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義訣(下)

  

發菩提心義訣(下)

  

梁乃崇教授 闡釋

  

我們現在繼續將今天早上《發菩提心義訣》未完的部份講完。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叁種:一、外覺,二、內覺,叁、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叁點合爲一修持,是爲『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爲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叁摩地,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槃。」

  

什麼是佛心?也就是什麼是心性?那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這就叫佛性。

  

這裏的「自度度他」是一種「覺」的推廣,所以「何謂佛心」這一段,重點就是一個「覺」字,就是要「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

  

這裏說:「佛者,覺也」,所以佛和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你覺悟就是佛。佛就是徹底的覺悟者,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他不認爲自己是什麼神,也不自以爲是什麼上帝,他就只是覺悟,是對宇宙、人生真正最奧秘的東西都覺悟了、了解了,不再有疑惑了,是個徹底的覺悟者。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有覺悟的本質,只看他是否做到了,一旦做到了,他就是佛。

  

那「覺」又分成叁種層次(當然不分成叁種也可以),如果合成一個就叫「大圓覺」。倘若要分成叁個層次,那就是:一、「外覺」,二、「內覺」,叁、「直覺」。

  

「外覺」就是「澄心」。譬如說:有一桶水是混濁的,我們慢慢把那些混濁的雜質沈澱下來,水就變清了。把心澄清就是這個狀況,此即「外覺」,即「澄心」。

  

「專修一個『惺』字」,我把這個「惺」字,解成「清醒的樣子」,就是清醒了。對照到「澄心」,對照「外覺」的「外」字,所指的就是對這些外相不迷了。這些外相,如果你迷的時候,它就像一陣煙霧一樣,會讓你弄不清楚。

  

「澄心」的話,也就是把這些都澄淨下來、清澈下來,此時才會看清楚,人也就清醒了。所以這個「惺」字,就是外相對你來講,不會讓你迷惑,你的心就不受外相所左右了。

  

「內覺」即住心,就是要安住在這個心上。因爲我們心中的妄念很強,所以要它安住,不要讓它東想西想。那要怎麼樣才能安住在心上呢?就是要能掌握到自己內心的性質。因此「「內覺」」就是在修空。

  

而所謂「住心」,也就是安住于空,這個時候就是專修一個「靜」字。要注意:我們是「依義不依語」,所以要注意的不是這個字,而是這個字的意思。「靜」的意思就是妄念靜止下來,故「靜」跟那個「空」的意思是相通的。「內覺」修成了,你就不受心中的妄念所控製了。

  

「直覺」即「攝心」,就是把心「攝回來」。本來一直在分裂的這個心,把它收回來,不分裂了。像我們在解剖東西時,那個心都是一直分裂下去的。

  

譬如物理中的「基本粒子」,就是把一個東西一直分、一直剖,一直把它碎下去、碎下去、碎下去,再分、分、分、分。也就是先把一個東西剖成兩個,然後再把剩下的剖成兩個;而剩下的那個,又再把它剖成兩個……,就一直這樣剖下去,所以是一種一直連續不斷分裂下去的狀況。這不是「攝心」,而是分裂心。

  

「攝心」就是把這個心合起來,收回來。這個收回來的動作就是「攝心」的過程,本身就是在找源頭,就是在找初發心,也就是在歸元。攝到最後,就會攝到「本來面目」。兩邊就是把一個東西分成兩個,而離兩邊就是不要分了。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常常會做得到「外覺」,而做不到「內覺」;或是「內覺」做到了,而外覺不會做;更有甚者,是兩者都做不到,或是都只做到一部分。「直覺」是不管什麼內或外,因爲都是被知的,所以一概都不理,也就不受它們的限製,只是把心攝回來。這一攝如果攝得徹底,就回到「本來面目」。

  

本來我們這個心沒有歸位,沒有歸元,沒有回到「本來面目」時,是因一部份分到外相上去,一部份則分到心識(即內心)裏去,這時候你就被拉下去了,心也就被分出去了。如果你把它一收,而且收得夠徹底,就會回到一個沒有東西、不知所雲的地方,那就是回到了自己的本心。

