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义诀(下)
梁乃崇教授 阐释
我们现在继续将今天早上《发菩提心义诀》未完的部份讲完。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什么是佛心?也就是什么是心性?那就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这就叫佛性。
这里的「自度度他」是一种「觉」的推广,所以「何谓佛心」这一段,重点就是一个「觉」字,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
这里说:「佛者,觉也」,所以佛和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觉悟就是佛。佛就是彻底的觉悟者,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他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神,也不自以为是什么上帝,他就只是觉悟,是对宇宙、人生真正最奥秘的东西都觉悟了、了解了,不再有疑惑了,是个彻底的觉悟者。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觉悟的本质,只看他是否做到了,一旦做到了,他就是佛。
那「觉」又分成三种层次(当然不分成三种也可以),如果合成一个就叫「大圆觉」。倘若要分成三个层次,那就是: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
「外觉」就是「澄心」。譬如说:有一桶水是混浊的,我们慢慢把那些混浊的杂质沉淀下来,水就变清了。把心澄清就是这个状况,此即「外觉」,即「澄心」。
「专修一个『惺』字」,我把这个「惺」字,解成「清醒的样子」,就是清醒了。对照到「澄心」,对照「外觉」的「外」字,所指的就是对这些外相不迷了。这些外相,如果你迷的时候,它就像一阵烟雾一样,会让你弄不清楚。
「澄心」的话,也就是把这些都澄净下来、清澈下来,此时才会看清楚,人也就清醒了。所以这个「惺」字,就是外相对你来讲,不会让你迷惑,你的心就不受外相所左右了。
「内觉」即住心,就是要安住在这个心上。因为我们心中的妄念很强,所以要它安住,不要让它东想西想。那要怎么样才能安住在心上呢?就是要能掌握到自己内心的性质。因此「「内觉」」就是在修空。
而所谓「住心」,也就是安住于空,这个时候就是专修一个「静」字。要注意:我们是「依义不依语」,所以要注意的不是这个字,而是这个字的意思。「静」的意思就是妄念静止下来,故「静」跟那个「空」的意思是相通的。「内觉」修成了,你就不受心中的妄念所控制了。
「直觉」即「摄心」,就是把心「摄回来」。本来一直在分裂的这个心,把它收回来,不分裂了。像我们在解剖东西时,那个心都是一直分裂下去的。
譬如物理中的「基本粒子」,就是把一个东西一直分、一直剖,一直把它碎下去、碎下去、碎下去,再分、分、分、分。也就是先把一个东西剖成两个,然后再把剩下的剖成两个;而剩下的那个,又再把它剖成两个……,就一直这样剖下去,所以是一种一直连续不断分裂下去的状况。这不是「摄心」,而是分裂心。
「摄心」就是把这个心合起来,收回来。这个收回来的动作就是「摄心」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找源头,就是在找初发心,也就是在归元。摄到最后,就会摄到「本来面目」。两边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个,而离两边就是不要分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做得到「外觉」,而做不到「内觉」;或是「内觉」做到了,而外觉不会做;更有甚者,是两者都做不到,或是都只做到一部分。「直觉」是不管什么内或外,因为都是被知的,所以一概都不理,也就不受它们的限制,只是把心摄回来。这一摄如果摄得彻底,就回到「本来面目」。
本来我们这个心没有归位,没有归元,没有回到「本来面目」时,是因一部份分到外相上去,一部份则分到心识(即内心)里去,这时候你就被拉下去了,心也就被分出去了。如果你把它一收,而且收得够彻底,就会回到一个没有东西、不知所云的地方,那就是回到了自己的本心。
这一摄就是「直觉」,直觉一做到,就寂灭了,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不入世、脱离世间了。原先「内觉」、「外觉」所面对的问题都还在世间,而这一摄就回去了。所以「直觉」就是专修一个「寂」字,比「静」还要彻底。因为「静」还只是安静,心中还有其它东西;而「寂」就什么都没有了,比「静」还要深沉或者寂灭。
这「惺」、「静」、「寂」三字就是代表这三种「觉」的状况,或是给人的感觉。我们一直在讲:对事情要有感觉,这三个字就是这三种觉的感受:你修「外觉」的时候,就会有「惺」的感受;修「内觉」的时候,就会有「静」的感受;修「直觉」的话,则会有「寂」的感受。
「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那我们怎么发大菩提心呢?粗浅的讲就是要做好多事,要去布施、去救度众生……等等;而深的解释则是修「外觉」、「内觉」和「直觉」,再进一步将以上三觉合成一个,一次修持,即是「大圆觉」,这才是发大菩提心。
「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你依照这样子去修,就是住在法身境界。住在那里的话,是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喜欢与不喜欢、要或不要的问题,心中十分平等。此时它不受一切内外的影响,事实上是连内、外都没有了,因为有内有外,就还不平等。
所以下面接着说:「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如果这个时候,修行者能够安住甚深三摩地,就是修得很深,做到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就是你的心性已经很平等、很安稳、很宁静,没有扭曲,是很顺畅的;就如此停留、保持在不生不灭的状况,这就叫做「究竟涅槃」。
所谓「不生」,就是没有生出来,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因此它马上告诉你:「不灭」。所以那里就是不能讲什么,无论讲什么都不对。如果你心里还要找它是什么,那就不是了,它什么都不是。
证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如果要用话来讲,就只好用「不生不灭」来表达,其他的话都很难正确说明。因为一般要不是偏「生」,就是偏「灭」,总是在这两个之间摆来摆去。现在它既不是生,也不是灭,是平等而住,心是在中间。
但我们说「中间」的意思,就是两边都一样,其实它没有两边。我们一般讲「中间」的时候,你心里还有一个两边,这不是它的意思。它讲「中间」是连两边都没有了,所以你没有办法取两边——这就是「法身常住境界」,也就是「究竟涅槃」。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何谓佛心」和「佛者,觉也」中间这一段用括弧括上,那么读起来整个就很单一、很顺畅。也就是说把「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当作对「佛」的注解,那么这一段一开始就是「何谓佛心?佛者觉也,觉分三种……」,这样就很单纯。
好,我们接着看下一段: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澄心」就是「外觉」,是教修行人对一切外境,就是外相,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
这个其实就是大家法本里面看到的「外修」,教人怎么修外修。就是心跟境不要勾结,也就是心不跟六尘勾结,不向外追逐,不向外攀缘。你不追逐攀缘外境,就能使六根清净,六尘也就不会在这个六根上面制造烟雾、制造迷障。一旦你六根清净了,就是澄心了,心就没有受到六尘的污浊之气,那么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你就不染了。
「自心平等而住」的意思就是:安住在自心平等的状况。这里只要审察一下,就可以知道:你看你在分别的时候,心是很忙的啊,你要爱恶——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还要取舍——要拿这个,丢那个。你的心一直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是不会平等的。只有在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的时候,心就平等了,没有起伏了,也就安静下来了。
<…
《发菩提心义诀(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