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當精勤忏罪。如果未作忏悔,則今生來世的過患不僅要自己承受,甚至他人與之同宿一夜,也要在十四俱胝四萬年中轉生地獄。假設破戒者是叁藏法師,那麼雖然不能與僧衆共享受用,但是僧衆以賜予其住處與受用等攝受,如果他祈求寬恕時,僧衆未接受,那麼從此以後,計算所得財物的價值量,若已足量,則僧衆犯他勝。
戊二、真實還淨:
若無覆藏說真實,于僧前忏視戒淨,
複受戒律僧殘等,觀待輕重次第淨。
此外可以恢複的還淨方法,犯四他勝任何一種,如果一刹那覆藏心也沒有,則不覆不藏講說所犯之罪,在具法相的僧衆前忏悔,僧衆問:“你將罪業視爲罪業嗎?”忏悔者不是故妄而是真心誠信所犯之罪而說:“視爲罪業。”又問:“你今後能禁戒不犯嗎?”他心裏有縱遇命難也不再造這樣罪業的想法而回答:“能戒。”應當如是忏悔。祈白是前行。正行時,僧衆以四白羯磨授學懲罰羯磨,令其在有生之年中履行五微賤行,斷除五尊勝行而留住,從而可清淨罪業,這是佛經中的直接意思。如是忏悔後重受比丘戒而授學懲罰羯磨,這顯然是唯識宗以上的觀點。
十叁僧殘未過夜的所有覆藏罪如果是違谏,則在界限內的所有比丘前,其他罪在一人前發露忏悔。犯過夜的覆藏罪的人不是殊勝的人,覆藏多少日,就要遷移多少日,遷移與正行愉悅的所有方式在前面總義中已宣說過。殊勝的人犯僧殘罪還淨的方式,如雲:“具慚、持戒、持經、持論、具智慧者于一人前忏悔,可清淨僧殘罪。”
“等”字所包括的其他所有墮罪則觀待輕重忏悔而次第清淨的方式:他勝粗墮重罪在六位比丘前,輕罪在五位比丘前,僧殘粗墮重罪在四位比丘前,輕罪在一位比丘前忏悔,得以清淨。舍墮等後面的罪墮以及沙彌犯罪忏悔的方法在前面各自的戒條中都已概括宣說了。
一般來說,隨時隨地出現墮罪時,應當精勤發露忏悔,做到死亡時無有罪業至關重要。假設死時有能回憶起未忏悔的罪業,雖然當時身語不能如理發露忏悔,但心裏憶念忏悔戒、犯也能清淨。《根本律》中雲:“最終若有氣無力(未具足他緣),則觀想與作相同(心裏觀想忏悔與真實身語忏悔相同)。”這些是能還淨的道理。
不能還淨作加持的方式:需要作懲罰的僧人因未作懲治、無有忏悔對境以及有犯诤等外緣而未能忏悔,在未到僧衆行列中之前作加持總集所有共同的墮罪而以啓白羯磨作加持,如此在忏悔時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訣。
總之四力無不攝,前造悔忏如服毒,
誠心後悔厭患力,如毒依藥精進行,
善法對治現行力,如不服毒後戒罪,
穩固定解返回力,如依藥以猛厲信,
皈依發心忏罪等,即所依力行四力。
總而言之,沒有不包括在四對治力中的忏悔。《宣說四法經》中雲:“彌勒,菩薩若具四法,則所造所積罪業皆可壓製。何爲四法?厭患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返回對治力、所依對治力也。”對以前造的罪業作忏悔的方式:就像有人在不知不覺中服了毒,重疾萦身、嘔吐不止時追悔莫及一樣,不是口頭上而是深深生起後悔心爲厭患對治力。就像對治中毒要依靠藥物一樣,爲了清淨罪業,叁門勵力行持善法爲現行對治力。如同今後不再服毒一樣,忏悔以前所造如毒般的墮罪後心想不再造這樣的罪業,禁止惡行,對若忏悔則清淨的功德、不忏悔今生來世過患無窮的道理生起穩固定解爲返回對治力。如同服毒者要依止施藥的醫生一樣,以猛厲的信心皈依叁寶、發殊勝菩提心、念誦《叁聚經》等忏罪經典而忏悔,爲所依對治力。倘若如理依靠此四力,則産生後世苦果的墮罪都能得以清淨,因此精進忏悔意義重大。然而,如果未依靠此宗的方法以及前面所說的方式忏悔,則無法清淨真正的墮罪,所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十分重要。
