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义诀(下)▪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过去诸佛,就是指过去已经修成的佛,都是像《发菩提心义诀》里面讲的这些状况,都是这样子悟的,这样子修的,这样子证的。

  

以后要修成的这些佛呢,「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也还是一样要经历这同样的过程。「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华藏祖师说他自己也是这样悟,这样修,这样证,他用这点来勉励大家,希望大家早日成佛。

  

因为以前的佛是这样,以后的佛也是这样,他现在一样如此,那不是已经稳了吗?这不是在向大家保证:只要依照这同样的方法去修,就一定可以成道!而不是去考证以前释迦牟尼佛穿什么袈裟,住在什么样的地方——这些外在的形式是可以变的,而修行的方法是没办法改变的。

  

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时代,无论是怎么样的环境,无论是哪一类的人,这些容或有不同,但是亘古不变的是这个修行的方法,是百千万佛实验成功的,这么重要且宝贵的成佛心法大家务必要珍惜!

  

问:我在念咒、观想时,心灵上不太会运作,我不知道要如何和这篇《发菩提心义诀》里讲的道理配合。

  

答:念咒和观想是在习定,讲这个就比较复杂,而且要因人而异。这篇文章没有谈到要如何念咒、观想,比较相关的是在「澄心」的教理这一段。

  

大家如果还记得,以前我们在教一些法的时候,在观想之前先要念一个咒,叫做「净业观空」,然后才观想。而观的时候是观前面空,然后在空中再现出什么来,是吧?如果你不能够观前面空,前面不空,很实在,你就变不出东西来。你想要变,都变不出来的。

  

问:另外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观出来的像,跟肉眼看到的,会不会互相冲突?

  

答:观出来了就算数,并不去比较正误。若要审察,就要审察你在观的时候,心是不是分别的、爱恶的、取舍的?是不是自性平等而住的?你如此审察就对了。

  

我以前曾说要用庵摩罗识去观想,就是把心一空,它自己就要现出来。它不出来,你也不必在乎,不去管它。就只是一个意愿,希望它出来。而不是用那个心去刻、去雕、去画;不过,刚开始修的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你还是先去刻、去画、去描,不过不是用笔,而是用心。这样可以让你练习专注,所以还是有用的,只是不够好而已。当你的心力相当集中的时候,才能描得出来。所以这样修,至少心专注的能力可以练出来,这对修行还是有帮助的。凡是不会专注的人,还是要先练习专注。

  

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神。所以法本上面也有写道:「制心一境,无事不办」。因此倘若你做不到观空,就要先练习集中精神,这只要下死工夫就可以了。其他的,好像要有点慧根,那没有慧根怎么办?没有慧根,也是要先下死功夫,去练习专注;专注久了,慢慢地其他的能力就会培养出来。

  

好,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的时间留给陈国镇教授。

  

陈国镇教授:

  

刚刚有人问到观想和持咒的问题。实际上在「澄心」、「住心」这里面可以看到两句话,所谓的「澄心」,就是「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或「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住心」呢,则是「于心无事,于事无心」。

  

如果还要持咒、观想,实际上你的心里面,有境也有事,所以还不是「澄心」的情况。如果你还不懂这里的意思,我建议你就继续地持咒,继续地观想,一直做下去,做到有一天,你自己会懂得怎么样是心里面没有境,这境里面也不住心;又怎么样是心里面没有事,在事里面也无心。

  

这是比较偏向反省的方式在修,不是循着一些境或者是事,用文字的方式在修。开始时,可以把文字当做一条路,慢慢地修上去。到后来不需要再攀附文字的话,你就比较知道这个心到底是什么状况,于是你会知道什么叫做「于境无心」,就是碰到一些境界时,你的心不会被它所转,不会被它所迷,你也不会在无中生心,这是比较难一点。

  

你可以看看《发菩提心义诀》里面有一段话:「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

  

这是最重要的一段。所以你要先察觉到你的心,然后还要知道这个心是不是初心,是不是初念。要先觉察到这个,你才会修后面这三个觉,如果没有办法察觉到你的初心,就不必勉强,还是继续持咒语或修观想。

  

说起来我也是一步步修上来的,也不是说一下子就懂的。华藏上师的这篇东西,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不是头一次或头几次就看懂了,而是看了好久好久以后,我才似乎明白了一点点;然后才又慢慢一点一点、锲而不舍地逐渐去了解。

  

所以你也不必急着用自己的话去诠释这些句子,结果反而容易走样,而且走样了自己还不见得有感觉,这并不是很好的修行。当然,如果没有体会,却做了太多的诠释和尝试,这会让你导致邪见。这种做法是自己的心去缠自己的心,缠得非常的复杂,反而很难破茧而出。

  

「直心是道场」,所以你就先一直修,不要时时刻刻都想要用自己的话去诠释。你要用心去感觉它到底是什么味道,用这个方式,慢慢地你就可以走出各种困惑了。

  

梁乃崇教授:

  

讲到这里,我想起以前陈昌祈曾问过华藏上师要怎么修《发菩提心义诀》,他说要每天念一遍。

  

陈昌祈副教授:

  

上师说要念几万遍,然后再六度万行。

  

梁乃崇教授:

  

这篇文章如果你每天念一遍,一年才三百六十五遍,一百年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遍。

  

陈国镇教授:

  

当时你大概没有察觉到这几万遍是什么意思!