  

這一攝就是「直覺」,直覺一做到,就寂滅了,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不入世、脫離世間了。原先「內覺」、「外覺」所面對的問題都還在世間,而這一攝就回去了。所以「直覺」就是專修一個「寂」字,比「靜」還要徹底。因爲「靜」還只是安靜,心中還有其它東西;而「寂」就什麼都沒有了,比「靜」還要深沈或者寂滅。

  

這「惺」、「靜」、「寂」叁字就是代表這叁種「覺」的狀況,或是給人的感覺。我們一直在講:對事情要有感覺,這叁個字就是這叁種覺的感受:你修「外覺」的時候,就會有「惺」的感受;修「內覺」的時候,就會有「靜」的感受;修「直覺」的話,則會有「寂」的感受。

  

「以上叁點合爲一修持,是爲『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那我們怎麼發大菩提心呢?粗淺的講就是要做好多事,要去布施、去救度衆生……等等;而深的解釋則是修「外覺」、「內覺」和「直覺」,再進一步將以上叁覺合成一個,一次修持,即是「大圓覺」,這才是發大菩提心。

  

「依此而修持,是爲法身常住境界」,你依照這樣子去修,就是住在法身境界。住在那裏的話,是沒有什麼分別,也沒有什麼喜歡與不喜歡、要或不要的問題,心中十分平等。此時它不受一切內外的影響,事實上是連內、外都沒有了,因爲有內有外,就還不平等。

  

所以下面接著說:「此時行者安住甚深叁摩地(正定),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槃。」

  

如果這個時候,修行者能夠安住甚深叁摩地,就是修得很深,做到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就是你的心性已經很平等、很安穩、很甯靜,沒有扭曲,是很順暢的;就如此停留、保持在不生不滅的狀況,這就叫做「究竟涅槃」。

  

所謂「不生」,就是沒有生出來,那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不是的,因此它馬上告訴你:「不滅」。所以那裏就是不能講什麼,無論講什麼都不對。如果你心裏還要找它是什麼,那就不是了,它什麼都不是。

  

證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如果要用話來講,就只好用「不生不滅」來表達,其他的話都很難正確說明。因爲一般要不是偏「生」,就是偏「滅」,總是在這兩個之間擺來擺去。現在它既不是生,也不是滅,是平等而住,心是在中間。

  

但我們說「中間」的意思,就是兩邊都一樣,其實它沒有兩邊。我們一般講「中間」的時候,你心裏還有一個兩邊,這不是它的意思。它講「中間」是連兩邊都沒有了,所以你沒有辦法取兩邊——這就是「法身常住境界」,也就是「究竟涅槃」。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何謂佛心」和「佛者,覺也」中間這一段用括弧括上,那麼讀起來整個就很單一、很順暢。也就是說把「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當作對「佛」的注解,那麼這一段一開始就是「何謂佛心?佛者覺也,覺分叁種……」,這樣就很單純。

  

好,我們接著看下一段: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澄心」就是「外覺」,是教修行人對一切外境,就是外相,要「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

  

這個其實就是大家法本裏面看到的「外修」,教人怎麼修外修。就是心跟境不要勾結,也就是心不跟六塵勾結,不向外追逐,不向外攀緣。你不追逐攀緣外境,就能使六根清淨,六塵也就不會在這個六根上面製造煙霧、製造迷障。一旦你六根清淨了,就是澄心了,心就沒有受到六塵的汙濁之氣,那麼這也是前面提到的,你就不染了。

  

「自心平等而住」的意思就是:安住在自心平等的狀況。這裏只要審察一下,就可以知道:你看你在分別的時候,心是很忙的啊,你要愛惡——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還要取舍——要拿這個,丟那個。你的心一直在做這些活動的時候,是不會平等的。只有在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的時候,心就平等了,沒有起伏了,也就安靜下來了。

  <…

《發菩提心義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