然若犯一嚴重罪,得地延遲如目護。
雖說通過這樣如理如法忏悔,罪業能得以清淨,但是犯了一次嚴重罪業,縱然如理進行對治,也如根本罪無覆藏而還淨卻不能清淨其本體而較他人難以獲得阿羅漢果,以此爲例,獲得上地解脫功德會拖延很長時間。爲此,對于所有細微的學處都必須比心髒與眼珠還要精心護持。《毗奈耶經》中雲:“何人若于悲佛教,以輕視心稍違越,彼將爲苦所束縛,如砍竹林毀芒林,此罪遭受大國王,嚴厲懲罰不可比,非理若違佛教言,轉旁生如翳樹龍。”
失戒的過患:如《毗奈耶經》中雲:“失戒不得微妙法,已得迅速而忘失,地道證悟皆不生。”倘若破戒,心裏想不告訴他人,就不會受到別人的羞辱恥笑等,則如《本生傳》中雲:“未被見中造罪業,猶如服毒不安樂,天尊以及瑜伽士,以清淨眼定現見。”上方天界中的諸位天人也會到處宣揚,使破戒者臭名遠揚四面八方,遭受天等衆生百般恥笑,在聖者前也感到羞愧難當,在僧衆集會中也是惶恐不安,對于施主的供養十分膽怯,善法方面的諸天神也不予庇護,並會使黑法方面的魔衆有機可乘,現世中種種不幸降臨頭上,後世以違越他勝、僧殘、舍墮單墮、向彼悔及惡作次第墮入燒熱地獄直至複合地獄之間。因此,必須要謹小慎微。
丁四、守戒之功德:
功德爲病國王懲,暫遣違緣救畏戒,
爲後世受善願戒,得人天樂非解脫。
若具出離之戒律,獲得聖果如難陀。
如果未失毀戒律,如理護持,則其功德無量。如果爲了即生中免遭疾病折磨與國王的懲罰而受戒,雖然能遣除暫時的違緣,但只能算是救畏戒;如若因害怕惡趣的痛苦僅爲了獲得善趣而受戒,則稱爲善願戒,自己雖如願以償獲得人天樂果,但由于未被出離心所攝,而不是獲得解脫的方便。因此,以欲求出離輪回獲得叁解脫之一的意樂所攝而受八種別解脫戒,之後未有失毀,嚴謹守護,那麼就能夠獲得阿羅漢等叁解脫的果位,例如難陀最初遵照世尊吩咐不由自主地受了戒,後來佛陀依靠神變將他帶到天界,現示諸天子天女給他看。結果他希望後世與他們共享快樂而精勤守護學處,因而他以前的戒律也就成了善願戒。其後,世尊又顯示地獄的痛苦給他看,難陀因而生起了出離心,從此之後,他所受的戒真正成了別解脫戒,最終現前阿羅漢果位。
叁皈等德後殊勝,乃爲前後共同道,
大乘所化與彼同,故爲諸德之根本。
不僅如此,守戒而且也有暫時的功德,成爲梵行智者們交口稱贊處,具足聖者七財,死而無憾,後世也會因爲守護戒律未犯他勝等五罪而轉生到他化自在天、化樂天等欲界五天處,最終依靠無垢戒律成就一緣等持,依靠一緣等持生起無分別智慧,從而根除叁有,獲得解脫。薩嘎拉尊者曾說:“倍受贊歎財圓滿,轉生天界無量殿,獲得等持及解脫,此戒律果極廣大。”《教比丘經》中雲:“嚴謹護戒人,彼具端嚴貌,守持清淨戒,自信戒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不可量,成就正覺果。”
