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爲勉旃」,過去諸佛,就是指過去已經修成的佛,都是像《發菩提心義訣》裏面講的這些狀況,都是這樣子悟的,這樣子修的,這樣子證的。
以後要修成的這些佛呢,「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也還是一樣要經曆這同樣的過程。「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華藏祖師說他自己也是這樣悟,這樣修,這樣證,他用這點來勉勵大家,希望大家早日成佛。
因爲以前的佛是這樣,以後的佛也是這樣,他現在一樣如此,那不是已經穩了嗎?這不是在向大家保證:只要依照這同樣的方法去修,就一定可以成道!而不是去考證以前釋迦牟尼佛穿什麼袈裟,住在什麼樣的地方——這些外在的形式是可以變的,而修行的方法是沒辦法改變的。
因此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無論是怎麼樣的環境,無論是哪一類的人,這些容或有不同,但是亘古不變的是這個修行的方法,是百千萬佛實驗成功的,這麼重要且寶貴的成佛心法大家務必要珍惜!
問:我在念咒、觀想時,心靈上不太會運作,我不知道要如何和這篇《發菩提心義訣》裏講的道理配合。
答:念咒和觀想是在習定,講這個就比較複雜,而且要因人而異。這篇文章沒有談到要如何念咒、觀想,比較相關的是在「澄心」的教理這一段。
大家如果還記得,以前我們在教一些法的時候,在觀想之前先要念一個咒,叫做「淨業觀空」,然後才觀想。而觀的時候是觀前面空,然後在空中再現出什麼來,是吧?如果你不能夠觀前面空,前面不空,很實在,你就變不出東西來。你想要變,都變不出來的。
問:另外有一個問題,就是所觀出來的像,跟肉眼看到的,會不會互相沖突?
答:觀出來了就算數,並不去比較正誤。若要審察,就要審察你在觀的時候,心是不是分別的、愛惡的、取舍的?是不是自性平等而住的?你如此審察就對了。
我以前曾說要用庵摩羅識去觀想,就是把心一空,它自己就要現出來。它不出來,你也不必在乎,不去管它。就只是一個意願,希望它出來。而不是用那個心去刻、去雕、去畫;不過,剛開始修的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你還是先去刻、去畫、去描,不過不是用筆,而是用心。這樣可以讓你練習專注,所以還是有用的,只是不夠好而已。當你的心力相當集中的時候,才能描得出來。所以這樣修,至少心專注的能力可以練出來,這對修行還是有幫助的。凡是不會專注的人,還是要先練習專注。
所謂「專注」就是集中精神。所以法本上面也有寫道:「製心一境,無事不辦」。因此倘若你做不到觀空,就要先練習集中精神,這只要下死工夫就可以了。其他的,好像要有點慧根,那沒有慧根怎麼辦?沒有慧根,也是要先下死功夫,去練習專注;專注久了,慢慢地其他的能力就會培養出來。
好,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面的時間留給陳國鎮教授。
陳國鎮教授:
剛剛有人問到觀想和持咒的問題。實際上在「澄心」、「住心」這裏面可以看到兩句話,所謂的「澄心」,就是「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或「于心無境,于境無心」);「住心」呢,則是「于心無事,于事無心」。
如果還要持咒、觀想,實際上你的心裏面,有境也有事,所以還不是「澄心」的情況。如果你還不懂這裏的意思,我建議你就繼續地持咒,繼續地觀想,一直做下去,做到有一天,你自己會懂得怎麼樣是心裏面沒有境,這境裏面也不住心;又怎麼樣是心裏面沒有事,在事裏面也無心。
這是比較偏向反省的方式在修,不是循著一些境或者是事,用文字的方式在修。開始時,可以把文字當做一條路,慢慢地修上去。到後來不需要再攀附文字的話,你就比較知道這個心到底是什麼狀況,于是你會知道什麼叫做「于境無心」,就是碰到一些境界時,你的心不會被它所轉,不會被它所迷,你也不會在無中生心,這是比較難一點。
你可以看看《發菩提心義訣》裏面有一段話:「觀其始由衆生心念而生,故佛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製其染心,斯爲要法。」
這是最重要的一段。所以你要先察覺到你的心,然後還要知道這個心是不是初心,是不是初念。要先覺察到這個,你才會修後面這叁個覺,如果沒有辦法察覺到你的初心,就不必勉強,還是繼續持咒語或修觀想。
說起來我也是一步步修上來的,也不是說一下子就懂的。華藏上師的這篇東西,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不是頭一次或頭幾次就看懂了,而是看了好久好久以後,我才似乎明白了一點點;然後才又慢慢一點一點、锲而不舍地逐漸去了解。
所以你也不必急著用自己的話去诠釋這些句子,結果反而容易走樣,而且走樣了自己還不見得有感覺,這並不是很好的修行。當然,如果沒有體會,卻做了太多的诠釋和嘗試,這會讓你導致邪見。這種做法是自己的心去纏自己的心,纏得非常的複雜,反而很難破繭而出。
「直心是道場」,所以你就先一直修,不要時時刻刻都想要用自己的話去诠釋。你要用心去感覺它到底是什麼味道,用這個方式,慢慢地你就可以走出各種困惑了。
梁乃崇教授:
講到這裏,我想起以前陳昌祈曾問過華藏上師要怎麼修《發菩提心義訣》,他說要每天念一遍。
陳昌祈副教授:
上師說要念幾萬遍,然後再六度萬行。
梁乃崇教授:
這篇文章如果你每天念一遍,一年才叁百六十五遍,一百年也不過是叁萬六千五百遍。
陳國鎮教授:
當時你大概沒有察覺到這幾萬遍是什麼意思!
