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比丘戒,則再繼續前面的遷悅;不記:不記得覆藏的時間以及墮罪的量;五事:遷移、再遷移、愉悅、再愉悅以及解除遷悅;多數:不記得覆藏犯罪時間與墮罪的量,如果大致記得,忏悔要超過它的量,時間也要較其記得的時間長,比如(記得覆藏叁個月,)要以四個月等爲准而忏悔。
十叁(犯罪還淨之四)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事:依靠許多罪過而必須作中止教誡、長淨、解製,故而稱爲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事。此事是針對有因如法與無因非法而發生事件的僧人。
诤論還淨事有淨論本事、僑賞彌本事與止息僧團诤論叁種。
十四、诤論本事:對于僧衆出現的大多數诤論以如法的形式予以平息,因而共稱爲诤論本事。诤論本事的所息诤事有四種,關于有爲法常、無常等爲言诤;在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中,中止者與被中止者的诤論爲罪诤;如果評論墮罪,對方不承認,所說與能說之間發生的诤論爲犯诤;因爲前叁種诤論而不能如法作長淨等羯磨,爲事诤。此四種爲所息。能息者如果死去或者還俗或者相續中生起了殊勝智慧與悲心等,則自然息滅诤論。除此之外的能息有滅诤七法,即八現滅诤、回憶施教、清醒施教、多數滅诤、探索罪體、布草滅诤與承諾滅诤。其中的現量滅诤也有八種,即立敵現前滅诤、直道現前滅诤、僧伽現前滅诤、明白現前滅诤、明明現前滅诤、有上座僧伽現前滅诤、叁藏法師現前滅诤、威力上座現前滅诤。如果依靠前面的滅法未能止息诤論,則使用後面的滅法加以平息。對于言诤,運用八現滅诤法與爲僧衆發籌碼方式的多數滅诤法予以平息。對于罪诤,如果有犯罪的經過,則以八現滅诤法止息;若沒有犯罪經過無有根據、有其他根據以及已經還淨叁者則用八現滅诤法與回憶施教法平息;精神病患者出現的诤論,通過清醒施教法止息,用此叁種滅诤法。對于犯诤,如果犯罪者不認識自己所犯罪的本體,則讓其探尋罪業的本體,通過探尋罪體而息滅;對于明白罪體者,在除了犯罪者與製裁者以外未有擴大的情況下,以承諾滅诤平息;如果犯罪牽涉的是少數人,則以八現滅诤;如果牽涉到所有僧衆,則以布草滅诤,僧衆同心加以止息,有此四法。對于事诤,通過僧衆共同開許直接息滅以及間接采用滅诤七法。
十五、僑賞彌本事:僑賞彌地方與廣嚴城的僧衆發生不和,在一個界限內各作羯磨,因而共稱僑賞彌本事。僧衆關系破裂,通過相互斷除言過失、作治罰、違谏、入列(使僧人入于劣者行列)等令僧衆分裂的因,不離沙門四法,向僧衆忏悔,予以寬恕與順法長淨此二對治加以和解。
十六、止息僧衆诤論事:法相:按照《俱舍論》中所說,不是在本師佛陀前而是在凡夫僧團中,接受佛和正法以外的其他本師與教法,並取籌碼,以此破壞僧團,時間不長,除南贍部洲外無有。所分裂的雙方都是四個人以上,分裂者只有一人。《俱舍論》中雲:“初末二大尊者前,佛已涅槃未結界,于上此等六時中,破*輪僧不出現。”除了本師在世、佛法未出現過患、佛差遣二大尊者、劃界限時以外其他時間不會出現破*輪僧。還淨方式:《毗奈耶經》中說要由二大尊者作調解。分裂之過患,在未和解之前那一尊佛陀刹土中所有衆生相續中不會生起任何五道功德。
