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心,少用腦
梁乃崇教授
我十年前講解的《金剛經》,最近已經出版了(即《圓覺宗‧金剛經講義密解》),我家人看了告訴我不好懂!他們多少還聽過一點,都覺得不好懂,那一般人讀起來,恐怕還真是有困難。我原以爲已經講得非常簡單清楚了,但事實上初步得到幾個人的反應,好像不是那麼容易了解。
《金剛經》所要講的是一種超越意識的智慧,而那種特殊的狀況,也只能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的方式來表達,很難找到其他的方法來呈現這樣一個特質。如果我們用的是意識心,對這種狀況是很難理解的,也難怪看不懂了。
佛教教人要除去貪、瞋、癡。像《六祖壇經》裏面,六祖在講戒定慧的時候曾有這樣的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我現在想把「心地無癡自性慧」的「癡」字改掉,改成「心地無腦自性慧」。
因爲用腦就是在用「意識心」,「意識心」即是「癡」,意識心是不會有自性慧的,不會有佛法要講的般若智,佛法中的自性慧、般若智是屬于無分別的,是直覺的——我們若從「直覺」這裏來體會,才能夠體會佛法思議所不及的自性慧;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意識心,也就是用腦的話,心靈即在分別狀態,自性慧就現不出來了。換言之,世間定義的聰明,並不是佛法的自性慧。
我有一位同修,托人入定請教華藏上師,他現在應該怎麼修行?華藏祖師給的答案是什麼呢?——「多用心,少用腦」。多用心就有自性慧,用腦則沒有自性慧,直覺出不來,feeling也出不來。
而這位同修原來就比較不會用心,但很會用腦,feeling 就比較弱。因此當我聽說華藏上師給了他這樣一個答案,真是拍案叫絕!因爲上師的指點真是巧妙簡單,一語中的!「多用心,少用腦」對他來說,是一帖最恰當的藥。我想他還有另外一個困難,就是有一點搞不清楚什麼狀況是在用腦,什麼狀況是在用心,根本的困難可能是在這裏。
我現在覺得要有自性慧,就是不要用腦。所以我想把六祖的偈子改一下,變成「心地無腦自性慧」。也許有人會問:無腦的話不就變成了傻瓜嗎?我們怎麼可以做傻瓜呢?
這裏的「無腦」並不是要人做傻瓜,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你從意識心超脫出來,不要被大腦所限。並不是說沒有腦筋的傻瓜就是有自性慧了,一個大腦不好的傻瓜不是表示他有自性慧,而是有個比較差的腦袋而已。
那麼像阿難那麼聰明的人呢?他博聞強記,多聞第一,這樣的頭腦是聰明的——在「腦」的階段是有「愚笨」及「聰明」的差別,但是「自性慧」也都被腦所限製了,所以阿難在開悟前並沒有自性慧,只有世間的聰明。
「心」不是「腦」,所以我們要做到「心」不被「腦」所控製,也就是要超越意識,「心」這樣超越以後,自性慧才會出來。所以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第一個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心智活動裏面,哪些是在用心,是心在運作;而哪些則是腦在活動。
自己弄清楚了,能夠把握了,那才能夠說:我要多用心,少用腦。
如果你根本不會把握,把腦當成心,而你卻想要做到多用心、少用腦,根本就無從做起。至于要怎麼把握這件事情呢?我以前常常提到大家要有feeling,沒有feeling的話,修行就沒有辦法。如果你面對事情都是在推理,在用邏輯思考,那就是在用腦;如果你是直覺的,那就是有feeling,就是在用心。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如果能體會什麼是feeling的話,就比較靠近用心;如果你做事情、想事情都是推理的,那麼就是在用腦。我們要多培養feeling,多培養感性,用feeling 是感性的。感性偏向于心的成份比較多,腦的成份就比較少了,所以我們要多用心,少用腦。大家要怎麼掌握這個訣竅呢?我可以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實際經驗。
記得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要背,而我這個人很不會背。老師教我們讀書要眼到、手到、口到,所以書本上要劃線,手中又要寫,嘴巴還要念出來。因爲我很不會背,所以也只好跟著做。我發現自己每次考試前可以背,考試完就忘光了。初中課文的份量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我一兩天內就可以把所有的東西背起來;可是到了高中以後,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把所有的東西背起來,就很辛苦。