  

陈昌祈副教授:

  

我听了以后,就很勤快地把它背下来。

  

陈国镇教授:

  

这个方法其实非常好,不过就是要真的用心去读,而不是在读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里有些逗点也点得不对,念到那个地方就有点中断或者很突兀的感觉,如果你常常会卡在那个地方,这就表示你的心不太能自主。你如果这样子念下来,不觉得句子断得不对,对你来说,就是那么的流畅!

  

有没有标点符号都无所谓,反正你的心很顺畅。甚至于你不是从头念到尾,而是随便看到哪一句,就觉得很贴心,那就对了。所以,我们不能在那个字面上盘桓,这会使得你脱离不了「文字相」,不算是真正在修。

  

真正修行是:每念一句,每念一个字,在你心里面就好像有回响一样的感觉,就好像在山洞里面喊叫一样,会有回应。

  

如果你有这种回应的感觉,那么任何一段文字看起来,都会有非常丰富的意思在里面。所以佛法不离字里行间,也不在字里行间。实际上,你能念到心底去的话,就会发现:华藏上师所讲的真的非常微妙,每一个字都可以打动你的身心。

  

我发现只要把这篇华藏上师的《发菩提心义诀》看完了,几乎所有的佛理差不多都在里面,只是有些地方像「十法界」等很复杂的境界,它没有办法叙述得那么丰富、那么完整而已。

  

实际上,真正佛法的要旨统统都在里面,而且这篇《发菩提心义诀》,它的文字很符合我们现代人使用的习惯,所以看起来也最顺畅,不会像一般读佛经有逐字逐句去理解的困扰,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篇很好的经文。真正看得懂的人,真的会赞叹,觉得其中每一个字都是宝。

  

问:我想请问一下,最后这一段「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华藏祖师突然加上这个「佛言」,是他入定到佛性,还是他引用佛经里的话?

  

陈国镇教授:

  

这应该是引自佛经吧!这不是 华藏上师编造的故事,应该是佛说的。

  

陈昌祈副教授:

  

华藏上师就是佛啊!

  

梁乃崇教授:

  

是啊!但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

  

旁答:

  

加上「佛言」有鼓励的作用,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成了佛,你们跟我一样也可以成佛啊!所以加上去也很好。

  

陈国镇教授﹕

  

这是有鼓励作用。但是加上去,就不要把它看成是必要的「正字标记」。

  

旁答:

  

我想补充一下,华藏上师曾经说过:中国以前的法师也曾讲过怎么发菩提心,譬如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就是。但是他说他这篇是最详细的,以前的法师则讲得比较简单。

  

我们现在看看,他这篇真是既简要又详细,他把整个佛法的大纲通通包括在里头了,不论是对初机或深机,所有学佛的人从初发心开始,直到最后成佛,都可以拿来做印证,也可以当作一个法本。所以华藏上师常常自己赞叹说他这篇写得非常好,而且非常非常重要,是千年以来中国佛教界一篇伟大的著作。

  

陈国镇教授:

  

确实如此。当初我拿到这篇《发菩提心义诀》的时候,我只修两个字,就是「初念」,我去审查什么叫做「初念」?

  

到后来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这给我修行带来很多帮助。因为审察初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你必须心要定,还要很分明,同时分明中又不能去攀援,然后才能够一步一步找到心念的根,这中间就要琢磨好多事情,我就在这个「初念」上花了很多功夫。

  

当时我还不敢修什么「制其染心」,因为根本还不晓得什么叫做被染,所以就先去找何谓「初念」。

  

我发现心中本来有个念头,觉得它满简单的,仔细再一钻,哇!底下一大丛念头纠结在一起,是由很多念头纠结成一个我认为很简单的念头;然后我再抽丝剥茧,慢慢去找,发现原先以为很简单的念头,底下还是这么一丛又一丛的,我又慢慢地找,找到后来才发现,噢!原来「初念」竟是那么简单又那么深邃,当你的心稍微这样摇晃一下,就是初念了。

  

那里间不容发,而且连痕迹都还不能讲,只要你心中一不定,就是一个初念。怎么个不定?说起来就太多了。

  

从这样的反省里面,我一直回头去找,这一个寻找的过程是满辛苦的,不过却是满有味的,因为每找对了以后,我就会看清楚自己的内心,里面有许多障碍纠在一块儿。每解了一个,就会快活一阵子,好像脱胎换骨一样,是一种大死而后大生的感觉。

  

所以开始时,《发菩提心义诀》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初念」这两个字,其他的我还不懂。后来才知道,原来所谓「制其染心」就要在源头(初念)上去注意,如果源头上不注意,后面想要收拾,都煞费工夫,而且也不见得收拾得了。就像传染病一样,一旦传染开来以后,你再想去扑灭它、消除它,是件好难好难的事。

  

我由「初念」这两个字开始修,后来越来越明白,才知道《发菩提心义诀》中每一句话都那么好,真是一篇伟大的著作。

  

我们如果不深入到里面去,会觉得其中的文字并没有什么,起、承、转、合也没有一些文章来得精彩,可是他讲得简明扼要,脉络清楚,不同层次修行的感觉,通通都包罗在这里面,所以这篇文章真是值得我们读几十万遍。

  

——姚介玫、姚介和、刘玉娟等居士记录

  

《发菩提心义诀(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