十七、羯磨事:能得之僧人守戒的方法、還淨周遍一切,爲羯磨事。作羯磨的僧衆數量四至四十之間,有十一類,參加羯磨的人數具足,並且具有增添法(十叁)、遠離兩種違品,羯磨師總的來說要具足增添法、了知儀軌,特殊情況僅僅了知儀軌也可。對境:大小界限等有的對境不屬于有情,屬于有情的覆缽口等是對在家人作的羯磨、安居期間外出予以開許等對沙彌所作的羯磨,施予羯磨、差遣羯磨、治罰羯磨、違谏羯磨、入列羯磨是對比丘所作的羯磨。這一切都是法、非法、和合、不和的羯磨,法與和合是所修,非法與不和爲所斷。這所有的羯磨若分類,則有一百零一種。(此等名稱于此未譯,請參閱羯磨律典)
庚叁、推斷同類:
佛說本未開與遮,若近開許離遮止,
當行此等近遮止,遠離開許均斷除。
如是對前述的所有取舍道理明確之後,略說如何修學佛未直接開遮的學處,對于佛陀最初未明顯開許遮止的學處:如果與佛開許接近、遠離遮止,便可奉行。例如,佛說沙彌要作解製,由此可知沙彌也需要作長淨。毫無疑問,這樣作非但不會成爲罪業反而會獲得功德。如果接近佛遮止而遠離開許,必須要徹底斷除。譬如,佛遮止用棉花作墊子,既然如此,那麼更多的座墊顯現也不允許。這是《毗奈耶雜事經》中所說的。此經中雲:“世尊近涅槃時,告諸比丘:諸比丘,我已爲汝等宣說廣戒,而未歸納。然略說亦當谛聽。諸比丘,我從始至終既未開許亦未遮止之學處,設若近于開許、遠離遮止,則爲開許,當持受;設若近于遮止遠離開許,則爲遮止,故皆莫行。”
丁二、生起戒體之所依:
生戒所依除外道,造無間罪北俱洲,
黃門兩性五黃門,叁變性者幻化外,
生于叁洲之男女,承許爲戒之所依。
生起如是別解脫戒的所依身體:業障深重、外道或入于外道造五無間罪等以及異熟障嚴重的北俱盧洲地方的衆生是失毀種姓者,如雲:“無有性別者,稱彼爲黃門。”二性同時生與兩性者、半月變性者、擁抱堪能者、嫉妒者、失毀性別者爲五類黃門、叁次變性等失根者、非人幻化人相以及非人衆生等是失衆生者。如《俱舍論》中雲:“北俱盧洲二黃門,兩性除外一切人,可具惡戒惡亦爾。”這些是生起戒體的違緣。除此之外,生于東南西叁洲的所有男女均承許爲生起、存在別解脫戒的所依。《分析叁戒論》中雲:“叁洲男女外,他衆不得戒。”
丙四(失而恢複之方法)分四:一、宣說舍戒之界限;二、宣說有無墮罪之理;叁、還淨方法;四、守戒之功德。
丁一、宣說舍戒之界限:
末說失戒恢複理,舍戒之因還戒死,
兩性同生叁次變,無因果見斷根重。
如是堪爲得戒身份者在如理守護所得戒律的過程中,如果因煩惱深重等而失毀,最終若忏悔,大多數也有恢複的方便法。如《毗奈耶經》中雲:“二者將得以清淨,不成煩惱,此二者無有漏增長。雲何二者?不犯墮罪與犯墮罪後如理還淨者。”這裏已宣說了失戒恢複的道理。
