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裏的世界複雜的程度比陽間更有過之。很多人修行修到後來,說他有什麼境界——這些境界都不在「外境」這裏,而全都在「名色」這部份。各位看看,這「名色」是在「六入」(身體)之上,對不對?若要把「名色」固定爲腦神經(「六入」之一的意根),就「十二因緣」來看是不通的。

  

但這還不是修行真正想要達到的境界,因爲這個識心還停留在輪回的世界。很多人修行修出很多境界,其實就在「名色」這個層面。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可以炫耀了,喜歡搞一些法術——他們這麼做,因爲會影響到「十二因緣」下面各層次,自然也就會影響到外面的世界。因此法術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名色」這個地方的作用。

  

由這「十二因緣」心靈的結構,可知確實會産生這些所謂的法術作用,但這些都沒有脫離輪回,就佛法來講,不是我們要追求的!佛法真要追求的是超出無明,脫離輪回,到「本明」這裏。所以雖然一個人法力再高、再厲害,卻沒有解脫,因爲這些不但不能使人解脫,對解脫來講沒有幫助,甚至反而會造成障礙!

  

此外還有些事情很奇怪,例如催眠術。我在臺灣電視上看到有位催眠大師馬汀在日本的表演,好厲害喔!那個被他催眠的人,一聽他放的音樂,就亂跳起來!馬來西亞有沒有播放?沒有啊!馬汀常到世界各地表演,而我看到的是在日本的表演。爲什麼那個人不自覺地就被控製了?我甚至懷疑若馬汀要那個人去殺人,他就會糊裏糊塗地就去殺了。他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如此,但就是會這麼做。

  

有馬汀這種催眠能力的人真是太可怕了,他們可以在法庭上要人作僞證,那個被催眠的人就會做僞證,這是令人驚訝的事情!爲什麼那個人被馬汀在面前弄一弄,就會照做?馬汀是從小練習催眠術的,我猜想這是他入定練出來的本事!

  

他的定力到那裏?可能到「行蘊」這裏了。他掌握了別人的「行蘊」,在別人的「行蘊」這裏換一換,那人就會聽他的指令了。「行蘊」就是要行動嘛!被掌握了,自然就聽他的指令去作事。「行」差不多等于電腦的作業系統,而「無明」差不多是電腦的memory(記憶),相當于這樣一個關系。

  

但是無論馬汀有多大的本事,都沒有解脫,所以佛教徒不應羨慕這些事情,也不要去追求。佛法要追求的是破「無明」,「無明」的殼一破掉,就回到了「本明」,所有的問題通通解掉了,就不是原來那樣的境界。我剛才說「名色」這裏的境界比下面的外境還要複雜、豐富,是根據什麼呢?是因爲下面的外境要受到「六入」、「觸」、「受」、「愛」、「取」等的約束和限製,而「名色」沒有這些限製。

  

像我有近視,要戴眼鏡,眼鏡一旦拿掉,就看不清楚,外境就變得模模糊糊了。外境這邊會受到「六入」、「觸」、「受」、「愛」、「取」這些特性的約束和限製;而「名色」這裏沒有這些限製,它只有「無明」、「行」和「識」的限製,限製比較少,所以這裏更廣大、更豐富,自由度也大,這些都是它的特性。

  

我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名色」會影響你的外境。有一句成語:「情人眼裏出西施」,一個人如果在心裏認定某人是他的情人之後,那個人被他一看,就覺得像西施一樣漂亮;如果那個人意識心裏面沒有種下一個「這是我的情人」的念頭,再怎麼看對方,都不覺漂亮,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這個經驗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件事情證明了「名色」的狀況會影響外境。實際上,那有什麼漂亮不漂亮,都一樣啊!可是心裏若裝的是「情人」,你就覺得那人漂亮;如果裝的是「仇人」,就會覺得那人醜陋。所以「名色」的影響非常大,「六入」以下整個都受到影響。

  

佛教說要修心,是修什麼呢?就是要把心裏面的執著去掉。執著在那裏呢?就在「十二因緣」這裏,有十二種層次的執著!如果我們把心裏面層層的執著去掉,就不會再被這些執著控製了,整個「無明」以下都不會被它控製。所以要把心清淨,就是把一些不好的、偏執的、不正確的執著都去掉,才能破「無明」,進入「本明」。我們一旦了解了人類心靈的結構「十二因緣」以後,就明白佛法教我們修行的方式都是有根據的,而且是非常有效、非常如實的。

