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義訣(上)

  

發菩提心義訣(上)

  

金剛上師西康諾那呼圖克圖法嗣蓮華金剛藏聖者吳潤江上師傳授

  

初機學佛,必須明了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爲主,出世法以唯心爲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生物必經生、老、病、死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然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爲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衆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衆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舍,包括一切貪、瞋、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複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衆生心。

  

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叁界,入輪回,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爲惡,反之則爲善;又于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于今,苦樂之報應于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回不息。

  

觀其始由衆生心念而生,故佛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製其染心,斯爲要法。若于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回斯絕,業種便斷,斯出叁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爲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爲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爲外道,未免輪回。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雲:「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雲:「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明了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叁種:一、外覺,二、內覺,叁、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叁點合爲一修持,是爲「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爲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叁摩地(正定),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無事,于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那識)清淨。

  

「攝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爲「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清淨,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此識即爲行者之清淨心性。經雲:「諸佛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叁摩地,保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衆生之生滅心轉爲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衆生未明心見(同「現」字)性時,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爲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輪回生滅;現性之後,六塵還原爲佛性矣。

  

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爲勉旃。

  

【編者的話】

  

《發菩提心義訣》系圓覺宗祖師蓮華金剛藏聖者吳潤江上師(簡稱「華藏上師」)于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初次在香港傳授給弟子的。

  

此篇爲上師修行幾十年的心血結晶,文中詳辨衆生心與菩提心、生滅心與不生不滅心的差異,且諄諄告誡弟子如何省察自心,慎其初念,遠離輪回,超脫生死。全篇理論與實踐之道並陳,文字簡要,而義理深刻,實爲千年來佛教一極重要之文獻。

  

上師生前曾謂初機學佛,應當每日讀誦《發菩提心義訣》,並要背誦、思惟、反省、糾察、觀照,若能如是用功,自心菩提本性終有顯現的一日!今爲幫助讀者諸君深入了解全文,本期特將梁乃崇教授以前對此篇的講解同時刊出,以饒益大衆。

  

梁乃崇教授 闡釋

  

華藏祖師的《發菩提心義訣》,大家可能都非常熟了,有些人甚至會背了,但是其中的真義也許還不太明白,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究一番。現在先念原文,如果有比較不清楚的地方,要馬上提出來,否則我可能就念過去了。

  

「初機學佛,必須明了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爲主,出世法以唯心爲主。」

  

這一段是說開始學佛的人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宇宙萬法,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

  

「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爲主」,就是說世間法是重視這些物質的。這裏的「唯物」,意思就是有相的、具相的,以這些具相的爲它主要的內容。出世法呢,就是以「唯心」爲主。

  

這裏所指的「心」,講得更清楚一點的話,指的是「菩提心」。世間法與出世法的不同點,主要在一個是唯物的,另一個是唯心的,有這樣的差別。而這個差別,和我常說的:一個是有相的,另一個是無相的;一個是被知的,另一個是不被知的;一個是分別的,是分別心所運作的世界;另一個是無分別的,是無分別心所運作的世界,完全可以對照!

  

「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生物必經生、老、病、死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然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

  

這一段先講世間啰!既然世間是以唯物爲主,所以華藏祖師就從世間的物質開始講起。世間一切的物質,就是天地啦、日月啦、山河啦、植物、礦物啦,當然,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把這些東西歸爲「器世間」。

  

這「器世間」必然會經過成、住、壞、空四個時期——「成」,就是生成;「住」,就是保持;「壞」,就是慢慢在毀壞;「空」則是毀壞到極點以後,就沒有啦!就空了!——世間的東西都必然經過這四個時期。

  

以上所述是佛經的講法,那麼現在的科學是不是也這麼描述這些物質的變化呢?還是這樣說的!現在的科學家還是認爲整個宇宙最終是要壞的,壞到後來就沒有了。同時近代天文學「宇宙論」裏面的「霹雳說」,亦認爲這個宇宙的生成是從空來的,而佛經裏面早就這麼說了。

  

「一切生物必經生、老、病、死四個時期」,這個我們都不必解釋了,原來就已經知道了,是吧?當然,科學也沒有不認爲是這樣的。因爲「一切物質終必空壞」,所有的物質,也就是整個宇宙到最後一定會毀壞了、沒有了;那麼「一切生物終必老死」,所有的生物最後都是要老、要死的。

  

這裏的「一切生物」不包括植物,因爲已經放到前面有關「物質」那邊去了,所以這裏指的主要還是動物。「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學佛的人一定要先明白這件事情,其實這件事情、這些問題早就已經清楚地擺在這裏,只看你要不要這樣子認識而已。

  

前面舉的例子最後都「終必空壞」、「終必老死」,這是沒有辦法反駁的事實,那麼學佛的人就要把這件事情看清楚,所有的物質最後通通都會沒有、都空了。你就不要執著這些物質、執著這些生物,以爲不會壞、不會死,是永遠存在的。

  

你能夠了解的話,就曉得一切畢竟空,到最後都會沒有,那麼就可以將心中的「唯物觀念」(就是執著物質的那種心、那種想法)打破…

《發菩提心義訣(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