從根本上舍戒之四因:如果在知言解義者面前心裏一邊想口中一邊說將戒還給叁寶、因叁藏、授戒堪布阿阇黎、依止師、同修道友而還戒,則舍戒。因爲相續中已生起了相違真實受戒的想法。此外,口中言說持梵淨行很困難等,雖然不是真正的還戒,但已顯示出還戒的因,故而與舍戒無有差別。《毗奈耶經》中說:“未還戒未失戒。”同樣,如果死亡,則由于舍離了身體,故已舍戒。若是兩性同時産生以及叁次變性者,則已失去了生戒所依,因而舍戒。如果生起無有因果的邪見,則已斷絕了善根,也就無有戒體所依的根本,因此舍戒。其實,這些均是舍戒之因,但由于生起邪見說爲舍大小乘一切戒律的因,故罪過尤爲嚴重。這些是總的舍戒因。
未滿二十受後知,則舍比丘之戒律,
若應許作非梵行,則舍正學女戒律,
過夜則已舍齋戒,此等各自不共同。
再者,自以爲已經到了二十歲而受近圓戒,後來方知未滿二十,如果加上住胎與閏月仍不足二十歲,則舍比丘戒。答應作非梵行,由于違越學處,故舍正學女戒。如果過了夜晚最後一刹那,則已過了受戒的時間,因而舍齋戒。這叁種不僅僅以總的舍戒因舍戒,而且以各自分別不共的舍戒因也舍戒。
如若違犯根本戒,及正法滅亦舍戒。
克什米爾有部師,許若具戒犯他勝,
則如具財亦欠債,有謂破一均失毀。
接下來宣說是否爲舍根本戒之因等道理:經部宗認爲,如果覆藏根本罪,那麼相續中已經無慚無愧,這是大的失毀,因而會舍戒。紅衣部論師則認爲,如果教法隱沒,也就無有學處的界限,所以也會舍戒。無著兄弟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說:(僅僅教法隱沒,並不會舍戒,)由于證法未隱滅,以前有的戒體不會舍,只是因爲無有能授的儀軌而不會有新生的戒體而已。克什米爾的有部宗諸位論師承許說:雖然犯了覆藏根本罪,但不會舍戒,因爲失一方面就舍了一切是不應理的。如是具戒與犯根本戒二者都具足,就像有些人既有財産又欠債一樣。還有一些律師認爲,他勝不是舍戒之因,因爲僅僅犯了四根本罪中的一條,還是具足戒體。可是,觀待失戒而言,則所有的戒已失去了其作用。如《根本律廣釋》中雲:“犯他勝罪之比丘雖有戒律,然其戒已無作用,因不得與梵行道友共住、不得享受用,真實受戒是爲得解脫,彼已遠離解脫,故與無戒相同。”因此,失毀戒體與未得戒體二者如果犯墮罪,只是惡作。
丁二、宣說有無墮罪之理:
初學失常苦逼者,無能力守無罪業。
是否犯了真正五墮罪之界限,初業者由于未與佛製罪聯系在一起,故不會犯真正墮罪,如賢施一樣。精神失常與被痛苦折磨者由于不能處于正常心態中,以致于無法如理守護所有粗細的取舍界限,也就不會有真正的墮罪,就像瘋子殺人與夢中造罪一樣。
丁叁(還淨方法)分二:一、認識覆藏罪;二、真正還淨。
戊一、認識覆藏罪:
所謂覆藏密不言,覆他勝今不恢複。
下面宣說有無覆藏的真正墮罪可否還淨的界限:所謂的覆藏,想保密罪業的心理即是覆藏之心,以此引發語言不告訴他人,身體也加以隱瞞,即是覆藏罪,它是有表色,所覆藏罪之本體是無表色。除了具有辨別是否犯墮罪能力的比丘等以外不會犯真正的墮罪。對于他勝罪,如果一刹那生起覆藏之心,也已成了覆藏罪。而僧殘罪由于需要作遷移,所以過一夜才成爲覆藏罪。未還戒者如果一次犯了覆藏他勝罪,則即生之中不可能恢複真正的墮罪。如雲:“造預造罪汙在家,于此叁種破戒者,斷诤擊打犍槌後,如腐芭蕉當擯除。”然而,破戒者自己以悔前戒後之心忏悔,則會有清淨異熟罪業不墮惡趣的機會,因此…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