。

  

「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依智不依识,如果依识的话,就会堕入地狱││其实不见得会那么严重,依识的话就会入三界,入轮回。如果做错了,就有可能会堕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学佛就差不多了。

  

好!今天上午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姚介玫、姚介和、刘玉娟等居士记录

  

《发菩提心义诀(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