陳昌祈副教授:
我聽了以後,就很勤快地把它背下來。
陳國鎮教授:
這個方法其實非常好,不過就是要真的用心去讀,而不是在讀這些文字。
這些文字裏有些逗點也點得不對,念到那個地方就有點中斷或者很突兀的感覺,如果你常常會卡在那個地方,這就表示你的心不太能自主。你如果這樣子念下來,不覺得句子斷得不對,對你來說,就是那麼的流暢!
有沒有標點符號都無所謂,反正你的心很順暢。甚至于你不是從頭念到尾,而是隨便看到哪一句,就覺得很貼心,那就對了。所以,我們不能在那個字面上盤桓,這會使得你脫離不了「文字相」,不算是真正在修。
真正修行是:每念一句,每念一個字,在你心裏面就好像有回響一樣的感覺,就好像在山洞裏面喊叫一樣,會有回應。
如果你有這種回應的感覺,那麼任何一段文字看起來,都會有非常豐富的意思在裏面。所以佛法不離字裏行間,也不在字裏行間。實際上,你能念到心底去的話,就會發現:華藏上師所講的真的非常微妙,每一個字都可以打動你的身心。
我發現只要把這篇華藏上師的《發菩提心義訣》看完了,幾乎所有的佛理差不多都在裏面,只是有些地方像「十法界」等很複雜的境界,它沒有辦法敘述得那麼豐富、那麼完整而已。
實際上,真正佛法的要旨統統都在裏面,而且這篇《發菩提心義訣》,它的文字很符合我們現代人使用的習慣,所以看起來也最順暢,不會像一般讀佛經有逐字逐句去理解的困擾,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篇很好的經文。真正看得懂的人,真的會贊歎,覺得其中每一個字都是寶。
問:我想請問一下,最後這一段「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華藏祖師突然加上這個「佛言」,是他入定到佛性,還是他引用佛經裏的話?
陳國鎮教授:
這應該是引自佛經吧!這不是 華藏上師編造的故事,應該是佛說的。
陳昌祈副教授:
華藏上師就是佛啊!
梁乃崇教授:
是啊!但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知道。
旁答:
加上「佛言」有鼓勵的作用,他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成了佛,你們跟我一樣也可以成佛啊!所以加上去也很好。
陳國鎮教授﹕
這是有鼓勵作用。但是加上去,就不要把它看成是必要的「正字標記」。
旁答:
我想補充一下,華藏上師曾經說過:中國以前的法師也曾講過怎麼發菩提心,譬如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就是。但是他說他這篇是最詳細的,以前的法師則講得比較簡單。
我們現在看看,他這篇真是既簡要又詳細,他把整個佛法的大綱通通包括在裏頭了,不論是對初機或深機,所有學佛的人從初發心開始,直到最後成佛,都可以拿來做印證,也可以當作一個法本。所以華藏上師常常自己贊歎說他這篇寫得非常好,而且非常非常重要,是千年以來中國佛教界一篇偉大的著作。
陳國鎮教授:
確實如此。當初我拿到這篇《發菩提心義訣》的時候,我只修兩個字,就是「初念」,我去審查什麼叫做「初念」?
到後來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這給我修行帶來很多幫助。因爲審察初念,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你必須心要定,還要很分明,同時分明中又不能去攀援,然後才能夠一步一步找到心念的根,這中間就要琢磨好多事情,我就在這個「初念」上花了很多功夫。
當時我還不敢修什麼「製其染心」,因爲根本還不曉得什麼叫做被染,所以就先去找何謂「初念」。
我發現心中本來有個念頭,覺得它滿簡單的,仔細再一鑽,哇!底下一大叢念頭糾結在一起,是由很多念頭糾結成一個我認爲很簡單的念頭;然後我再抽絲剝繭,慢慢去找,發現原先以爲很簡單的念頭,底下還是這麼一叢又一叢的,我又慢慢地找,找到後來才發現,噢!原來「初念」竟是那麼簡單又那麼深邃,當你的心稍微這樣搖晃一下,就是初念了。
那裏間不容發,而且連痕迹都還不能講,只要你心中一不定,就是一個初念。怎麼個不定?說起來就太多了。
從這樣的反省裏面,我一直回頭去找,這一個尋找的過程是滿辛苦的,不過卻是滿有味的,因爲每找對了以後,我就會看清楚自己的內心,裏面有許多障礙糾在一塊兒。每解了一個,就會快活一陣子,好像脫胎換骨一樣,是一種大死而後大生的感覺。
所以開始時,《發菩提心義訣》中最打動我的,就是「初念」這兩個字,其他的我還不懂。後來才知道,原來所謂「製其染心」就要在源頭(初念)上去注意,如果源頭上不注意,後面想要收拾,都煞費工夫,而且也不見得收拾得了。就像傳染病一樣,一旦傳染開來以後,你再想去撲滅它、消除它,是件好難好難的事。
我由「初念」這兩個字開始修,後來越來越明白,才知道《發菩提心義訣》中每一句話都那麼好,真是一篇偉大的著作。
我們如果不深入到裏面去,會覺得其中的文字並沒有什麼,起、承、轉、合也沒有一些文章來得精彩,可是他講得簡明扼要,脈絡清楚,不同層次修行的感覺,通通都包羅在這裏面,所以這篇文章真是值得我們讀幾十萬遍。
——姚介玫、姚介和、劉玉娟等居士記錄
《發菩提心義訣(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