  

好!我今天就把「十二因緣」介紹到這裏,各位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

  

問:社會上的盲人……?(注:「……」系錄音帶不清楚之故,敬請原諒。)

  

答:盲人只是眼根不好,「名色」部份仍是在的。

  

問:有的母女的樣子很像,但是……

  

答:不會不像啊!會很像的。母女心靈也有很多很像的,但命運不見得完全一樣;外形可能像的比較多,但其他部分有些會變的。

  

問:剛才談到觀想……

  

答:觀想是修「名色」。去粗的執著是修「六入」以下;去細的執著是修「名色」以上。

  

問:如要去除第七識和第八識……

  

答:要去除「第七識」和「第八識」一定要有定力,禅定一定要夠深,定到你能夠清楚察覺它的時候,才曉得怎麼除去;不然它在哪裏,你都不知道,又如何除去?

  

例如小偷在哪裏你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抓小偷?亂抓一通是抓不到的!一定要察覺小偷就在某個地方,那一捉就捉到了。

  

問:有關「時間寬度」……

  

答:「時間的寬度」太複雜,我們暫時不談。不過我可以介紹「時間」,「時間」就在「行蘊」這裏(指圖)。那它是什麼呢?比如說發生一件事情,拍一下,過去了;再拍一下,又過去了;又再拍一下,一共有叁次,你是不是覺得這叁次有先後秩序?這就是「時間」。

  

你爲什麼會覺得有秩序,它是不是真的有秩序?因爲這是你感覺到的,你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時間」就出來了。如果我再拍叁下,一、二、叁,這叁次你不覺得有秩序,「時間」就沒有了。

  

如果某個念頭來了以後不再來了,你的感覺是什麼?就沒有「時間」了。所以一定要有叁個念頭,我們才能夠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感覺,這就是秩序,一旦産生了這種秩序感,「時間」就出來了。

  

這個秩序是什麼組成的?就是叁個念,就好像水分子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元素所組成的,變成水以後,水的性質與氫和氧的性質都不一樣。現在我拍叁下,所産生的叁個念就組成了「時間」,「時間」這個念和它的組成元素並不一樣。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你感覺有先後的秩序,所以我們的世界才有「時間」。如果能夠體會到什麼是時間,知道時間怎麼生出來,怎麼樣子就沒有時間,這種狀況是什麼?這是破了「壽者相」。衆生心中都有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壽者相」就是「時間相」,也就是「壽命相」。所以「時間」這一相非常複雜,然而現在的科學對它的了解卻非常粗淺。

  

我在「第二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的論文《談時間》裏面,第一次提出來時間有寬度,現在的這個時間是有寬度的。一直到目前爲止,科學界對時間的想法是有問題的,他們始終沒有注意到時間有寬度。時間是有寬度的,而且是非常多、非常複雜的寬度所累積的,並不是單一的寬度。

  

我們每個人有非常多的時間寬度在運用,這樣才造成時間,也才有壽命,生命的定義也才能夠定下來;如果沒有弄清楚時間,對什麼是生命的定義就不清楚,這是將來我在「第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裏准備再進一步討論的主題。

  

問:剛才提到我們發夢的時候會夢到親人、朋友,或是夢到佛菩薩,那時候常是混亂的,會夢到很多東西來。白天我們能入定、入空,可是晚上發夢常不能控製。

  

答:不會呀!那是你夢不清楚,有的人夢是清楚不亂的。夢如果很清楚,就不會如此;通常我們的夢並不是很清楚,才是這種狀況。有人可以控製夢,但你不會控製。有人想要作夢就可以作夢,而且還曉得自己作夢。如果定得深,夢就很好控製。你的狀態是深淺的問題,如果在這十二支因緣之間擺來擺去,夢當然也就不清楚。

  

大家若想要改造命運,那就要學佛;如果覺得自己的福報不夠,希望增加福報,也應學佛。這個比到外面去努力賺錢還更有效,而且比較不辛苦。因爲你「名色」不好,卻拼命想把「六入」以下的部份改造得很好,那是很辛苦、很累人的事,而且不容易弄出一點點成績。如果你修改「名色」,「六入」以下很自動地就都改了,這是比較輕松的。

  

問:修行的時候能不能談戀愛?

