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生出来了,就有了取舍心。这一取以后,就生出「有」,一「有」了以后呢?就生出「生」,生命就生出来了;一有「生」就会「老死」,就是会生老病死。
整个「十二因缘」就是依着以上这个次第生出来的,所以生、老、病、死是怎么来的?是由「无明」来的。一有了「无明」,这么一整串发展就生出来了,很快的,一剎那就生出来了!并不是像我讲了那么久才生出来的。只要这么一无明,后面十一支因缘马上就生出来了。
这「十二因缘」里面又有一个东西很奇怪:大家会想「爱」是感情,应属于心灵层次,怎么还在这个「六入」(身体)下面?应该在「六入」之上,是吧?不是的,其实它确是在「六入」之下。会把「爱」或感情当作是心灵的一部份,是现在西洋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错的,是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奥妙,等一下我会一个一个把它指出来。
各位想想看,这个层面的「爱」和欲是有关联的,所以它与身体一定要有关联。你去注意看看,一般男女结婚前要谈恋爱,要有爱情,就是在这里喽!他们谈恋爱,皮肤一定要接触,一定要手拉手什么的,否则爱情一定生不出来。
你说要让两个人谈恋爱、结婚,不让他们手拉手,生不出感情来的,所以爱情是靠接触生出来的。如果说两人间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没有欲望,那是单相思,不是真的爱情——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由这里可以看出来,「十二因缘」真正讲到了人类心灵的真实结构。
有爱,就有恶(音「雾」),也就是厌恶,心一讨厌,就会不想要。所以相对于「取」就是「舍」,所以一有取,就会有舍,取舍就产生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老(病)死」,就是我们讲的「外境」,也就是这个世界。而从「六入」一直到「触」、「受」、「爱」、「取」这几个地方都可以归类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当然一般现在讲的爱情根本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是属于身体层次的。
一直要到「六入」以上,「识」的部份才是心。这个地方西洋人弄错了,尤其是现代科学,认为意识就在我们的意根,就是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其实大脑神经系统才是意根,而识心是识心,二者不一样;但是他们把这两个混在一起了,以为我们的识心就是我们的大脑,大脑如果没有了,就没有识心了——这个看法是错的。
他们的根据其实是非常粗糙的,以为只要大脑一受伤害,人就不认识东西了,认知能力就没有了,所以意识就是大脑——这是胡扯,因为有这么一个错误的偏差,他们会认为人死了,就没有灵魂。可是由这个图表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虽然死后身体没有了,但我们的识心依然存在,仍有认知能力,这一部分可以视为灵魂。没有肉体的灵魂相互间能够沟通,灵魂与活人也有沟通的机会,譬如我们常听说去世亲人托梦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这「名色」:色、声、香、味、触、法,大家可能会想这些应该摆在「有」这个外境世界这里,被感官(「六入」)这样看,然后在心里面去认知啊!怎么会变成不必有眼睛就有色尘,不必有耳朵就有声尘呢?我们的识心里面会有「名色」(色、声、香、味、触、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不稀奇,大家想想看,我们不用六根的时候,心里面难道没有「名色」(色、声、香、味、触、法)吗?我们作梦的时候,眼睛不是闭起来的吗?可是梦中却有山河、大地、人物……,什么都有啊!那些东西是怎么跑出来的?就是「识」生「名色」啊!所以外境不需要透过感官就已经有了。
而现在西洋的科学家、心理学家没有了解到这层,因此糊里糊涂讲错了,但是佛法的「十二因缘」把我们心灵的结构弄得清清楚楚。我现在把眼睛闭起来,你们的形像在我心里面还是有啊!大家都有这个能力嘛!是不是?所以「名色」是心里面的,我们心里面原本就有这些。而且很好玩的,这些心里面的东西又会生出「六入」,然后又会生出「触」、「受」、「爱」、「取」……,生出这样一个的世界来。
我们所接触的世界,其实与自心的「名色」(色、声、香、味、触、法)大有关系。大家也许都听过基督教的说法:人是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像制造的。佛教的看法则是:人的「六入」是依照自己的「名色」制造的。我们心里面装什么「名色」,就会制造出什么样子的「六入」。如果装的是很庄严、很有智慧、福报很好的「名色」,那么生出来的「六入」就是很有福慧、很健康的;如果装的是福报很差、很不健康的「名色」,生出来的「六入」就不健康——因为「六入」是依「名色」而生的。
