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密乘戒的本體,那麼殺生到底是怎樣的呢?
由于我們承認它是密乘戒,因而密宗自己可以作爲理由,你們不可以,因爲你們承認叁戒就像叁個人一樣是分開的,我們根據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分別斷除、轉移、道用的角度不同,並且主要依靠內證的差別,而承認爲是阿羅漢、菩薩與佛的隨學者,僅僅是戒的數量並不立爲它的究竟事相,請你們安立一下別解脫、菩薩與密乘叁戒的事相。如果安立二百五十條等,那麼密乘中就沒有了,因爲是別解脫戒之故。如果這樣承認,難道五部誓言中不存在別解脫戒嗎?如果事相除了發心的差別以外再無有其他,那正如我們所說的,戒的本體自相不成立,猶如鐵變成金子一樣而改變,這是我們承認的。否則,一個補特伽羅相續中需要具有大小乘叁種見解了。
若說:這樣看來,你們也認爲殺生無有罪過。
我們只是說主要根據內證,而戒自己的本體自相不成立,依靠基如精華般的能依道與所依誓言相結合而在自相續中存在,除了內證以外在外面是根本沒有戒的。如此一來,見解結合行爲,行爲結合時間,一旦無有取舍現前自果乃至成佛之前就是依靠這個。因此,在不具有明觀本尊以及必要的情況下,行雙運、降伏,按照別解脫戒是有罪過的。如果具足明觀本尊與必要,則無有罪過。以密宗的甚深方便印持而在應時不成罪過。也就是說,需要根據時間與證悟的境界來守護一切學處。五部共同與不共誓言表面看起來是自相予盾的,但以證悟境界的差別而言,它們勝伏下戒,因而不相違。如果下戒未經轉依,那麼絕不能以密宗作爲掩飾,因爲在別解脫中無有密宗的說法之故。如果轉依則可以,如說不能因小失大,根據各戒的不同,需要衡量必要大小,別解脫中除了四根本戒外再沒有更重要的,因而絕不允許行持。
如果說:從實際意義上而言是可以的。
那麼對于具有別解脫戒者不需要守護,不會犯根本戒,顯然已與論典所說相違,原因是按照你們所說,犯根本戒的比丘後來積資淨障或者積累比此更大的罪業也不會犯根本戒。例如,若本體與以前相比沒有任何改變,那它的作用等怎麼會改變呢,一個人的身體上別解脫與密乘裝束也是相違,那時對他來說該怎麼做呢?如果依照上戒而行,則已改變,因爲已隨從了上戒之故。如果無有改變,那上戒對此做什麼呢,是一個本體而有兩者,那是什麼樣的呢?請你們考慮考慮。譬如,承諾言說有生之年守戒的人,由于白色裙子是密宗裝束而在今生絕不能穿著。
按照我們宗派的觀點,對于本體轉依也必須要與內證和行爲相結合,雖說是具叁戒,但在初學階段不能將殺生轉移,因而必須斷除,這是別解脫戒。它的果爲他衆而想成佛是菩薩戒,此菩薩戒以大淨等攝持而成爲密乘戒,如此一來,次第修持,別解脫戒不會變成獨立的,因而是捷徑,無有墮罪並能令所化衆生隨行。如果能依次行道,通過密宗而行雙運、降伏等趨入無有勤作、取舍及守護界限之地,因此才稱得上是具叁戒金剛持。正如阿 阇 黎蓮花生大師所說:“外表身披袈裟,持比丘相,內持密宗無上瑜伽。”因此,此道是叁世諸佛之遺迹。印藏諸成就者也是如此,以大成就者那波瓦爲例便可知曉。這也是就叁戒本體轉依而言的,如果叁戒本體不轉依,那相續中不能獲得灌頂,由于仍然只是停留在前戒的斷除上,而無有轉依與道用的能力,取舍二者直接相違,本體怎麼能是一個呢?結果已經落到別解脫的空隙中了,又怎麼可以行持密宗呢?如果別解 脫戒的事相不存在,那如何具有叁戒呢?因此如日月般衆所周知的那諾巴與那波巴等大師絕對不會犯別解脫的他勝罪。如今有些結合壇城儀軌時唱金剛歌、跳金剛舞這些雖與別解脫威儀相違,但無有過患,這是要訣。如果叁戒是異體,那麼就像叁個人聚合,其中一人死亡以另一人無法壓服一樣,這顯然已違越了各自論典的說法,你們對此也無話可說,這樣一來,事相的見解如何能成立呢?
甲叁、安立究竟意趣一致:
各大教派的大德們究竟意趣互不相違,如果相違,那麼就不得不承認一者有過失了,實際上能開顯叁戒密意的那些大德全是住地大菩薩。既然說不相違,那爲什麼不相違呢?如是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叁戒各自的本體爲異體,時間、對境、所依均是分開的,因而它們有差別。如是別解脫戒若以菩提心攝持,則變成菩薩戒,在它的基礎上宣說菩薩戒,而根本不會失去下面的別解脫戒,只是比以前更爲殊勝而己,絕不會變得下劣,由此承認它們的本體分開也是不矛盾的。如果不是異體,那麼無論安立任何名稱都毫無差別,因爲是一體而不成立叁體之故。如果被密宗攝持,則在別解脫與菩薩戒上再加所有密乘戒,而不失下兩戒。實際上,所謂的轉依就是指所護戒的本體轉依,比如說,爲自利而不殺生,爲他利而不殺生分別安立爲小乘、大乘戒,除此之外只是從相似戒自之本體來說,這兩者是無有差別的。並不是斷除別解脫戒的二百五十條後而在密宗另有二百五十條,其實也就是以前的那二百五十條以方便攝持後變成了密乘戒。即便守戒方式一致,但根據能攝持方便的差別,而轉依爲各自戒,例如同是一朵花,平凡人與聖者兩次供養,它的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對此可不可以命名爲菩薩的供養與平凡人的供善呢?所供是同一朵花而成爲如此不同。因此,所謂的異體實際上是指具有別解脫戒的本體彼等之戒,在上戒時不需要舍棄下戒而是平等存在。本體轉依則是指在未舍下戒的基礎上在上戒的本體時而變成它的戒。如果真正認識到這二者互不相違並理解了其密意,那就如同火薪一般相輔相成,再別無其他。沒有正確理解大德們的密意,而以偏袒之心立自破他,就像一個父親的兩個兒子以分開執著父親的妄念而沖突一樣。如阿裏班智達親言:“叁戒一人相續中,自體不混遮需圓,本體轉依德上具,應時主行要不違。”如果已得到了這樣的密要,那就會明白叁戒互不相違,同時又能獲得一切乘殊途同歸、一切佛語均現爲教言的大智慧。
如是分析慧海中,善說詞花笑盈盈,
願令心中淨覺性,文殊金剛生歡喜。
此論乃法王麥彭仁波切在幼年時親手書寫,後人抄錄也。芒嘎朗!謝!
《建立叁戒一體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