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事師五十頌釋

  事師五十頌釋

  宗喀巴大師 造

  那莫革熱瑪則恭卡雅(頂禮上師文殊師利)

  雖成諸佛之父然現菩薩童子身,

  雖以愛語安慰有情然令魔衆畏,

  雖恒住于無上果位然作衆生仆,

  祈願文殊菩薩以奇事業恒庇護。

  如理依止容易恩賜予,一切圓滿功德唯一門,

  依師方法事師五十頌,我當盡心盡力而宣說。

  如諸續之王《大幻化網第一品》中雲:“最初希求成就者,依止上師而獲得,倘若無有上師尊,無法獲得諸悉地,故當宣說師法相。”因爲一切共同、殊勝悉地的根本即是由如理如法依止殊勝善知識得來,故而以五十首偈頌宣說依止上師方法的《事師五十頌》。

  本論分叁:一、初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宗。

  乙一、頂禮:

  成就具德金剛薩埵因,上師蓮足之下敬頂禮。

  對何者頂禮呢?于上師的蓮足下頂禮膜拜,這裏的蓮足是指下身,通過如此禮拜來表達極爲恭敬之意。如何進行頂禮呢?依照經典中所說以叁門恭敬如理的方式稽首頂禮上師。爲什麼要禮拜上師呢?《喜金剛第一回第七品》中雲:“西日無二之智慧。”也就是說,上師是成就具無二智慧的金剛薩埵果位的根本因。關于金剛薩埵,如《宣說金剛頂十六勇士續》中雲:“何爲金剛薩埵尊,殊勝菩提之智慧,彼者必定稱金剛,智慧金剛所産生,彼稱金剛薩埵也。”與叁菩提真如無二無別的法身智慧即是金剛,由法身中出現的色身是薩埵,金剛薩埵也就是表示叁身之義。

  乙二、立宗:

  諸多無垢續中所宣說,略而言之此當敬谛聽。

  忠誠勸告諸位聽聞者對于這裏所講述的依止上師的方式,不僅僅是口頭上,而是表裏如一,以極大的恭敬心來谛聽。

  接下來斷除他人認爲此論是以自己分別念臆造的疑慮,

  若有人想:如果此中所講的依止上師的方法是以您個人的分別念所造的話,那有什麼可信度呢?您怎麼知道應該這樣依止上師呢?實際上,此《事師五十頌釋》只不過是攝集許多無垢續部中所說的內容在此宣講而已,因此理應誠信不疑。是哪些續部中說的在以下行文中有說明。

  如果又有人想:既然如此,那從這些續部中了知就可以,您造論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其實不然,雖說彼等續中有這方面的內容,可是,在續部中極爲詳細、上下不一、零散存在等,因而在這裏歸納彙編而宣說,並非無有意義。這完全是爲了遣除某些人認爲此《事師五十頌釋》與諸續部重複而無必要造此論的疑慮。

  甲二(論義)分叁:一、依師之方式;二、依止之時間;叁、如何堪爲法器。

  乙一(依師之方式)分叁:一、總說依止之方式;二、特殊依止之方式;叁、依止方式之攝義。

  丙一(總說依止之方式)分二:一、略說依師之方式;二、廣說依師之方式。

  丁一(略說依師之方式)分叁:一、恭敬上師之合理性;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叁、觀察恭敬對境與所依。

  戊一、恭敬上師之合理性:

  得受殊勝之灌頂,金剛上師之面前,

  十方世界中所住,如來叁時敬頂禮。

  雖然灌頂有能成熟之因灌頂、能解脫之道灌頂與解脫之果灌頂叁種,但此處指的是得受第一能成熟之因灌頂的上師,爲弟子的應敬處。本頌中的殊勝是指清淨之義,即依照續部中所說而如理進行灌頂。關于授予灌頂的金剛阿阇黎,《竅訣穗·第五穗》中雲:“金剛即菩提心,宣說菩提心之自性世間出世間之行爲者,乃爲金剛阿阇黎,即上師也。”

  對于上師,如果安住于東方等十方的一切如來也是于上午、中午、下午叁時之座間前來頂禮,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諸位弟子應禮上師就更是不言而喻了。這裏主要是說明務必要恭敬上師的理由。關于這一點,《吉祥密集續第十七品》中雲:“善男子,簡而言之,十方世間界中住世之所有佛菩薩于叁時中莅臨,如來于彼阿阇黎前以供品供養後返回各自佛刹,並以金剛語贊道:吾等諸佛之父親,吾等諸佛之母親……吾等諸佛之導師。”歸納這其中所說之義,在《大幻化網第十品》中也有如是宣說。月稱論師、則樂瓦、夏德巴、無垢藏等許多成就者關于這一內容的注釋中(沒有了義、不了義的分析而是)直截了當地作如是解釋。他們與《事師五十頌》作者的觀點一致,我本人也跟隨他們的這一共同觀點。之所以說如來尚且恭敬承侍上師,其余的所有弟子就更不用說了,也是爲了強調說明特別要恭敬上師的理由。《時輪金剛大疏》中引用了“得受殊勝之灌頂”這一偈頌,其中對此是以了義、不了義兩種方式加以闡述的,對如來的意義也是以其它方式說明的,雖然同是一個論典,可是由于出處不同而兩種說法不盡一致。如前所說,此處是爲了闡明初學者對于得受灌頂的上師需要特別恭敬的理由,對此如果按照其它的方式解釋,就不能成爲應恭敬的理由了。一般說來,續部中的每一金剛句都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實它們之間互不相違。