  

答:可以啊!你問到這個問題,我要再說明一下。我剛才稍微提到,「十二因緣」上面一出來的時候,下面這一邊也就一下子整個出來了,幾乎找不到間隔。我們這樣子分析,並不是看這十二支因緣生出的快慢,而是在研究它的結構,也可以說這「十二因緣」整個全都是合在一起的。

  

所以你也可以把「愛」和其他部份一起壓縮成一個,當你壓縮成一個東西的時候,每一部份就都含攝了其他部份的性質。所以我不認爲修行人就不可以談戀愛,除非想要當和尚,那當然就不可以談戀愛;如果只是作居士,仍然可以談戀愛。

  

事實上很多男女談戀愛,他們之間的愛情是可以升華的,升華上去以後會到大慈大悲,原來小我的感情會變成慈悲心。他們本來可能只是互相愛戀對方,而一旦愛心擴大以後,就會變成博愛,博到最後,一切生靈他都會非常愛護,那就是把「愛」化成了「慈悲心」。

  

所以也不要以爲「愛」就一定不好,一定要把它去之而後快。我們修行並不需要把它去掉,而只是把它化開,這些東西都可一個個地化過來,化到後來,就會變成慈悲心。

  

所以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我們很高興有這樣的外境世界,有這樣的身體、識心給我們練習的機會,讓我們把它提煉、升華到「本明」,如果沒有這整套「十二因緣」,我們就沒有材料可以修練!就像煉丹一定要有料和工具,否則就不可能煉成。

  

煩惱就是修行的材料,這「十二因緣」就是鍛煉的工具,有了材料和工具,我們才可以修煉,才可以把煩惱提煉成「本明」。所以就我的看法,在這世間輪回的衆生都在做什麼呢?大家都是來鍛煉成佛的。我甚至不管他是不是學佛的人,也不管他是否贊成我這個看法,我就是把大家看成都是准備要成佛的。我就是有這麼一個看法,而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即使他不相信,認爲這一套根本是胡扯八道,我還是把他看成是來修行的。

  

問:我們知道除了肉眼外,還有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究竟它們是在哪個層次?

  

答:喔!天眼看到的是「名色」,這和「六入」以下都有關系。所以他雖看到「名色」這裏,卻能了解下面的世界,也就可以告訴你,你的外境是什麼狀況,但它不能分辨邪正。慧眼則是看到「識」和部份的「行」;法眼的話,是看到部份的「行」和「無明」;佛眼則無所見!根本就沒有向外看什麼,它不去看什麼,它是在「本明」這裏(指圖)。所以它沒有被知的,而只是一個「知覺者」!

  

問:請問「金剛心」是在哪裏?

  

答:「金剛心」是在「本明」這裏。什麼是「金剛心」?就是本來面目,就是你的佛性、你的本性,那就是「金剛心」。爲什麼把這樣的心安了「金剛」兩個字?「金剛」是表示堅固不壞的意思,它是要表示這裏的心有一個特質,它非常堅固不壞,而且不會改變。爲什麼不會改變?因爲它根本沒有辦法被知,你無法知道、摸到、打到,你碰都碰不到它,它當然像金剛永遠不變不壞了。

  

問:……

  

答:不是的,他的壽命如果沒有結束,他還可以出來;當他壽終的時候,就是人這個身體壽命結束的時候,他就不出來了。不出來以後,他就不曉得出了;如果他事先曾發願要再來世間度化衆生,那他就會再出來。

  

現在已十點多了,我想問題也問得差不多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陳貴玲居士記錄

  

【編者的話】

  

本期《圓覺之友》原爲梁教授有關「十二因緣」講詞的第叁篇,系梁教授在民國八十叁年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圓智精舍所開示的講詞。前兩篇已合編爲本期的第一部份,因本篇內容與其互有詳略,故編者決定也將本篇一並刊出,以幫助大家對「十二因緣」有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

  

《十二因緣(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