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省吾身的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ft">

  

蘇:剛剛老師提到吾日叁省吾身就是觀照自己,而《華嚴經》〈淨行品〉裏談到凡事都朝光明面去想。我有一些生活上實驗的結果,譬如說我們對一件事情覺得很生氣,那你就去想爲什麼生氣。找到生氣的原因之後就會發現,原來你是用這樣的角度去判定它,所以爲了能朝光明面去想就規定自己去找它的好處,讓同樣一件事情找到更好的解讀,這樣就可以讓你發現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第一個例子是:我婆婆煮菜時菜都切得很大塊,于是我就會不知不覺地拿來跟我媽媽比,我是後來才發現原來我會生氣,老覺得婆婆煮的東西沒有媽媽煮的好吃的原因就在這裏。這個問題隱藏了很久,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不喜歡的原因是她把菜切得好大塊。當我注意到前面的這個設定之後,我就規定自己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變成樂觀的、好的——朝光明面去想。于是我就想:把菜切得大塊點兒,營養比較不會流失。一找到這個理由,我就覺得自己變得很開心了,也比較吃得下飯了。第二個例子,是我姊姊在她工作的地方遇到的一些問題。她的一個合夥人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以至于發生了很多問題。合夥人自己做錯事情牽累底下的員工,還在大發脾氣。我姊姊在旁邊冷眼旁觀,並決定要去救他們,要把事情處理好。雖然這樣,但是我姊姊心裏還是非常不高興,她打電話告訴我說她好像在幫人家擦屁股,很不快樂。我就告訴她說:「何不把這件事情想成是在布施?」她聽了以後心裏就開朗多了。所以同樣一件事情,找到它的好處,心情就會截然不同。——試著去改變解讀的角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師 : 很好!很好!我們定下這個方式,我想大家會發明很多好辦法的。自己發明了辦法以後,每次都把它記下來,如果沒有記錄,時間一久,根本就忘掉了。一旦有記錄以後,業障的種子就變了,所以這是一個好辦法。

  

  

  

知而勿隨 只做紀錄

  

  

陳教授:剛剛聽梁先生這麼講,我回憶起大學時代就滿喜歡《了凡四訓》,讀研究所時,還與梁先生辯論有關的因果問題。《了凡四訓》後半段有提到功過簿,每天要反省記點,加幾分或扣幾分,每天還要焚香祭拜,就是向上蒼報告自己今天的功過,那就更慎重了。剛才這樣聽起來,梁先生提出來的和古人記功過簿比較,又多了個新的心法在裏面:強調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就是強調你是知道它,然後記錄它,但不壓製。等于是在做「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的實踐,以前的功過簿還是落在有爲法,而梁老師講的這個隱藏有無爲法在裏面。

  

  

師:我這樣想的時候,就是落實了「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只是原本是看住它,而現在則是改成記下它。

  

  

陳:這樣做是滿踏實的,每天要結叁次帳;平常一般人都比較輕忽,往往不能自我警惕。

  

  

師:這樣做,事實上就是修我們內證裏的假觀——「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所以不必去譴責自己做不好,也不必去慶祝我做得有多好,只要我做了什麼,我就記錄,我就看住它,把「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做得更落實一點。以前的功過簿也很好,我不覺得我這個方法比它更高明,因爲我沒有看過《了凡四訓》,所以我不知道,如果我看過的話,我想我會覺得它很好。因爲以前我自己修行時,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部分,我想原因是或許我的業障比較淺,所以不需要那麼注意這些。但是現在回頭來教大家,幫助大家修行時,就發覺這個地方的問題及障礙都很大,要把業障消除,要特別下工夫。

  

  

這本書還特別強調一件事,譬如說人家罵你,你就生氣,那會把你的業障加重;如果你沒有生氣,那個業障就不會加強,至少是不會加強;而如果你把它轉成歡喜心,找到好的光明面,那就可以把它消除掉了。如果人家一罵你,你也不見得要生氣,就像剛才講的,菜切得大塊一點,心裏面就有點不悅,那個不悅是會長大的,愈長愈大,以後業障就會變重了。那樣業障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變得愈重,真是虧大了!

  

  

這本書裏還特別提到:有個老板在罵部屬,這個老板還搞不清楚真相就罵人,根本就罵錯了!因此你心裏就很不舒服,一氣之後就糟糕了,以後老板不管講什麼話,你心裏的反應就會覺得老板是在指桑罵槐,老板無論說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總覺得老板又在罵人。——這樣就是業障變大了!不但沒有把業障消掉,反而助長了業障!

  

  

問:剛剛老師講業障是會加大的,想請問老師,如果土地被占有,你想要把土地要回來;但是必須用法律來解決……那樣會不會增加業障?

