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ft">
苏:刚刚老师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观照自己,而《华严经》〈净行品〉里谈到凡事都朝光明面去想。我有一些生活上实验的结果,譬如说我们对一件事情觉得很生气,那你就去想为什么生气。找到生气的原因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你是用这样的角度去判定它,所以为了能朝光明面去想就规定自己去找它的好处,让同样一件事情找到更好的解读,这样就可以让你发现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第一个例子是:我婆婆煮菜时菜都切得很大块,于是我就会不知不觉地拿来跟我妈妈比,我是后来才发现原来我会生气,老觉得婆婆煮的东西没有妈妈煮的好吃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个问题隐藏了很久,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不喜欢的原因是她把菜切得好大块。当我注意到前面的这个设定之后,我就规定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变成乐观的、好的——朝光明面去想。于是我就想:把菜切得大块点儿,营养比较不会流失。一找到这个理由,我就觉得自己变得很开心了,也比较吃得下饭了。第二个例子,是我姊姊在她工作的地方遇到的一些问题。她的一个合伙人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以至于发生了很多问题。合伙人自己做错事情牵累底下的员工,还在大发脾气。我姊姊在旁边冷眼旁观,并决定要去救他们,要把事情处理好。虽然这样,但是我姊姊心里还是非常不高兴,她打电话告诉我说她好像在帮人家擦屁股,很不快乐。我就告诉她说:「何不把这件事情想成是在布施?」她听了以后心里就开朗多了。所以同样一件事情,找到它的好处,心情就会截然不同。——试着去改变解读的角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师 : 很好!很好!我们定下这个方式,我想大家会发明很多好办法的。自己发明了办法以后,每次都把它记下来,如果没有记录,时间一久,根本就忘掉了。一旦有记录以后,业障的种子就变了,所以这是一个好办法。
※知而勿随 只做纪录
陈教授:刚刚听梁先生这么讲,我回忆起大学时代就满喜欢《了凡四训》,读研究所时,还与梁先生辩论有关的因果问题。《了凡四训》后半段有提到功过簿,每天要反省记点,加几分或扣几分,每天还要焚香祭拜,就是向上苍报告自己今天的功过,那就更慎重了。刚才这样听起来,梁先生提出来的和古人记功过簿比较,又多了个新的心法在里面:强调妄念起时,知而勿随,亦不压制。就是强调你是知道它,然后记录它,但不压制。等于是在做「妄念起时,知而勿随,亦不压制」的实践,以前的功过簿还是落在有为法,而梁老师讲的这个隐藏有无为法在里面。
师: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是落实了「妄念起时,知而勿随,亦不压制」,只是原本是看住它,而现在则是改成记下它。
陈:这样做是满踏实的,每天要结三次帐;平常一般人都比较轻忽,往往不能自我警惕。
师:这样做,事实上就是修我们内证里的假观——「妄念起时,知而勿随,亦不压制」,所以不必去谴责自己做不好,也不必去庆祝我做得有多好,只要我做了什么,我就记录,我就看住它,把「妄念起时,知而勿随,亦不压制」做得更落实一点。以前的功过簿也很好,我不觉得我这个方法比它更高明,因为我没有看过《了凡四训》,所以我不知道,如果我看过的话,我想我会觉得它很好。因为以前我自己修行时,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部分,我想原因是或许我的业障比较浅,所以不需要那么注意这些。但是现在回头来教大家,帮助大家修行时,就发觉这个地方的问题及障碍都很大,要把业障消除,要特别下工夫。
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一件事,譬如说人家骂你,你就生气,那会把你的业障加重;如果你没有生气,那个业障就不会加强,至少是不会加强;而如果你把它转成欢喜心,找到好的光明面,那就可以把它消除掉了。如果人家一骂你,你也不见得要生气,就像刚才讲的,菜切得大块一点,心里面就有点不悦,那个不悦是会长大的,愈长愈大,以后业障就会变重了。那样业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愈重,真是亏大了!
这本书里还特别提到:有个老板在骂部属,这个老板还搞不清楚真相就骂人,根本就骂错了!因此你心里就很不舒服,一气之后就糟糕了,以后老板不管讲什么话,你心里的反应就会觉得老板是在指桑骂槐,老板无论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总觉得老板又在骂人。——这样就是业障变大了!不但没有把业障消掉,反而助长了业障!
问:刚刚老师讲业障是会加大的,想请问老师,如果土地被占有,你想要把土地要回来;但是必须用法律来解决……那样会不会增加业障?