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的,用观想就可以改,可以改得神清气爽、福慧庄严。我们密宗不是要修观想、观本尊吗?观来观去做什么?就是在改「名色」。你观无量寿佛,「六入」的寿命就长了,你就长命了。密宗的修行,不是在乱搞,而是有我们心灵上的结构为基础的,命运可以改变,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一般人,大概都是把「识」与「名色」合起来叫「意识」,而把「行」与「无明」叫做「潜意识」,这是西洋心理学的分法。为什么叫「潜意识」?因为他们觉得这部份在人清醒的时候并不知道,一定要在催眠了以后,才被发觉出来;而一旦催眠醒来以后,他还是不知道,所以就把这部份叫做「潜意识」。但对修禅定的人来讲,我们自己会知道的。所以整个来讲,这「识」的结构我们就叫「第六识」,这个「行」叫「第七识」,「无明」也叫「第八识」,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了解。
下面,我们说「行」之前,先说「无明」(第八识)又是什么?第八识在佛法里面都讲它是「阿赖耶识」,是种子,也是一个一个的念。那么「行」是什么呢?是拿一个个种子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这就是「行」。若再组成更复杂的,那就是「识」。所以「识」是我们的粗烦恼,比较粗、比较明显。「行」则是细烦恼,「无明」就更细,更不容易察觉。「粗」是大的,「细」是小的,看不清楚,很小的。所以像贪、嗔、痴、慢、妒这五种烦恼是很清楚的,我们很容易找出来,属于「识」这里,是粗的烦恼。
「行」这里就难找了,都是比较抽象的观念,比如说大家都觉得有时间。而「时间」是什么?就弄不清楚了。至于单独一个念,那就是第八识的种子,就像一个元素,这个元素当然不是化学里面那一百零几种的元素,而是念的元素。它是念,是一个个的,像是原子,我们可以想象它是原子这样的一个念。「行」则是分子,它要好几个第八识的种子的念组成。所以像「时间」这样一个「行」的观念,最少要三个念,是哪三个念?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念,一定要有这三个念,否则这个「时间」组不成,你感觉不到「时间」,「时间」就生不出来。
「识」就比这更复杂了,是许多念组成一个很大很大的分子,或一个很大很大的系统。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枝笔,你认识到这枝笔,事实上要有非常多的意念才能组成这枝笔。你看这枝笔有好多颜色,它有形状,还有一条一条的线条,这里还有一个突起来的东西,上面又有个盖子,非常复杂的。你若去分析、计算这里面组成的意念,会和计算这枝笔里面的原子数量差不多,是许许多多的念才组成这个「识」的。
通常我们大概只能察觉到「爱」这里,所以认为「爱」是我们的心——你的心停留在某个境界,才可能体察该境界。也就是你必须到达「十二因缘」中某一层次,才能够了解这里和它以下各层次的情况;但你仍然没有办法了解它以上各层次的内涵。譬如有人一点都不懂感情,像个木头人一样,这是因为他的心停留在「取」这里之故;他的心若停留在「受」这里,就会有感情,会了解感情。所以用这种方式很容易检查自己的心是在什么境界,非常容易检查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外境、感官、心识的结构与现在世人对心灵的认知,大致上是相合的,只是细节上有些错误。
现在我们从「十二因缘」的观点来了解修行,先只讲「外修」这部份好了。若在这里(指「名色」)放一套好的「名色」,生出来的「六入」就不一样了,外修就是在做这件事。怎么去放呢?就是观想、持咒,此外还要把贪、嗔、痴的意念去掉,清得干净一点。把贪、嗔、痴的意念去掉,就在「识」这里啊!这三毒去掉后,下面就是好的了。
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都是有根据、有基础的,这样修,就是改造身心。大家都听过,真心学佛,命运就会改好。命运为什么会改?因为身心都变了,命运自然会改!所以说学佛可以改造命运,但那还只是求求福报而已。
这个「六入」(身体)是会坏的,而灵魂是会轮回的。一般人认为人死掉了,什么都看不到了,其实看到的东西可多了,因为「名色」这里的东西都是他的世界。我们常常会认为只有肉眼这个感官看到的世界才是世界,「名色」这个世界不算。怎么不算?亡灵认识的世界也是真真实实的。
我们常常会说我们阳间怎么样,灵界又怎么样——阳间就是「六入」以下,灵界则在「名色」的层面,这…
《十二因缘(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