  

  

答:不會啊!你就照法律走就是了。讓人家占有,業障也在增加,你要合理合法的把事情圓滿的解決,那才沒有業障。

  

  

問:老師我想請教一下,剛才講的跟我們常說的「以理化情」——就是用理智去化解掉情緒上的東西,有何不同?我還記得陳家成師叔在「佛法與EQ」那篇文章裏講到,他說情緒的問題是不能壓抑的,要把它發泄出來,他說這樣才是比較健康的,而不是把它轉化就可以。

  

  

答:我想他是說「知而勿隨,亦不壓製」,若壓製下去,它還是會在底下作怪的。

  

  

問:所以基本上「以理化情」也是一樣的效果。像有些時候被人家踩了一腳,當時知而勿隨也不生氣。

  

  

答:生氣也沒關系,就記下來。我們記那個東西,既不譴責自己,也不贊美它,就是冷靜的看著。

  

  

問:這樣記下來也就把它化掉了,是不是?因爲把它看清楚了?

  

答:是的,就是看住它,有這麼一回事。

  

  

問:那以後再被人家踩還會不會有那股怒氣出來?

  

答:再記下來,就是這樣!所以沒有什麼,只是知道它,不跟它走,也不去壓製,就是把它記下來。這樣做的話,心裏會愈來愈清醒冷靜,而這些業障就消失了,效果是很大的。

  

  

問:請問老師,忍辱是不是一種壓抑

  

答:忍辱是一種壓抑,但是要「忍辱到沒有忍辱,是名忍辱」,到了「是名忍辱」就不是壓抑了。

  

  

問:老師,可不可以再講淺顯一點?

  

答:就是壓到沒有壓,壓到後來就沒有。現在這個方法不是要你忍辱,也不要你忏悔,就只是記下來。

  

  

問:剛剛說要寫下來,那有沒有說要去化解它?

  

答:沒有。想化解的話,就要在知道有這個毛病後,下定決心采取行動。譬如我喜歡罵人,喜歡嫌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對的,當我知道我有這個毛病後,我就規定自己要去贊美人、欣賞人——我會針對自己的毛病定立一個行動。那個行動可能很小,像我今天決定到廈門精舍來,看到誰就微笑一下,這個行動有沒有做到?臨睡前我就真誠地檢討一下,並且記錄下來而已。

  

  

問:那是對自己負面的東西做一些調整?

  

答:對的,有針對自己的問題、毛病、缺陷采取一個行動。當然你要做的行動也寫下來,表示我要做這個行動,而且那些行動都是很小的,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所以完全沒有做得到或做不到的問題;即使做不到也沒關系,記下來表示我沒做到就可以了。

  

  

問:那還是有意的去做就是了?

  

答:對的。

  

  

問:就是在改進是嗎?

  

  

  

只要有改進就在消業障

  

  

答:是有在改進,但是那種改進沒有什麼,不很難,都已經把它化成可以執行的非常小的行動,雖然是非常非常小的行動,但就會把這部分的業障消掉。

  

  

問:請問老師,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完全都是自心的感覺嗎?

  

答:對。你能夠感覺到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也不要求檢討得很深入。如果你可以到很深就很深;如果到不了很深,那就做你覺得很輕松能做的事。但是要把這些小小的事情歸納成很有系統的、長期有規律的不斷去做,它自然就會有效。

  

  

問:這些都必須是真心實意的?這麼做就是對自心的交代,所以寫下來時心靈自然就跟著運作了?

  

  

答:是的。

  

  

問:請問老師,像股票族期望股票漲,希望賺大錢,這些是不是都在貪念中?

  

答:不見得是貪念。當然你從貪念的角度去思考去檢討也可以,不過我檢討的時候,不把這個地方當作是貪念。做股票希望不賺錢,那就不會去做了,是不是?做股票當然會想賺錢,所以我們不能說做股票想賺錢是貪念,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檢討。所以要自己去拿捏,你自己慢慢去想這個問題才會更清楚。

  

  

問:剛剛那位師兄講的土地被占拿不回來的問題。如果告了幾次還是要不回來,可不可以用這一套「吃虧就是占便宜」或「以理化情」把它給化掉,不必再去據理力爭?

  

  

答:那你就是鬥敗的母雞。

  

問:如果一直糾纏不清,那不是很累嗎?

  

  

答:不是糾纏不清,這個地方不是你自己想想就會把它化掉了,我不認爲這樣。因爲這樣的事情就是你要去做,做到把它解決了才能是化掉,而不是我不做了,不管它了,自己想想就化掉了,不是這樣的。因爲這已經是現實面了,不是你心裏想想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要從現實面才能把它消掉。你以爲以理化情就只是在心裏運作就好了?以爲這樣就可以化掉?沒錯,你可以把你心裏的問題化掉,但是現實面若沒有化掉是不夠的。所以得把心裏和現實面的問題都化掉才算解決了。

  

《叁省吾身的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