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P5

  ..续本文上一页宗的书里面是有这样说的。我们当年跟我师父学的时候也是这么期待,一通就百通。到后来我知道不是这回事,每一通都是经过努力的。

  

  ※「被知的都不是」是进入本明的捷径

  

  听众:教授,可否请您花几分钟时间,以您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由无明到本明的修行重点,每天能持续做。

  

  梁师:那我可以讲一点。我说那十几位当中,有一个方法他们大概都用过了,就是会糊里糊涂掉进去,又糊里糊涂掉出来。那个方法本身很猛,用得好是可以用,这个可以讲给你们听。

  

  这个很简单,一句话而已:「被知的都不是」,东西被你知道了,他就不是能知;这个办法可以避免魔来找你,当魔来找你的时候,你说:「哈哈,你被我知道了,你都不是。」,就是这么一个方法。这个方法避免着魔是绝对有效的,但是要会用;不会用的话,那个魔说:「我就是你耶!」那就糊涂了。

  

  我们根本不管你是不是谁啊,只要被我知道了,就是被知。他又说:「我是佛耶!」佛怎么可以把他当被知,真的佛没有办法被我知道的。他们非常努力去做,糊里糊涂就掉进去了。为什么呢?这些被你知道的都被你划掉,你要做得够猛就会进去。

  

  听众:静坐时候的观想?

  梁师:只要被你观到的,那都不是。

  

  听众:这样是不是很深的禅定?

  梁师:对。是非常深的。

  

  听众:凡是被知道的都不是,那就是进入最深的禅定。

  

  梁师:对。只有一个坏处,就是佛菩萨也不来找你,什么阿弥佛陀来接引你,这些机会都没有了,他们不来找你了。像我的话,他们都不来找我了,被我知道就被我剔掉了。

  

  听众:真的有魔吗?

  

  ※到了行蕴就没有魔境,只有外道了

  

  梁师:有啊。也不是什么魔,就是名色世界的生命,他没有六入以下的部份,但他会来干扰你,我们就叫他魔,如此而已。他来干扰,我们就知道他了,被知的都剔掉,魔也找不到你。我以前不懂这些的时候,我看《楞严经》五蕴魔境,我一个一个看,我想完蛋了,每一个都会掉进去。我跟我的同修讲,他说:「那上面已经告诉你那个是魔境,你怎么会掉进去?」我说真实的状况不会贴一个「我是魔」啊,看的时候我设身处地想,那个状况我会掉进去。但是当我知道「被知的都不是」,我再来看五蕴魔境,一个都掉不进去。这可以做很好的保护。

  

  听众:鬼神都是在识心界?

  梁师:对,所以都会被你知道。

  

  听众:所谓被知,是说被觉知?

  梁师:对。只要被我觉知的,都不是本明,也不是我的觉知能力。

  

  听众:那魔还敢找你吗?

  梁师:其实是这样子,你去看《楞严经》的五蕴魔境你就知道,你的能知能觉的界线,只要「行」第七识,变成你的被知,你就不可能着魔。五蕴魔境里面讲,色、受、想这三蕴会有魔境,到了行蕴这一境的时候,就没有魔境,那个不叫魔境,那叫外道。所以要成为外道要有功夫的,不然想做外道都做不到的。

  

  听众:所以真的有走火入魔这件事吗?

  梁师:有。

  

  听众:在什么情况下会走火入魔?因为有很多人在练气功时,容易走火入魔,那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

  

  梁师:对。那个心态有很多,说不好听,也叫欲望。

  

  听众:那如果无求?

  梁师:无求就没有。

  

  听众:我不知道什么叫魔,可不可以解释一下?

  梁师:那就不需要知道了。没有就没问题了嘛。

  

  ※只有体验到更真的,才知前面的是假

  

  听众:我的能知,能感受到我的身体,所以我知道我的身体不是真的。但是我又很难接受「我不是真的」这点。请问教授,是不是可以在时间上、空间上,再给我分析一下。

  

  梁师:可以,因为我们要找到一个更真的,我们才能说这不是真的。当你体验到能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能知比你的身体还要更真实,这时候你就会自动接受,不需要勉强。当你没有体验到比身体更真实的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身体才是真实的,那是体验的问题。

  

  听众:有没有办法从时间上、空间上,来证明我们不存在?

  

  梁师:可以证明啊,我们从时间上来看,你的身体现在是这个样子,但是当你在小Baby的时候是这样吗?

  

  听众:一直在变化?

  梁师:对,但是哪个是真的呢?

  

  听众:变化就不是真的?

  梁师:对。会变的都是不真啊。

  

  听众:空间上呢?