  在具足法相的上師前諸佛作禮的觀點也並非是不合理的。如《修勝義續》中雲:“具功德之菩薩摧輪回,自身顯示梵天世間界,彼即具德上師非他者。無量佛陀亦恒供養之,十方佛陀菩薩恒禮之。”《集經論》(古印度佛學家龍樹所著的一部主要講述菩薩行的論著。)中引用《寶蘊經》雲:“阿難,若有菩薩入于馬車內歡喜享受五種欲妙,彼無有余者拉車,阿難,如來亦以頭引彼菩薩之馬車也。”這裏所說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分二:一、總說應敬之方式;二、特殊應敬之方式。

  己一、總說應敬之方式:

  以大信心叁時中,手捧具花束曼茶,

  合掌供養于上師,恭敬稽首禮其足。

  作爲弟子,應當于上午等叁時中在爲自己開示金剛乘道的上師前以頂禮膜拜其足的方式恭敬承侍。若有人想:那是不是說單單頂禮就可以了呢?並非如此。事先要供養中間放有花束的曼茶,再雙手合十虔誠作禮。依照恰羅匝瓦的譯文“供置花曼茶,合掌禮其足,如此敬上師。”則更好理解些。總而言之,要以無比清淨的大信心而敬重上師。

  己二、特殊應敬之方式:

  若有人想:如果自己是一位出家人,而金剛上師是一位在家人,或者自己是一位已經受了近圓戒的僧人而上師是未受比丘戒的一般新僧人,那麼自己也要依照前面所說的方式恭敬上師嗎?

  在家抑或新僧侶,爲斷世間人誹謗,

  陳設佛經等之前,持禁戒者意禮師。

  在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師是一位在家人等情況下,一般而言,在需要頂禮等時,應在面前擺設經書、佛像等,身體直接頂禮叁寶所依,而心裏觀想禮拜上師。因爲身體若直接對上師頂禮,有世間人在場的時候容易使他們誹謗教法,所以這樣做就是爲了避免這一點。當然,如果無有所避諱的人,也就不應當這麼做了。持禁戒者是指受持出家學處的沙彌等僧人。

  若有人又想:如果對在家等身份的上師身體不直接頂禮之時,是不是所有的承侍都不應當做呢?

  供養座墊身起立,幫助上師作事等,

  具禁戒者皆當行,不作頂禮斷劣事。

  如此上師之前,不需作洗腳等的劣事以及五體投地的頂禮,除此之外的所有承侍,具禁戒的弟子都應當盡力而爲。

  那麼,對上師該作什麼承侍呢?

  上師未來之前敷設座墊,上師到達之時起立迎接,全力以赴協助上師辦事,供養財物等承侍都是受持戒律的弟子應該做的。《勝樂上釋》中雲:“上師雖是在家身份或沙彌,然而供養座墊等承侍需做,頂禮、洗腳等承侍不需爲。”佛在續部中說:所謂的不頂禮上師也是指除了講經說法以外的時間,在傳法時前面陳設經書等而作頂禮。《無垢光釋》中也對這兩部論中的說法進行了闡述,並且《勝樂上釋》中也宣說了對于新受戒的比丘金剛持上師同樣應當作禮拜等一切恭敬之事。聲聞部對此是這樣辯論的:你們大乘的經典中說出家僧人對某些在家人作禮,本來戒律中說頂禮的對境是本師和那些戒臘高于自己的僧侶,這兩種說法顯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大乘並非是佛語。《燃智續》在駁斥此種觀點時旁征博引了許多講述出家人頂禮在家菩薩的佛經。所以說,在通常情況下比丘對在家金剛持上師頂禮並非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任何時候都毫不忌諱地這麼做,則會引起某些人的非議,這樣一來,對佛教之根本的戒律必然會造成危害,爲了避免這一點,而說不要直接對在家上師禮拜。在不産生任何誹謗的某些場合中,持戒的出家人仍然需要對在家上師頂禮。此外,《無垢光釋》中說:如果有比丘金剛持在的時候,不能對在家金剛持上師承侍。其密意是爲了使人們對戒律尤爲恭敬,進而令佛法長久住世。對此,有些金剛大阿阇黎發表看法說:所謂的在家身份或新出家者是就他們尚未作金剛上師之前而言的,否則與上面所提到的一切佛陀也頂禮金剛上師的說法已經相違。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爲上面特殊地說明了爲避免別人誹謗,出家僧衆不能對在家身份的上師作禮,如果按照你們的觀點,頂禮的時間是在當金剛上師之前的話,那麼作禮時間就錯亂了。

  戊叁(觀察恭敬對境與所依)分二:一、師徒需要互相觀察之原因;二、觀察後當取舍之理。

  己一、師徒需要互相觀察之原因:

  若有人想:那麼,所恭敬的對境上師與能恭敬的弟子二者在結爲師徒關系之前是否需要相互觀察呢?

  上師以及諸弟子,相同失毀誓言因,

  是故勇士先觀察,上師弟子之關系。

  本頌中的勇士是指傳授金剛乘教言的上師以及聽受的弟子。上師在傳授金剛乘教法之前,首先要慎重觀察弟子是否堪爲法器。同樣,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需要詳細觀察上師是否具足法相。通過如是觀察而抉擇是否應當結爲師徒關系。如果未經過此種觀察,而草率地結成師徒關系,則上師會因爲對非法器泄露密法而失毀誓言,弟子也由于不能守護所承諾的所有誓言而破誓言。正是鑒于上師弟子二者同樣都會有破誓言的可能性,所以相互觀察了解才是有必要的。在觀察時,上師如果發現弟子不能堪爲…

《事師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