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因缘(二)▪P3

  ..续本文上一页里的世界复杂的程度比阳间更有过之。很多人修行修到后来,说他有什么境界——这些境界都不在「外境」这里,而全都在「名色」这部份。各位看看,这「名色」是在「六入」(身体)之上,对不对?若要把「名色」固定为脑神经(「六入」之一的意根),就「十二因缘」来看是不通的。

  

但这还不是修行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因为这个识心还停留在轮回的世界。很多人修行修出很多境界,其实就在「名色」这个层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以炫耀了,喜欢搞一些法术——他们这么做,因为会影响到「十二因缘」下面各层次,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外面的世界。因此法术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名色」这个地方的作用。

  

由这「十二因缘」心灵的结构,可知确实会产生这些所谓的法术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脱离轮回,就佛法来讲,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佛法真要追求的是超出无明,脱离轮回,到「本明」这里。所以虽然一个人法力再高、再厉害,却没有解脱,因为这些不但不能使人解脱,对解脱来讲没有帮助,甚至反而会造成障碍!

  

此外还有些事情很奇怪,例如催眠术。我在台湾电视上看到有位催眠大师马汀在日本的表演,好厉害喔!那个被他催眠的人,一听他放的音乐,就乱跳起来!马来西亚有没有播放?没有啊!马汀常到世界各地表演,而我看到的是在日本的表演。为什么那个人不自觉地就被控制了?我甚至怀疑若马汀要那个人去杀人,他就会糊里糊涂地就去杀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但就是会这么做。

  

有马汀这种催眠能力的人真是太可怕了,他们可以在法庭上要人作伪证,那个被催眠的人就会做伪证,这是令人惊讶的事情!为什么那个人被马汀在面前弄一弄,就会照做?马汀是从小练习催眠术的,我猜想这是他入定练出来的本事!

  

他的定力到那里?可能到「行蕴」这里了。他掌握了别人的「行蕴」,在别人的「行蕴」这里换一换,那人就会听他的指令了。「行蕴」就是要行动嘛!被掌握了,自然就听他的指令去作事。「行」差不多等于电脑的作业系统,而「无明」差不多是电脑的memory(记忆),相当于这样一个关系。

  

但是无论马汀有多大的本事,都没有解脱,所以佛教徒不应羡慕这些事情,也不要去追求。佛法要追求的是破「无明」,「无明」的壳一破掉,就回到了「本明」,所有的问题通通解掉了,就不是原来那样的境界。我刚才说「名色」这里的境界比下面的外境还要复杂、丰富,是根据什么呢?是因为下面的外境要受到「六入」、「触」、「受」、「爱」、「取」等的约束和限制,而「名色」没有这些限制。

  

像我有近视,要戴眼镜,眼镜一旦拿掉,就看不清楚,外境就变得模模糊糊了。外境这边会受到「六入」、「触」、「受」、「爱」、「取」这些特性的约束和限制;而「名色」这里没有这些限制,它只有「无明」、「行」和「识」的限制,限制比较少,所以这里更广大、更丰富,自由度也大,这些都是它的特性。

  

我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名色」会影响你的外境。有一句成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如果在心里认定某人是他的情人之后,那个人被他一看,就觉得像西施一样漂亮;如果那个人意识心里面没有种下一个「这是我的情人」的念头,再怎么看对方,都不觉漂亮,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这个经验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件事情证明了「名色」的状况会影响外境。实际上,那有什么漂亮不漂亮,都一样啊!可是心里若装的是「情人」,你就觉得那人漂亮;如果装的是「仇人」,就会觉得那人丑陋。所以「名色」的影响非常大,「六入」以下整个都受到影响。

  

佛教说要修心,是修什么呢?就是要把心里面的执着去掉。执着在那里呢?就在「十二因缘」这里,有十二种层次的执着!如果我们把心里面层层的执着去掉,就不会再被这些执着控制了,整个「无明」以下都不会被它控制。所以要把心清净,就是把一些不好的、偏执的、不正确的执着都去掉,才能破「无明」,进入「本明」。我们一旦了解了人类心灵的结构「十二因缘」以后,就明白佛法教我们修行的方式都是有根据的,而且是非常有效、非常如实的。

