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P5

  ..續本文上一頁宗的書裏面是有這樣說的。我們當年跟我師父學的時候也是這麼期待,一通就百通。到後來我知道不是這回事,每一通都是經過努力的。

  

  ※「被知的都不是」是進入本明的捷徑

  

  聽衆:教授,可否請您花幾分鍾時間,以您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由無明到本明的修行重點,每天能持續做。

  

  梁師:那我可以講一點。我說那十幾位當中,有一個方法他們大概都用過了,就是會糊裏糊塗掉進去,又糊裏糊塗掉出來。那個方法本身很猛,用得好是可以用,這個可以講給你們聽。

  

  這個很簡單,一句話而已:「被知的都不是」,東西被你知道了,他就不是能知;這個辦法可以避免魔來找你,當魔來找你的時候,你說:「哈哈,你被我知道了,你都不是。」,就是這麼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避免著魔是絕對有效的,但是要會用;不會用的話,那個魔說:「我就是你耶!」那就糊塗了。

  

  我們根本不管你是不是誰啊,只要被我知道了,就是被知。他又說:「我是佛耶!」佛怎麼可以把他當被知,真的佛沒有辦法被我知道的。他們非常努力去做,糊裏糊塗就掉進去了。爲什麼呢?這些被你知道的都被你劃掉,你要做得夠猛就會進去。

  

  聽衆:靜坐時候的觀想?

  梁師:只要被你觀到的,那都不是。

  

  聽衆:這樣是不是很深的禅定?

  梁師:對。是非常深的。

  

  聽衆:凡是被知道的都不是,那就是進入最深的禅定。

  

  梁師:對。只有一個壞處,就是佛菩薩也不來找你,什麼阿彌佛陀來接引你,這些機會都沒有了,他們不來找你了。像我的話,他們都不來找我了,被我知道就被我剔掉了。

  

  聽衆:真的有魔嗎?

  

  ※到了行蘊就沒有魔境,只有外道了

  

  梁師:有啊。也不是什麼魔,就是名色世界的生命,他沒有六入以下的部份,但他會來幹擾你,我們就叫他魔,如此而已。他來幹擾,我們就知道他了,被知的都剔掉,魔也找不到你。我以前不懂這些的時候,我看《楞嚴經》五蘊魔境,我一個一個看,我想完蛋了,每一個都會掉進去。我跟我的同修講,他說:「那上面已經告訴你那個是魔境,你怎麼會掉進去?」我說真實的狀況不會貼一個「我是魔」啊,看的時候我設身處地想,那個狀況我會掉進去。但是當我知道「被知的都不是」,我再來看五蘊魔境,一個都掉不進去。這可以做很好的保護。

  

  聽衆:鬼神都是在識心界?

  梁師:對,所以都會被你知道。

  

  聽衆:所謂被知,是說被覺知?

  梁師:對。只要被我覺知的,都不是本明,也不是我的覺知能力。

  

  聽衆:那魔還敢找你嗎?

  梁師:其實是這樣子,你去看《楞嚴經》的五蘊魔境你就知道,你的能知能覺的界線,只要「行」第七識,變成你的被知,你就不可能著魔。五蘊魔境裏面講,色、受、想這叁蘊會有魔境,到了行蘊這一境的時候,就沒有魔境,那個不叫魔境,那叫外道。所以要成爲外道要有功夫的,不然想做外道都做不到的。

  

  聽衆:所以真的有走火入魔這件事嗎?

  梁師:有。

  

  聽衆:在什麼情況下會走火入魔?因爲有很多人在練氣功時,容易走火入魔,那是在什麼樣的心態下?

  

  梁師:對。那個心態有很多,說不好聽,也叫欲望。

  

  聽衆:那如果無求?

  梁師:無求就沒有。

  

  聽衆:我不知道什麼叫魔,可不可以解釋一下?

  梁師:那就不需要知道了。沒有就沒問題了嘛。

  

  ※只有體驗到更真的,才知前面的是假

  

  聽衆:我的能知,能感受到我的身體,所以我知道我的身體不是真的。但是我又很難接受「我不是真的」這點。請問教授,是不是可以在時間上、空間上,再給我分析一下。

  

  梁師:可以,因爲我們要找到一個更真的,我們才能說這不是真的。當你體驗到能知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能知比你的身體還要更真實,這時候你就會自動接受,不需要勉強。當你沒有體驗到比身體更真實的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覺得身體才是真實的,那是體驗的問題。

  

  聽衆:有沒有辦法從時間上、空間上,來證明我們不存在?

  

  梁師:可以證明啊,我們從時間上來看,你的身體現在是這個樣子,但是當你在小Baby的時候是這樣嗎?

  

  聽衆:一直在變化?

  梁師:對,但是哪個是真的呢?

  

  聽衆:變化就不是真的?

  梁師:對。會變的都是不真啊。

  

  聽衆:空間上呢?