  梁师:空间上从Size大小也是。

  

  ※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是修行最重要的功课

  

  听众:教授您没出家嘛,因为出家众他们守戒,消业很快。那我们在家修行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业障?

  

  梁师:修行一个重点的工作,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身就是身体,口就是言语,意就是心里想的,这三业都要清净。你要行十善、去十恶。这个最实在,不管你禅定功夫多好,如果身、口、意三业不清净,禅定挡不了业障的。神通、禅定都挡不了业报。所以身、口、意三业是最重要的修行功课。

  

  ※真正的皈依是皈依自性

  

  听众:师父我想请教皈依,皈依是要皈依佛才能修行?

  梁师:我的皈依定义,又跟你们知道的不同。

  

  听众:我们是皈依佛、法、僧。

  梁师:嗯,但是都是被知的。我的皈依是,你要愿意回到你自己那边。所以佛也不是皈依被知的佛,就是皈依自己的觉知能力。我的定义就是,你愿意去恢复你的觉知能力,不会被被知的东西所蒙蔽,那就是皈依。

  

  所以我们的皈依,就皈依自性,不是别人的自性,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愿意回复真正的自己而已,这就是真正的皈依。如果是皈依佛,那佛还是被你知道的啊,你去皈依一个被知的对象,你的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全部都丧失掉了,因为被知的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他们一般讲的皈依,不是皈依佛、皈依菩萨、就是皈依师父,反正你都矮一截。

  

  听众:师父这个就是大圆满?

  梁师:没错。皈依就是皈依自性啊,有让你矮一截吗?没有嘛!修行者就是自己要先顶天立地。你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开始就不是,你怎么可能成佛成道?成不了的。至于你刚才提到,我没有出家,我认为我是出家的,因为我的出家定义,是跟着我师父的出家定义。我师父的出家定义,也是佛经里面讲的出家定义。真正的出家定义是出三界,不是剃头、换衣服,进入本明才是出三界啊。

  

  听众:那三界是指天、地、人?

  

  梁师:不是,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个才是出家。不是剃头、换衣服住到庙里,那是俗世的定义,我没有采用这个定义。你看我没出家,我看我出家了。

  

  听众:现在知道了。

  

  听众:天主教、基督教也算是修行的一种吗?

  梁师:也算。

  

  听众:无形中也是照这个方式?

  梁师:有一点。

  

  听众:那基督徒修得好,也可以达到本明的地步吗?

  

  梁师:有人可以,像我认识一些回教徒,回教里有一支最小的那一派,叫做苏菲派(Sufism),这一派有人可以到。

  

  听众:他们也讲打坐、禅修?

  

  梁师:对。我对犹太教的上帝颇有好感。他在告诉摩西他的名字是什么时,他说:「I am who I am」,我看他是在教摩西禅耶,但是摩西没有参透。

  

  我们禅宗就是说:「我是谁,念佛的是谁?」就是问这个。所以从这些事情,我觉得他跟佛法是有关系的,但我不知道什么关系,就因为这样我觉得蛮有好感。回教的阿拉跟我们本来就有关系,跟我们的莲师有关系。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跟犹太教的上帝其实是同一个。耶稣是上帝的使者,耶稣跟我也很要好(呵)。我以前教的弟子,他现在去做牧师,他那个时候来学,他太太是长老会的信徒,在梦里耶稣经常来教她。她就问:「我先生跟梁先生学,我可不可以学?」耶稣告诉他:「你先生可以,你不行;梁先生教的东西很深,你学不来。」确实我教的东西是太深入。

  

  听众:教授,您在美国开的课,只在北卡有吗?

  梁师:这回在北卡。

  

  听众:别的州你有教过吗?

  梁师:有啊。我以前全美国到处跑,在教。

  

  听众:那湾区您有教过吗?

  梁师:有,湾区教过,还有洛杉矶。

  

  ※从「名色」到「无明」的内容解释

  

  听众:师父再请教一下「无明」跟「行」,七识、八识,我不了解这两个真正的意义。

  

  梁师:这东西讲起来要费很多时间,我的时间已经过了(呵),这是心灵的部份。「名色」是什么呢?「名色」是你心中的六尘,内六尘。那不是透过六根看到的,透过六根看到的六尘就是在「有」,也就是外六尘。内六尘的内容就很多,很多人会画符啦,像我们是称名念佛,念佛号,这都在「名色」。

  

  这不是简单两个字,他就是在内六尘,内六尘也不是简单的,他就是一个世界。很复杂、内容很多的,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如果有人有天眼,他看到的就是这个,你们用肉眼看不到,他是用「识」这边的天眼看到。不是你们没有,你们只是范围很小,一点点,他可以看好多、一个世界。然后讲给你听时,你就一楞一楞,以为他有、你没有;其实你也有,只是很少、一点点,这就是名色。

