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 align="left">所谓「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就是要心不取外境,境也不挂在心上,那么就跟六尘切断了关系,心就可以不受外境所染着,而可以纯净下来。此时心没有向外看,不受外境所牵制,就能做到六根清净。这一段「澄心」,主要是针对修六尘这个外相的阶段而言的。
平常我们的心被太多的事情给束缚住,烦恼太多,心就不平,因此就静不下来。而且我们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要它不想,却没办法。当你在想的时候,如果去审察心的状况,会发现它总是一下挤到这端,一下又挤到那端,那怎么会平等?就是不会平。
所以这里的句子都是由感觉出发来讲的,都是有感觉的东西。如果你读这些东西,读不出感觉的话,就是还不懂,要读到有感觉才算懂。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
「住心」是住什么呢?是一个怎么样的修行法呢?也就是「内觉」是做什么的呢?
就是教行者面对内心无形无相的事,如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观念;或是一些抽象的想法,如数目字;以及内心许多没有形相的心情——比如说心中有一种喜欢的情绪或是怨恨的情绪,它可以没有对象,你不知道自己在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但就是有这种心情——面对这些无形无相的心念时,也还是一样,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面对内心的事的时候,要不去分别,不去爱恶,不去取舍,那么你的心就安了,不会跟内心的事以及时间、寿命纠缠在一起,心中没有波动,自会平静下来,这就是「内觉」。
修「内觉」、「住心」有个要诀,就是「于心无事,于事无心」。也就是心里面没事,事里面也没把心放上去,是这样子来修。它真正的意思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清净」。「第七识」指的就是比较抽象的思考、抽象的心念,如前面提到的时间观念或数目字,这部份以前讲过非常多,也曾举过非常多的例子。
「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清净,转成第九识(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
「摄心」的教理是什么呢?就是教导修行人,对一切外境和内心一切的事情,把外境跟内心的事情连成一体,打成一片,就是连成一个,这就是「中境」。
看外境的时候,是如梦如幻的;而自己内心的事情呢,是空寂的。空寂的内事跟如梦如幻的外境是一如的,就是「空幻一如」。
所谓「一如」,全是一个真如,就是空幻是一个真如。也就是说在修「摄心」、「直觉」这一段的时候,是要把前面的「外觉」和「内觉」一起修。
前面还分成有外境,有内事;到这里,外境、内事根本就是一个东西,就是一如,就是一体,也就是所谓的「中境」。
这个时候就要观外境如梦如幻,观内事悉皆空寂。那个空寂的跟如梦如幻的状况,根本是连通一体的,也就是空、幻一如。面对这样的中境,我们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也就是面对外境和面对内事(也就是内境),其实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住世同一梦境」,像我现在这个状况,在世间跟大家做同一个梦。也就是已经修到中观、已经摄心的人,这个时候是什么呢?是跟世间的人做同样的梦。
「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如果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又回到真如了。「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清净转成第九识」,这样子修下去,就是把你的第八识清净转成第九识——就是「清净无垢」的意思。这个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行者的清净心性,也就是佛心、菩提心。
「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各位知道这一段是什么味道吗?就是庵摩罗识的味道。
「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如果你继续保持在很深的正定上,那么就能够使得自性与法界打成一片。「自性」指的就是内心、内事这边的性质——空寂的性质。「法界」指的是外境。(当然这个外境,用「法界」来叙述的话,是很复杂的,而且其复杂的程度是难以说明的。)
这个时候,自性就跟全宇宙可以打成一片了。「打成一片」,就是混成一体。这个状况就像什么呢?就会像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寂」的内心跟「如梦如幻」的外境是相通的、一体的,此时即究竟涅槃。
当然这个地方不是那么简单的,自性可能还比较单纯一点,而法界不是那么单纯,它不只是肉眼所能体察的这个法界,同时还有另外很多层次、更高层次所体验的法界,都要包含在这个法界性的内涵里面。
当然,我一直也在说明这个世间、这个宇宙本身就有什么非因非果啦,又有无限啰,有许多性质。其实这些说法就是在做打成一片的事情,就在表现打成一片是什么状况。像我在「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中讲「无分别心与对称性」,说明在物理的定律里面,本身有无分别的性质,这就是在连接自性与法界,不过是举一些实例就是了。
像我在前几年讲到无分别、讲到空性时,都不会拿现象界、也就是法界的状况来做例子,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这么做。同时也常常会从财富上来看,从什么上面来看,这都是在法界里面找出自性,找出他们相似的地方。这些说辞无非是在表达自性与法性打成一片的状况。
「修行之道无他,惟有革心而已,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这一段话把前面所有的内容都统合在这里了。「修行之道无他,惟有革心而已」,就是说修行其实并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不过是革心而已,也就是要改革我们的心。那要怎么改革呢?要将众生的生灭心转变为不生不灭的大菩提心,就是把生灭心转变成不生不灭心,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修行。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现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现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所以总括来说,众生在没有明心现性的时候,他「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心被这个六尘所牵制,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四大五蕴所障」,「四大」是地、水、火、风,「五蕴」则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心被地、水、火、风及色、受、想、行、识所障碍了。
「四相所迷」,「四相」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就被这四种层次的相所迷惑,弄得糊里糊涂的。「自己作不得主」,这个「自己」指的是什么?「本来面目」、「自性」就是你真正的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就不能作主,而是被别的东西作主,被六尘、四大、五蕴、四相夺权了,是它们在作主,真正的主人反而不能作主,那不能作主就是被夺权了。
所以我说要提倡「佛权」,佛权才是真正的主权,是真正的自己做主人的权。也许有的人一旦听到「佛权」,就会想成是由释迦牟尼佛作主,或是师父作主,我们不得作主。如果听成这个意思,那简直完全歪曲了这句话的原意。
「故轮回生灭」,因此就会一直在六道中循环生死、轮回生灭。「现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如果明心现性了以后,六尘就还归为佛性,那么佛性就不会被外面这些尘相所控制了,他自己可以作主了。
其实那些外相、外境原本都是佛性,都不离佛性;你一旦现性之后,它们也都还原为佛性了,是一体的——以上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被迷,是被些什么东西所迷;而清醒之后,又是怎么一种情形。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因此无论是中国人、马来人、西方人、阿拉伯人、印地安人、非洲人统统都有佛性,一切都是平等无差的。
「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华藏祖师自己说:「我是已经修成的佛;你呢,还没有修成,是未成之佛。」
「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亦…
《发菩提心义诀(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