  梁師:空間上從Size大小也是。

  

  ※身口意叁業的清淨,是修行最重要的功課

  

  聽衆:教授您沒出家嘛,因爲出家衆他們守戒,消業很快。那我們在家修行時,應該怎麼做才能消除業障?

  

  梁師:修行一個重點的工作,就是身、口、意叁業清淨。身就是身體,口就是言語,意就是心裏想的,這叁業都要清淨。你要行十善、去十惡。這個最實在,不管你禅定功夫多好,如果身、口、意叁業不清淨,禅定擋不了業障的。神通、禅定都擋不了業報。所以身、口、意叁業是最重要的修行功課。

  

  ※真正的皈依是皈依自性

  

  聽衆:師父我想請教皈依,皈依是要皈依佛才能修行?

  梁師:我的皈依定義,又跟你們知道的不同。

  

  聽衆:我們是皈依佛、法、僧。

  梁師:嗯,但是都是被知的。我的皈依是,你要願意回到你自己那邊。所以佛也不是皈依被知的佛,就是皈依自己的覺知能力。我的定義就是,你願意去恢複你的覺知能力,不會被被知的東西所蒙蔽,那就是皈依。

  

  所以我們的皈依,就皈依自性,不是別人的自性,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願意回複真正的自己而已,這就是真正的皈依。如果是皈依佛,那佛還是被你知道的啊,你去皈依一個被知的對象,你的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全部都喪失掉了,因爲被知的沒有這些東西。所以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他們一般講的皈依,不是皈依佛、皈依菩薩、就是皈依師父,反正你都矮一截。

  

  聽衆:師父這個就是大圓滿?

  梁師:沒錯。皈依就是皈依自性啊,有讓你矮一截嗎?沒有嘛!修行者就是自己要先頂天立地。你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一開始就不是,你怎麼可能成佛成道?成不了的。至于你剛才提到,我沒有出家,我認爲我是出家的,因爲我的出家定義,是跟著我師父的出家定義。我師父的出家定義,也是佛經裏面講的出家定義。真正的出家定義是出叁界,不是剃頭、換衣服,進入本明才是出叁界啊。

  

  聽衆:那叁界是指天、地、人?

  

  梁師:不是,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個才是出家。不是剃頭、換衣服住到廟裏,那是俗世的定義,我沒有采用這個定義。你看我沒出家,我看我出家了。

  

  聽衆:現在知道了。

  

  聽衆:天主教、基督教也算是修行的一種嗎?

  梁師:也算。

  

  聽衆:無形中也是照這個方式?

  梁師:有一點。

  

  聽衆:那基督徒修得好,也可以達到本明的地步嗎?

  

  梁師:有人可以,像我認識一些回教徒,回教裏有一支最小的那一派,叫做蘇菲派(Sufism),這一派有人可以到。

  

  聽衆:他們也講打坐、禅修?

  

  梁師:對。我對猶太教的上帝頗有好感。他在告訴摩西他的名字是什麼時,他說:「I am who I am」,我看他是在教摩西禅耶,但是摩西沒有參透。

  

  我們禅宗就是說:「我是誰,念佛的是誰?」就是問這個。所以從這些事情,我覺得他跟佛法是有關系的,但我不知道什麼關系,就因爲這樣我覺得蠻有好感。回教的阿拉跟我們本來就有關系,跟我們的蓮師有關系。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跟猶太教的上帝其實是同一個。耶稣是上帝的使者,耶稣跟我也很要好(呵)。我以前教的弟子,他現在去做牧師,他那個時候來學,他太太是長老會的信徒,在夢裏耶稣經常來教她。她就問:「我先生跟梁先生學,我可不可以學?」耶稣告訴他:「你先生可以,你不行;梁先生教的東西很深,你學不來。」確實我教的東西是太深入。

  

  聽衆:教授,您在美國開的課,只在北卡有嗎?

  梁師:這回在北卡。

  

  聽衆:別的州你有教過嗎?

  梁師:有啊。我以前全美國到處跑,在教。

  

  聽衆:那灣區您有教過嗎?

  梁師:有,灣區教過,還有洛杉矶。

  

  ※從「名色」到「無明」的內容解釋

  

  聽衆:師父再請教一下「無明」跟「行」,七識、八識,我不了解這兩個真正的意義。

  

  梁師:這東西講起來要費很多時間,我的時間已經過了(呵),這是心靈的部份。「名色」是什麼呢?「名色」是你心中的六塵,內六塵。那不是透過六根看到的,透過六根看到的六塵就是在「有」,也就是外六塵。內六塵的內容就很多,很多人會畫符啦,像我們是稱名念佛,念佛號,這都在「名色」。

  

  這不是簡單兩個字,他就是在內六塵,內六塵也不是簡單的,他就是一個世界。很複雜、內容很多的,你們每一個人都有。如果有人有天眼,他看到的就是這個,你們用肉眼看不到,他是用「識」這邊的天眼看到。不是你們沒有,你們只是範圍很小,一點點,他可以看好多、一個世界。然後講給你聽時,你就一楞一楞,以爲他有、你沒有;其實你也有,只是很少、一點點,這就是名色。