  

  所以梦境啊、天眼所看奇奇怪怪的事情都在这里。那么「名色」是谁来看呢?就是「识」来看,「识」有六识,就是眼、耳、鼻、舌、声、意,就是他来看名色。那「识」是什么东西?「识」就是一种认识,比如我画很多点,如果你没有「识」你只看到点,但是你有「识」你就知道这是笑脸,这是哭脸;这就是识的作用,识把它变出来的。因为你有识,你就会生出这样的认知,所以识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思议、你的思维。

  

  「识」都跟内六尘关连,眼识就跟色尘关连,耳识就跟声尘关连,以此类推。在他之上就是「行」,「行」就是逻辑思维,形而上的思维。哲学不是有一种形而上之学吗,所谓形而上,就是没有内六尘,他跟内六尘无关,是单独存在。所以很多逻辑思考都是形而上的,都在「行」这里。

  

  我们有意志力,意志力也在「行」这里。逻辑推论有一个推动的力,根据这个、根据那个,证明你是凶手,然后处死,是不是有力量?那就是「行」。所以为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力量就会推着你走。末那识里,最高深的是「时间」,所以你把时间一破掉后,就是进入无明了。你看你们都知道有时间,日月如梭,岁月如流,时间在不断地进行,就是「行」啊!他有一个力量不断在走,停不下来。

  

  这也就是《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不可得是什么?他一直在走,停不住啊!这名字取得好,比末那识巧妙得多了,一个字把他的性质都展现出来了。

  

  听众:怎么停住时间?

  

  梁师:那要破「行」,「行」要清净。什么是「无明」,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一个是记忆、一个是种子,他会生长,有了他,就会生出以下的东西,只要一粒种子,整棵大树都生出来了。

  

  听众:念头?

  

  梁师:没有,就是种子识。种子识是什么东西,现在可以具体一点让你们了解,我上午讲的「假设」,为什么叫「无明」?因为你有这些假设,你有这些识,你有,但是你不知道,西方就叫潜意识。要把你催眠,才能挖出来。这其实是你有的,但是你不知道,所以叫「无明」。「无明」就是第八识,是非常深的。《解深密经》里释迦牟尼佛讲:「我于凡愚不开演」那个太深了。「无明」就是理论里面的假设,或者是公设。根据一个假设,就可以生出一套理论出来,他具有种子的性质。

  

  听众:人的偏见也算无明吗?

  

  梁师:偏见要看程度。所以你要记得,你一定有很多设定,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些东西就是无明;不要以为他只有一点点,那是无量无边多得不得了。举个例子,你们一定有一个设定是什么呢?就是你是人,一定有,你有很多认定,都是不自觉,这些都是无明。

  

  听众:这些有没有所谓正确不正确?还是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梁师:你只要进到这世间,第一关你就要有这个。他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就是从本明生出来的。

  

  听众:所以追求真理的信念,就是无明的种子,很早期就发生了?那后知后觉好呢?还是先知先觉好?

  

  梁师:对,这没有关系。所以无明就是从本明生出来的,如果全部没有,你在本明里面出不来了。

  听众:玩创造游戏,一定要有这些?

  

  梁师:没错。没有无明,根本入不了世间,进不来的。你自己在修的时候,从本明进入到无明的时候,感觉是什么,这个味道很少人知道。

  

  听众:无明这个东西,有没有对错?

  

  梁师:没有对错,相对于本明而言,他是无明;相对于其他识,你无法知道他,自己不自觉,所以称他为无明。

  

  听众:我觉得大部份的人,包括我在内,在一知道的时候,已经往「行」那边去了。

  

  梁师:对,这是不被知的。大部份人能知和被知的界线是在这里。名色他还可以知道,识就不被知了。能够到无明和行中间,已经是大师,所以这个不容易。

  

  

  主持:梁教授以深厚的科学素养,浸润于佛学数十年。今天循序渐进的把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能知、被知导引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平等、自由、博爱、同体、不朽、主动的真性。今天点出这些,让我们觉得人生难得可贵,同时也从生死观,点出我们如何去修行,怎么样把能知、被知的界线,往本明这边Shift,点出了修行途径,从十二因缘来探讨。

  

  我看过、也买过梁教授的一本书叫《探究真心》,真心就是本明、自性,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应该再进一步看那本《探究真心》。在十二因缘也提到,在《心经》里头也讲得蛮清楚,虽然他只有两百六十个字,可以从《心经》里面,体会梁教授今天所讲的,可以互相complement。今天非常高兴也很荣幸梁教授到湾区来,我们希望梁教授以后也都来湾区,这里也很多高科技的,听佛法与科技连贯在一起,真的是很难得,我们再次感谢梁教授。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