答:不会啊!你就照法律走就是了。让人家占有,业障也在增加,你要合理合法的把事情圆满的解决,那才没有业障。
问:老师我想请教一下,刚才讲的跟我们常说的「以理化情」——就是用理智去化解掉情绪上的东西,有何不同?我还记得陈家成师叔在「佛法与EQ」那篇文章里讲到,他说情绪的问题是不能压抑的,要把它发泄出来,他说这样才是比较健康的,而不是把它转化就可以。
答:我想他是说「知而勿随,亦不压制」,若压制下去,它还是会在底下作怪的。
问:所以基本上「以理化情」也是一样的效果。像有些时候被人家踩了一脚,当时知而勿随也不生气。
答:生气也没关系,就记下来。我们记那个东西,既不谴责自己,也不赞美它,就是冷静的看着。
问:这样记下来也就把它化掉了,是不是?因为把它看清楚了?
答:是的,就是看住它,有这么一回事。
问:那以后再被人家踩还会不会有那股怒气出来?
答:再记下来,就是这样!所以没有什么,只是知道它,不跟它走,也不去压制,就是把它记下来。这样做的话,心里会愈来愈清醒冷静,而这些业障就消失了,效果是很大的。
问:请问老师,忍辱是不是一种压抑
答:忍辱是一种压抑,但是要「忍辱到没有忍辱,是名忍辱」,到了「是名忍辱」就不是压抑了。
问:老师,可不可以再讲浅显一点?
答:就是压到没有压,压到后来就没有。现在这个方法不是要你忍辱,也不要你忏悔,就只是记下来。
问:刚刚说要写下来,那有没有说要去化解它?
答:没有。想化解的话,就要在知道有这个毛病后,下定决心采取行动。譬如我喜欢骂人,喜欢嫌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的,当我知道我有这个毛病后,我就规定自己要去赞美人、欣赏人——我会针对自己的毛病定立一个行动。那个行动可能很小,像我今天决定到厦门精舍来,看到谁就微笑一下,这个行动有没有做到?临睡前我就真诚地检讨一下,并且记录下来而已。
问:那是对自己负面的东西做一些调整?
答:对的,有针对自己的问题、毛病、缺陷采取一个行动。当然你要做的行动也写下来,表示我要做这个行动,而且那些行动都是很小的,可能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所以完全没有做得到或做不到的问题;即使做不到也没关系,记下来表示我没做到就可以了。
问:那还是有意的去做就是了?
答:对的。
问:就是在改进是吗?
※只要有改进就在消业障
答:是有在改进,但是那种改进没有什么,不很难,都已经把它化成可以执行的非常小的行动,虽然是非常非常小的行动,但就会把这部分的业障消掉。
问:请问老师,是正面的或负面的,完全都是自心的感觉吗?
答:对。你能够感觉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也不要求检讨得很深入。如果你可以到很深就很深;如果到不了很深,那就做你觉得很轻松能做的事。但是要把这些小小的事情归纳成很有系统的、长期有规律的不断去做,它自然就会有效。
问:这些都必须是真心实意的?这么做就是对自心的交代,所以写下来时心灵自然就跟着运作了?
答:是的。
问:请问老师,像股票族期望股票涨,希望赚大钱,这些是不是都在贪念中?
答:不见得是贪念。当然你从贪念的角度去思考去检讨也可以,不过我检讨的时候,不把这个地方当作是贪念。做股票希望不赚钱,那就不会去做了,是不是?做股票当然会想赚钱,所以我们不能说做股票想赚钱是贪念,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检讨。所以要自己去拿捏,你自己慢慢去想这个问题才会更清楚。
问:刚刚那位师兄讲的土地被占拿不回来的问题。如果告了几次还是要不回来,可不可以用这一套「吃亏就是占便宜」或「以理化情」把它给化掉,不必再去据理力争?
答:那你就是斗败的母鸡。
问:如果一直纠缠不清,那不是很累吗?
答:不是纠缠不清,这个地方不是你自己想想就会把它化掉了,我不认为这样。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是你要去做,做到把它解决了才能是化掉,而不是我不做了,不管它了,自己想想就化掉了,不是这样的。因为这已经是现实面了,不是你心里想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从现实面才能把它消掉。你以为以理化情就只是在心里运作就好了?以为这样就可以化掉?没错,你可以把你心里的问题化掉,但是现实面若没有化掉是不够的。所以得把心里和现实面的问题都化掉才算解决了。
《三省吾身的实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