  

  所以夢境啊、天眼所看奇奇怪怪的事情都在這裏。那麼「名色」是誰來看呢?就是「識」來看,「識」有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聲、意,就是他來看名色。那「識」是什麼東西?「識」就是一種認識,比如我畫很多點,如果你沒有「識」你只看到點,但是你有「識」你就知道這是笑臉,這是哭臉;這就是識的作用,識把它變出來的。因爲你有識,你就會生出這樣的認知,所以識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思議、你的思維。

  

  「識」都跟內六塵關連,眼識就跟色塵關連,耳識就跟聲塵關連,以此類推。在他之上就是「行」,「行」就是邏輯思維,形而上的思維。哲學不是有一種形而上之學嗎,所謂形而上,就是沒有內六塵,他跟內六塵無關,是單獨存在。所以很多邏輯思考都是形而上的,都在「行」這裏。

  

  我們有意志力,意志力也在「行」這裏。邏輯推論有一個推動的力,根據這個、根據那個,證明你是凶手,然後處死,是不是有力量?那就是「行」。所以爲什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個力量就會推著你走。末那識裏,最高深的是「時間」,所以你把時間一破掉後,就是進入無明了。你看你們都知道有時間,日月如梭,歲月如流,時間在不斷地進行,就是「行」啊!他有一個力量不斷在走,停不下來。

  

  這也就是《金剛經》裏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不可得是什麼?他一直在走,停不住啊!這名字取得好,比末那識巧妙得多了,一個字把他的性質都展現出來了。

  

  聽衆:怎麼停住時間?

  

  梁師:那要破「行」,「行」要清淨。什麼是「無明」,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叫種子識。一個是記憶、一個是種子,他會生長,有了他,就會生出以下的東西,只要一粒種子,整棵大樹都生出來了。

  

  聽衆:念頭?

  

  梁師:沒有,就是種子識。種子識是什麼東西,現在可以具體一點讓你們了解,我上午講的「假設」,爲什麼叫「無明」?因爲你有這些假設,你有這些識,你有,但是你不知道,西方就叫潛意識。要把你催眠,才能挖出來。這其實是你有的,但是你不知道,所以叫「無明」。「無明」就是第八識,是非常深的。《解深密經》裏釋迦牟尼佛講:「我于凡愚不開演」那個太深了。「無明」就是理論裏面的假設,或者是公設。根據一個假設,就可以生出一套理論出來,他具有種子的性質。

  

  聽衆:人的偏見也算無明嗎?

  

  梁師:偏見要看程度。所以你要記得,你一定有很多設定,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東西就是無明;不要以爲他只有一點點,那是無量無邊多得不得了。舉個例子,你們一定有一個設定是什麼呢?就是你是人,一定有,你有很多認定,都是不自覺,這些都是無明。

  

  聽衆:這些有沒有所謂正確不正確?還是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梁師:你只要進到這世間,第一關你就要有這個。他是從哪裏生出來的,就是從本明生出來的。

  

  聽衆:所以追求真理的信念,就是無明的種子,很早期就發生了?那後知後覺好呢?還是先知先覺好?

  

  梁師:對,這沒有關系。所以無明就是從本明生出來的,如果全部沒有,你在本明裏面出不來了。

  聽衆:玩創造遊戲,一定要有這些?

  

  梁師:沒錯。沒有無明,根本入不了世間,進不來的。你自己在修的時候,從本明進入到無明的時候,感覺是什麼,這個味道很少人知道。

  

  聽衆:無明這個東西,有沒有對錯?

  

  梁師:沒有對錯,相對于本明而言,他是無明;相對于其他識,你無法知道他,自己不自覺,所以稱他爲無明。

  

  聽衆:我覺得大部份的人,包括我在內,在一知道的時候,已經往「行」那邊去了。

  

  梁師:對,這是不被知的。大部份人能知和被知的界線是在這裏。名色他還可以知道,識就不被知了。能夠到無明和行中間,已經是大師,所以這個不容易。

  

  

  主持:梁教授以深厚的科學素養,浸潤于佛學數十年。今天循序漸進的把生命的價值、意義,從能知、被知導引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平等、自由、博愛、同體、不朽、主動的真性。今天點出這些,讓我們覺得人生難得可貴,同時也從生死觀,點出我們如何去修行,怎麼樣把能知、被知的界線,往本明這邊Shift,點出了修行途徑,從十二因緣來探討。

  

  我看過、也買過梁教授的一本書叫《探究真心》,真心就是本明、自性,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應該再進一步看那本《探究真心》。在十二因緣也提到,在《心經》裏頭也講得蠻清楚,雖然他只有兩百六十個字,可以從《心經》裏面,體會梁教授今天所講的,可以互相complement。今天非常高興也很榮幸梁教授到灣區來,我們希望梁教授以後也都來灣區,這裏也很多高科技的,聽佛法與科技連貫在一起,真的是很難得,我們再次感謝梁教授。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