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生出來了,就有了取舍心。這一取以後,就生出「有」,一「有」了以後呢?就生出「生」,生命就生出來了;一有「生」就會「老死」,就是會生老病死。
整個「十二因緣」就是依著以上這個次第生出來的,所以生、老、病、死是怎麼來的?是由「無明」來的。一有了「無明」,這麼一整串發展就生出來了,很快的,一剎那就生出來了!並不是像我講了那麼久才生出來的。只要這麼一無明,後面十一支因緣馬上就生出來了。
這「十二因緣」裏面又有一個東西很奇怪:大家會想「愛」是感情,應屬于心靈層次,怎麼還在這個「六入」(身體)下面?應該在「六入」之上,是吧?不是的,其實它確是在「六入」之下。會把「愛」或感情當作是心靈的一部份,是現在西洋的觀點——這個觀點是錯的,是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妙,等一下我會一個一個把它指出來。
各位想想看,這個層面的「愛」和欲是有關聯的,所以它與身體一定要有關聯。你去注意看看,一般男女結婚前要談戀愛,要有愛情,就是在這裏喽!他們談戀愛,皮膚一定要接觸,一定要手拉手什麼的,否則愛情一定生不出來。
你說要讓兩個人談戀愛、結婚,不讓他們手拉手,生不出感情來的,所以愛情是靠接觸生出來的。如果說兩人間的愛情是柏拉圖式的,沒有欲望,那是單相思,不是真的愛情——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由這裏可以看出來,「十二因緣」真正講到了人類心靈的真實結構。
有愛,就有惡(音「霧」),也就是厭惡,心一討厭,就會不想要。所以相對于「取」就是「舍」,所以一有取,就會有舍,取舍就産生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老(病)死」,就是我們講的「外境」,也就是這個世界。而從「六入」一直到「觸」、「受」、「愛」、「取」這幾個地方都可以歸類爲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感官。當然一般現在講的愛情根本就是身體的一部分,是屬于身體層次的。
一直要到「六入」以上,「識」的部份才是心。這個地方西洋人弄錯了,尤其是現代科學,認爲意識就在我們的意根,就是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其實大腦神經系統才是意根,而識心是識心,二者不一樣;但是他們把這兩個混在一起了,以爲我們的識心就是我們的大腦,大腦如果沒有了,就沒有識心了——這個看法是錯的。
他們的根據其實是非常粗糙的,以爲只要大腦一受傷害,人就不認識東西了,認知能力就沒有了,所以意識就是大腦——這是胡扯,因爲有這麼一個錯誤的偏差,他們會認爲人死了,就沒有靈魂。可是由這個圖表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雖然死後身體沒有了,但我們的識心依然存在,仍有認知能力,這一部分可以視爲靈魂。沒有肉體的靈魂相互間能夠溝通,靈魂與活人也有溝通的機會,譬如我們常聽說去世親人托夢的故事。
我們再來看這「名色」:色、聲、香、味、觸、法,大家可能會想這些應該擺在「有」這個外境世界這裏,被感官(「六入」)這樣看,然後在心裏面去認知啊!怎麼會變成不必有眼睛就有色塵,不必有耳朵就有聲塵呢?我們的識心裏面會有「名色」(色、聲、香、味、觸、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不稀奇,大家想想看,我們不用六根的時候,心裏面難道沒有「名色」(色、聲、香、味、觸、法)嗎?我們作夢的時候,眼睛不是閉起來的嗎?可是夢中卻有山河、大地、人物……,什麼都有啊!那些東西是怎麼跑出來的?就是「識」生「名色」啊!所以外境不需要透過感官就已經有了。
而現在西洋的科學家、心理學家沒有了解到這層,因此糊裏糊塗講錯了,但是佛法的「十二因緣」把我們心靈的結構弄得清清楚楚。我現在把眼睛閉起來,你們的形像在我心裏面還是有啊!大家都有這個能力嘛!是不是?所以「名色」是心裏面的,我們心裏面原本就有這些。而且很好玩的,這些心裏面的東西又會生出「六入」,然後又會生出「觸」、「受」、「愛」、「取」……,生出這樣一個的世界來。
我們所接觸的世界,其實與自心的「名色」(色、聲、香、味、觸、法)大有關系。大家也許都聽過基督教的說法:人是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像製造的。佛教的看法則是:人的「六入」是依照自己的「名色」製造的。我們心裏面裝什麼「名色」,就會製造出什麼樣子的「六入」。如果裝的是很莊嚴、很有智慧、福報很好的「名色」,那麼生出來的「六入」就是很有福慧、很健康的;如果裝的是福報很差、很不健康的「名色」,生出來的「六入」就不健康——因爲「六入」是依「名色」而生的。