這些戒律是一切上上功德之所依等功德:持受叁皈依的居士到圓戒居士,如是等字所包括的沙彌與比丘戒,後後功德更爲殊勝,並且前前戒是趨向後後戒的共同之道,因此,別解脫戒也就成了菩薩戒的所依,別解脫與菩薩戒又成爲密宗戒的所依。對于上兩戒的所化衆生,也須要具備下戒,別解脫戒內下下戒與上上戒所依能依的關系也與之相同。所以說,具備出離心的戒律是生起教法、證法一切功德的根本,也是增上所生功德的所依。《親友書》中雲:“戒如動靜之大地,諸德根本佛所說。”在往昔佛教興盛之時長期守護清淨圓滿戒律也不如于佛法瀕臨隱沒的現在僅守一天的學處功德大。如《叁摩地王經》中雲:“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淨心以飲食,幢幡以及油燈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誰于正法極衰敗,佛教即將滅盡時,一日中受一學處,福德遠遠勝前者。”
第二品別解脫戒次第釋終
第叁品 菩薩戒
宣說別解脫戒之後,接下來要講菩薩學處的界限。不僅是世間增上生的所有功德,就是一切聲聞、緣覺的寂滅功德也唯一來自于佛的傳法。佛陀是依靠在行菩薩道時于叁大阿僧祇劫中積累二資而獲得正覺果位的,菩薩也是由發菩提心而生,因此菩提心寶是叁寶的源泉。如阿阇月稱論師也親口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則由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乃佛子因。”宣說這樣內容的大乘叁藏爲一切佛子無誤地開示了如何修學的意義,並且作爲持戒的根本而住于真正叁寶的本體中。
乙叁(菩薩戒)分四;一、緣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叁、已得戒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叁、失而恢複之方法。
丙一(緣起)分叁:一、真實緣起;二、本體;叁、分類。
丁一、真實緣起:
賢劫衆生導師佛,于鷹鹫山等聖地,
爲諸大乘種姓者,宣說無邊廣叁藏。
文殊結集龍樹釋,寂天弘揚深見派,
彌勒菩薩作結集,無著世親作诠示,
阿底峽弘廣行派,蓮師自宗同龍猛。
本師釋迦佛在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就已成佛,佛號根頂如來,然而爲了引導此娑婆世界的衆生從叁有到達寂滅城而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于此賢劫中示現成就菩提。如《寶性論》中雲:“以大悲心知世間,照見一切世間界,于法身中不動搖,以異化身之自性。”又雲:“于不清淨諸刹土,乃至世間示現住。”世尊以千佛等的形相應世而利益有情,未來乃至世間存在期間一直以不可思議的幻化任運自成饒益衆生,而今在此具诤之時以殊勝化身形相所演說的所有法門僅是在衆生心前顯現而己,實際上自相根本不存在。《功德莊嚴王經》中雲:“我未說何法,衆生前遍現。”
尤其是佛陀以具足五圓滿的方式宣說了極爲廣大的大乘叁藏。本師圓滿:第四導師大能仁釋迦牟尼佛;處圓滿:鷹鹫山等地;眷屬圓滿:總的大乘種姓者,分別的四衆眷屬以及天龍等共不共住地無量菩薩;法圓滿:宣說定學爲主的第二轉無相*輪,其中經之律闡述菩薩學處的界限;經之經宣講深廣等持;經之論開顯地道、總持、等持的詳細分類。宣說慧學爲主尤其是抉擇如來藏的第叁轉廣分別*輪,其中論之律闡明以方便調伏煩惱;…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