  

好!我今天就把「十二因缘」介绍到这里,各位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问:社会上的盲人……?(注:「……」系录音带不清楚之故,敬请原谅。)

  

答:盲人只是眼根不好,「名色」部份仍是在的。

  

问:有的母女的样子很像,但是……

  

答:不会不像啊!会很像的。母女心灵也有很多很像的,但命运不见得完全一样;外形可能像的比较多,但其他部分有些会变的。

  

问:刚才谈到观想……

  

答:观想是修「名色」。去粗的执着是修「六入」以下;去细的执着是修「名色」以上。

  

问:如要去除第七识和第八识……

  

答:要去除「第七识」和「第八识」一定要有定力,禅定一定要够深,定到你能够清楚察觉它的时候,才晓得怎么除去;不然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又如何除去?

  

例如小偷在哪里你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抓小偷?乱抓一通是抓不到的!一定要察觉小偷就在某个地方,那一捉就捉到了。

  

问:有关「时间宽度」……

  

答:「时间的宽度」太复杂,我们暂时不谈。不过我可以介绍「时间」,「时间」就在「行蕴」这里(指图)。那它是什么呢?比如说发生一件事情,拍一下,过去了;再拍一下,又过去了;又再拍一下,一共有三次,你是不是觉得这三次有先后秩序?这就是「时间」。

  

你为什么会觉得有秩序,它是不是真的有秩序?因为这是你感觉到的,你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时间」就出来了。如果我再拍三下,一、二、三,这三次你不觉得有秩序,「时间」就没有了。

  

如果某个念头来了以后不再来了,你的感觉是什么?就没有「时间」了。所以一定要有三个念头,我们才能够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感觉,这就是秩序,一旦产生了这种秩序感,「时间」就出来了。

  

这个秩序是什么组成的?就是三个念,就好像水分子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元素所组成的,变成水以后,水的性质与氢和氧的性质都不一样。现在我拍三下,所产生的三个念就组成了「时间」,「时间」这个念和它的组成元素并不一样。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你感觉有先后的秩序,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有「时间」。如果能够体会到什么是时间,知道时间怎么生出来,怎么样子就没有时间,这种状况是什么?这是破了「寿者相」。众生心中都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也就是「寿命相」。所以「时间」这一相非常复杂,然而现在的科学对它的了解却非常粗浅。

  

我在「第二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的论文《谈时间》里面,第一次提出来时间有宽度,现在的这个时间是有宽度的。一直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对时间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他们始终没有注意到时间有宽度。时间是有宽度的,而且是非常多、非常复杂的宽度所累积的,并不是单一的宽度。

  

我们每个人有非常多的时间宽度在运用,这样才造成时间,也才有寿命,生命的定义也才能够定下来;如果没有弄清楚时间,对什么是生命的定义就不清楚,这是将来我在「第四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里准备再进一步讨论的主题。

  

问:刚才提到我们发梦的时候会梦到亲人、朋友,或是梦到佛菩萨,那时候常是混乱的,会梦到很多东西来。白天我们能入定、入空,可是晚上发梦常不能控制。

  

答:不会呀!那是你梦不清楚,有的人梦是清楚不乱的。梦如果很清楚,就不会如此;通常我们的梦并不是很清楚,才是这种状况。有人可以控制梦,但你不会控制。有人想要作梦就可以作梦,而且还晓得自己作梦。如果定得深,梦就很好控制。你的状态是深浅的问题,如果在这十二支因缘之间摆来摆去,梦当然也就不清楚。

  

大家若想要改造命运,那就要学佛;如果觉得自己的福报不够,希望增加福报,也应学佛。这个比到外面去努力赚钱还更有效,而且比较不辛苦。因为你「名色」不好,却拼命想把「六入」以下的部份改造得很好,那是很辛苦、很累人的事,而且不容易弄出一点点成绩。如果你修改「名色」,「六入」以下很自动地就都改了,这是比较轻松的。

  

问:修行的时候能不能谈恋爱?