但這種情況是可以改的,用觀想就可以改,可以改得神清氣爽、福慧莊嚴。我們密宗不是要修觀想、觀本尊嗎?觀來觀去做什麼?就是在改「名色」。你觀無量壽佛,「六入」的壽命就長了,你就長命了。密宗的修行,不是在亂搞,而是有我們心靈上的結構爲基礎的,命運可以改變,原因就在這裏。
我們一般人,大概都是把「識」與「名色」合起來叫「意識」,而把「行」與「無明」叫做「潛意識」,這是西洋心理學的分法。爲什麼叫「潛意識」?因爲他們覺得這部份在人清醒的時候並不知道,一定要在催眠了以後,才被發覺出來;而一旦催眠醒來以後,他還是不知道,所以就把這部份叫做「潛意識」。但對修禅定的人來講,我們自己會知道的。所以整個來講,這「識」的結構我們就叫「第六識」,這個「行」叫「第七識」,「無明」也叫「第八識」,我們可以這樣分析、了解。
下面,我們說「行」之前,先說「無明」(第八識)又是什麼?第八識在佛法裏面都講它是「阿賴耶識」,是種子,也是一個一個的念。那麼「行」是什麼呢?是拿一個個種子組成一個比較複雜的東西,這就是「行」。若再組成更複雜的,那就是「識」。所以「識」是我們的粗煩惱,比較粗、比較明顯。「行」則是細煩惱,「無明」就更細,更不容易察覺。「粗」是大的,「細」是小的,看不清楚,很小的。所以像貪、嗔、癡、慢、妒這五種煩惱是很清楚的,我們很容易找出來,屬于「識」這裏,是粗的煩惱。
「行」這裏就難找了,都是比較抽象的觀念,比如說大家都覺得有時間。而「時間」是什麼?就弄不清楚了。至于單獨一個念,那就是第八識的種子,就像一個元素,這個元素當然不是化學裏面那一百零幾種的元素,而是念的元素。它是念,是一個個的,像是原子,我們可以想象它是原子這樣的一個念。「行」則是分子,它要好幾個第八識的種子的念組成。所以像「時間」這樣一個「行」的觀念,最少要叁個念,是哪叁個念?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叁個念,一定要有這叁個念,否則這個「時間」組不成,你感覺不到「時間」,「時間」就生不出來。
「識」就比這更複雜了,是許多念組成一個很大很大的分子,或一個很大很大的系統。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這枝筆,你認識到這枝筆,事實上要有非常多的意念才能組成這枝筆。你看這枝筆有好多顔色,它有形狀,還有一條一條的線條,這裏還有一個突起來的東西,上面又有個蓋子,非常複雜的。你若去分析、計算這裏面組成的意念,會和計算這枝筆裏面的原子數量差不多,是許許多多的念才組成這個「識」的。
通常我們大概只能察覺到「愛」這裏,所以認爲「愛」是我們的心——你的心停留在某個境界,才可能體察該境界。也就是你必須到達「十二因緣」中某一層次,才能夠了解這裏和它以下各層次的情況;但你仍然沒有辦法了解它以上各層次的內涵。譬如有人一點都不懂感情,像個木頭人一樣,這是因爲他的心停留在「取」這裏之故;他的心若停留在「受」這裏,就會有感情,會了解感情。所以用這種方式很容易檢查自己的心是在什麼境界,非常容易檢查的。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外境、感官、心識的結構與現在世人對心靈的認知,大致上是相合的,只是細節上有些錯誤。
現在我們從「十二因緣」的觀點來了解修行,先只講「外修」這部份好了。若在這裏(指「名色」)放一套好的「名色」,生出來的「六入」就不一樣了,外修就是在做這件事。怎麼去放呢?就是觀想、持咒,此外還要把貪、嗔、癡的意念去掉,清得幹淨一點。把貪、嗔、癡的意念去掉,就在「識」這裏啊!這叁毒去掉後,下面就是好的了。
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都是有根據、有基礎的,這樣修,就是改造身心。大家都聽過,真心學佛,命運就會改好。命運爲什麼會改?因爲身心都變了,命運自然會改!所以說學佛可以改造命運,但那還只是求求福報而已。
這個「六入」(身體)是會壞的,而靈魂是會輪回的。一般人認爲人死掉了,什麼都看不到了,其實看到的東西可多了,因爲「名色」這裏的東西都是他的世界。我們常常會認爲只有肉眼這個感官看到的世界才是世界,「名色」這個世界不算。怎麼不算?亡靈認識的世界也是真真實實的。
我們常常會說我們陽間怎麼樣,靈界又怎麼樣——陽間就是「六入」以下,靈界則在「名色」的層面,這…
《十二因緣(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