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義訣(下)▪P2

  ..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所謂「心不取境,境不臨心」,就是要心不取外境,境也不挂在心上,那麼就跟六塵切斷了關系,心就可以不受外境所染著,而可以純淨下來。此時心沒有向外看,不受外境所牽製,就能做到六根清淨。這一段「澄心」,主要是針對修六塵這個外相的階段而言的。

  

平常我們的心被太多的事情給束縛住,煩惱太多,心就不平,因此就靜不下來。而且我們常常控製不住自己的念頭,要它不想,卻沒辦法。當你在想的時候,如果去審察心的狀況,會發現它總是一下擠到這端,一下又擠到那端,那怎麼會平等?就是不會平。

  

所以這裏的句子都是由感覺出發來講的,都是有感覺的東西。如果你讀這些東西,讀不出感覺的話,就是還不懂,要讀到有感覺才算懂。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無事,于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那識)清淨。」

  

「住心」是住什麼呢?是一個怎麼樣的修行法呢?也就是「內覺」是做什麼的呢?

  

就是教行者面對內心無形無相的事,如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或是一些抽象的想法,如數目字;以及內心許多沒有形相的心情——比如說心中有一種喜歡的情緒或是怨恨的情緒,它可以沒有對象,你不知道自己在喜歡什麼或討厭什麼,但就是有這種心情——面對這些無形無相的心念時,也還是一樣,要「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面對內心的事的時候,要不去分別,不去愛惡,不去取舍,那麼你的心就安了,不會跟內心的事以及時間、壽命糾纏在一起,心中沒有波動,自會平靜下來,這就是「內覺」。

  

修「內覺」、「住心」有個要訣,就是「于心無事,于事無心」。也就是心裏面沒事,事裏面也沒把心放上去,是這樣子來修。它真正的意思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清淨」。「第七識」指的就是比較抽象的思考、抽象的心念,如前面提到的時間觀念或數目字,這部份以前講過非常多,也曾舉過非常多的例子。

  

「攝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爲『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清淨,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

  

「攝心」的教理是什麼呢?就是教導修行人,對一切外境和內心一切的事情,把外境跟內心的事情連成一體,打成一片,就是連成一個,這就是「中境」。

  

看外境的時候,是如夢如幻的;而自己內心的事情呢,是空寂的。空寂的內事跟如夢如幻的外境是一如的,就是「空幻一如」。

  

所謂「一如」,全是一個真如,就是空幻是一個真如。也就是說在修「攝心」、「直覺」這一段的時候,是要把前面的「外覺」和「內覺」一起修。

  

前面還分成有外境,有內事;到這裏,外境、內事根本就是一個東西,就是一如,就是一體,也就是所謂的「中境」。

  

這個時候就要觀外境如夢如幻,觀內事悉皆空寂。那個空寂的跟如夢如幻的狀況,根本是連通一體的,也就是空、幻一如。面對這樣的中境,我們要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也就是面對外境和面對內事(也就是內境),其實是一樣的。

  

這個時候,「住世同一夢境」,像我現在這個狀況,在世間跟大家做同一個夢。也就是已經修到中觀、已經攝心的人,這個時候是什麼呢?是跟世間的人做同樣的夢。

  

「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如果他離開了這個世界,就又回到真如了。「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清淨轉成第九識」,這樣子修下去,就是把你的第八識清淨轉成第九識——就是「清淨無垢」的意思。這個第九識(庵摩羅識),就是行者的清淨心性,也就是佛心、菩提心。

  

「經雲:『諸佛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各位知道這一段是什麼味道嗎?就是庵摩羅識的味道。

  

「繼要安住甚深叁摩地,保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如果你繼續保持在很深的正定上,那麼就能夠使得自性與法界打成一片。「自性」指的就是內心、內事這邊的性質——空寂的性質。「法界」指的是外境。(當然這個外境,用「法界」來敘述的話,是很複雜的,而且其複雜的程度是難以說明的。)

  

這個時候,自性就跟全宇宙可以打成一片了。「打成一片」,就是混成一體。這個狀況就像什麼呢?就會像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寂」的內心跟「如夢如幻」的外境是相通的、一體的,此時即究竟涅槃。

  

當然這個地方不是那麼簡單的,自性可能還比較單純一點,而法界不是那麼單純,它不只是肉眼所能體察的這個法界,同時還有另外很多層次、更高層次所體驗的法界,都要包含在這個法界性的內涵裏面。

  

當然,我一直也在說明這個世間、這個宇宙本身就有什麼非因非果啦,又有無限啰,有許多性質。其實這些說法就是在做打成一片的事情,就在表現打成一片是什麼狀況。像我在「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中講「無分別心與對稱性」,說明在物理的定律裏面,本身有無分別的性質,這就是在連接自性與法界,不過是舉一些實例就是了。

  

像我在前幾年講到無分別、講到空性時,都不會拿現象界、也就是法界的狀況來做例子,直到最近一、兩年才開始這麼做。同時也常常會從財富上來看,從什麼上面來看,這都是在法界裏面找出自性,找出他們相似的地方。這些說辭無非是在表達自性與法性打成一片的狀況。

  

「修行之道無他,惟有革心而已,即將衆生之生滅心轉爲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這一段話把前面所有的內容都統合在這裏了。「修行之道無他,惟有革心而已」,就是說修行其實並沒有什麼別的方法,只不過是革心而已,也就是要改革我們的心。那要怎麼改革呢?要將衆生的生滅心轉變爲不生不滅的大菩提心,就是把生滅心轉變成不生不滅心,就這麼簡單,這就是修行。

  

「總之,一切衆生未明心現性時,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爲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輪回生滅;現性之後,六塵還原爲佛性矣。」

  

所以總括來說,衆生在沒有明心現性的時候,他「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爲六塵所轉」,心被這個六塵所牽製,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四大五蘊所障」,「四大」是地、水、火、風,「五蘊」則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心被地、水、火、風及色、受、想、行、識所障礙了。

  

「四相所迷」,「四相」就是我、人、衆生、壽者相,就被這四種層次的相所迷惑,弄得糊裏糊塗的。「自己作不得主」,這個「自己」指的是什麼?「本來面目」、「自性」就是你真正的自己,那個真正的自己就不能作主,而是被別的東西作主,被六塵、四大、五蘊、四相奪權了,是它們在作主,真正的主人反而不能作主,那不能作主就是被奪權了。

  

所以我說要提倡「佛權」,佛權才是真正的主權,是真正的自己做主人的權。也許有的人一旦聽到「佛權」,就會想成是由釋迦牟尼佛作主,或是師父作主,我們不得作主。如果聽成這個意思,那簡直完全歪曲了這句話的原意。

  

「故輪回生滅」,因此就會一直在六道中循環生死、輪回生滅。「現性之後,六塵還原爲佛性矣」,如果明心現性了以後,六塵就還歸爲佛性,那麼佛性就不會被外面這些塵相所控製了,他自己可以作主了。

  

其實那些外相、外境原本都是佛性,都不離佛性;你一旦現性之後,它們也都還原爲佛性了,是一體的——以上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人爲什麼會被迷,是被些什麼東西所迷;而清醒之後,又是怎麼一種情形。

  

「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爲勉旃。」

  

「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說所有的衆生都有佛性,因此無論是中國人、馬來人、西方人、阿拉伯人、印地安人、非洲人統統都有佛性,一切都是平等無差的。

  

「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華藏祖師自己說:「我是已經修成的佛;你呢,還沒有修成,是未成之佛。」

  

「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亦…

《發菩提心義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