  

答:可以啊!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要再说明一下。我刚才稍微提到,「十二因缘」上面一出来的时候,下面这一边也就一下子整个出来了,几乎找不到间隔。我们这样子分析,并不是看这十二支因缘生出的快慢,而是在研究它的结构,也可以说这「十二因缘」整个全都是合在一起的。

  

所以你也可以把「爱」和其他部份一起压缩成一个,当你压缩成一个东西的时候,每一部份就都含摄了其他部份的性质。所以我不认为修行人就不可以谈恋爱,除非想要当和尚,那当然就不可以谈恋爱;如果只是作居士,仍然可以谈恋爱。

  

事实上很多男女谈恋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可以升华的,升华上去以后会到大慈大悲,原来小我的感情会变成慈悲心。他们本来可能只是互相爱恋对方,而一旦爱心扩大以后,就会变成博爱,博到最后,一切生灵他都会非常爱护,那就是把「爱」化成了「慈悲心」。

  

所以也不要以为「爱」就一定不好,一定要把它去之而后快。我们修行并不需要把它去掉,而只是把它化开,这些东西都可一个个地化过来,化到后来,就会变成慈悲心。

  

所以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我们很高兴有这样的外境世界,有这样的身体、识心给我们练习的机会,让我们把它提炼、升华到「本明」,如果没有这整套「十二因缘」,我们就没有材料可以修练!就像炼丹一定要有料和工具,否则就不可能炼成。

  

烦恼就是修行的材料,这「十二因缘」就是锻炼的工具,有了材料和工具,我们才可以修炼,才可以把烦恼提炼成「本明」。所以就我的看法,在这世间轮回的众生都在做什么呢?大家都是来锻炼成佛的。我甚至不管他是不是学佛的人,也不管他是否赞成我这个看法,我就是把大家看成都是准备要成佛的。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看法,而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即使他不相信,认为这一套根本是胡扯八道,我还是把他看成是来修行的。

  

问:我们知道除了肉眼外,还有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究竟它们是在哪个层次?

  

答:喔!天眼看到的是「名色」,这和「六入」以下都有关系。所以他虽看到「名色」这里,却能了解下面的世界,也就可以告诉你,你的外境是什么状况,但它不能分辨邪正。慧眼则是看到「识」和部份的「行」;法眼的话,是看到部份的「行」和「无明」;佛眼则无所见!根本就没有向外看什么,它不去看什么,它是在「本明」这里(指图)。所以它没有被知的,而只是一个「知觉者」!

  

问:请问「金刚心」是在哪里?

  

答:「金刚心」是在「本明」这里。什么是「金刚心」?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你的佛性、你的本性,那就是「金刚心」。为什么把这样的心安了「金刚」两个字?「金刚」是表示坚固不坏的意思,它是要表示这里的心有一个特质,它非常坚固不坏,而且不会改变。为什么不会改变?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被知,你无法知道、摸到、打到,你碰都碰不到它,它当然像金刚永远不变不坏了。

  

问:……

  

答:不是的,他的寿命如果没有结束,他还可以出来;当他寿终的时候,就是人这个身体寿命结束的时候,他就不出来了。不出来以后,他就不晓得出了;如果他事先曾发愿要再来世间度化众生,那他就会再出来。

  

现在已十点多了,我想问题也问得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陈贵玲居士记录

  

【编者的话】

  

本期《圆觉之友》原为梁教授有关「十二因缘」讲词的第三篇,系梁教授在民国八十三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圆智精舍所开示的讲词。前两篇已合编为本期的第一部份,因本篇内容与其互有详略,故编者决定也将本篇一并刊出,以帮助大家对「十二因缘」有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

  

《十二因缘(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