那時在報紙副刊每天都有一小方塊的連載武俠小說,早上報紙送來時,家人都會搶著看,看的時候都是很快的。我發現不但是我,連同學都是一樣,那些情節雖然很快看過,我們也沒有要去記,卻都記得。就這樣每天看一點,一段一段的故事,從頭到尾都記得。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那些小說情節並沒有想要去記啊!也沒有眼到、口到、手到,就這麼看一下全部都記得了。爲什麼如此?我現在曉得差別在哪裏——一個是用腦,一個是用心。
因爲看武俠小說是消遣性的,沒有壓力,很輕松,那時就不會去用腦,而是在用心欣賞,這麼欣賞以後,很容易就記得,過目不忘;可是讀教科書,拼命想要記,什麼眼到、口到、手到,記來記去,都是在用腦,雖然拼命記,結果就是記不住。
那些學速讀成功的人,看書都是用翻的,一本書一下子就讀完了。而且根據統計,會速讀的人,東西記得比較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依我現在的了解,那些會速讀的人,就是學會了用心,是用欣賞的,不是在用腦,所以記得很清楚。
最近我審察自己看東西的狀況,慢慢了解這個問題。我現在的記憶力比讀中學、大學時還要好,原因是我曉得看東西是要用心的,不要想著去記它,而是去欣賞,自然就會記得。有些文章讀起來很傷腦筋,那是作者寫得不好,因爲他是用腦在寫,那些東西不讀也罷!
像現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就這樣看看,沒有要記它,但是裏面有些情節,要用時就出來了。書裏面那些比較咬文嚼字,看起來比較不順的地方我就記不得,但讀起來順的、心裏面感到輕松的那些部份卻都記得,大家只要體會這麼一點差別,就知道什麼情況是在用心,什麼情況是在用腦。
你只要反省一下自己在閱讀時的狀況,如果是輕輕松松把書看完了,而內容又記得很清楚,那就是在用心;如果讀得很辛苦,很難讀,就是在用腦。這點大家可以在生活裏面去發覺,到底什麼是用心,什麼是用腦。
我再舉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兩者的差異,是什麼例子呢?比如說每次在精舍講《楞嚴經》,我發現自己有一個狀況,就是原先准備得好好的,把重點寫下來,然後來這裏講,常講得不好。
什麼時候講得最好?我一點准備都沒有,就任大家隨便出題目給我,我臨場隨機回答,就講得最好,這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納悶,後來才了解,原來我在准備時,是在用腦;沒有准備時,是在用心,就是這個差別。
因爲作准備是腦的特長,而臨時問題一來,馬上要回答,此時要靠腦來作業的話,會來不及,因此它只好休息,而心就開始作用了,心一作用就好辦了。
所以各位有時問我問題,我講得很精采,這是連我自己都預料不到的。偶而我把錄音帶拿來聽,也感到奇怪,怎麼講得這麼精采,自己都很欣賞,但要我再講一遍,就講不出來,這個狀況就是用心的結果。
各位如果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在用心,什麼時候是在用腦,能夠很清楚地把握,才能夠做到華藏上師說的「多用心,少用腦」;如果把腦當心,就沒有辦法學得用心的好處,這是一般人經常會犯的錯誤。
說到心,它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很輕松自在,但在智慧上的能力卻超過腦。如果想靠「腦」來和「心」比聰明,是比不過的,這是「心」跟「腦」的差異。
當然大家也可能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要用心,不要用腦,可不可以這樣做?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面沒辦法這樣做,多多少少要用到一點腦,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個用腦的世界,如果完全用心,就進不了這個用腦的世界。
絕大部份的書本和文章,作者都是用腦寫作,如果你只用心讀,會讀不懂,用點腦才讀得懂。你可以讓用腦的份量少一點,但是不能夠一點都沒有,這是沒辦法的,因爲完全用心不用腦的話,會離開這個世界。
然而大家最好能夠學會多用心,少用腦,這樣你的生活會很愉快。一般人不那麼會用心,是「少用心,多用腦」的狀況,生活就不那麼輕松,而比較費力了。
問:剛才您說如果完全用心而不用腦的話,會脫離這個世界,可不可以請您解釋一下?
答:因爲這個世界是有相的,你完全用心的時候會無相,那麼就不能夠入相、不能夠…
《多用心,少用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