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当精勤忏罪。如果未作忏悔,则今生来世的过患不仅要自己承受,甚至他人与之同宿一夜,也要在十四俱胝四万年中转生地狱。假设破戒者是三藏法师,那么虽然不能与僧众共享受用,但是僧众以赐予其住处与受用等摄受,如果他祈求宽恕时,僧众未接受,那么从此以后,计算所得财物的价值量,若已足量,则僧众犯他胜。
戊二、真实还净:
若无覆藏说真实,于僧前忏视戒净,
复受戒律僧残等,观待轻重次第净。
此外可以恢复的还净方法,犯四他胜任何一种,如果一刹那覆藏心也没有,则不覆不藏讲说所犯之罪,在具法相的僧众前忏悔,僧众问:“你将罪业视为罪业吗?”忏悔者不是故妄而是真心诚信所犯之罪而说:“视为罪业。”又问:“你今后能禁戒不犯吗?”他心里有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样罪业的想法而回答:“能戒。”应当如是忏悔。祈白是前行。正行时,僧众以四白羯磨授学惩罚羯磨,令其在有生之年中履行五微贱行,断除五尊胜行而留住,从而可清净罪业,这是佛经中的直接意思。如是忏悔后重受比丘戒而授学惩罚羯磨,这显然是唯识宗以上的观点。
十三僧残未过夜的所有覆藏罪如果是违谏,则在界限内的所有比丘前,其他罪在一人前发露忏悔。犯过夜的覆藏罪的人不是殊胜的人,覆藏多少日,就要迁移多少日,迁移与正行愉悦的所有方式在前面总义中已宣说过。殊胜的人犯僧残罪还净的方式,如云:“具惭、持戒、持经、持论、具智慧者于一人前忏悔,可清净僧残罪。”
“等”字所包括的其他所有堕罪则观待轻重忏悔而次第清净的方式:他胜粗堕重罪在六位比丘前,轻罪在五位比丘前,僧残粗堕重罪在四位比丘前,轻罪在一位比丘前忏悔,得以清净。舍堕等后面的罪堕以及沙弥犯罪忏悔的方法在前面各自的戒条中都已概括宣说了。
一般来说,随时随地出现堕罪时,应当精勤发露忏悔,做到死亡时无有罪业至关重要。假设死时有能回忆起未忏悔的罪业,虽然当时身语不能如理发露忏悔,但心里忆念忏悔戒、犯也能清净。《根本律》中云:“最终若有气无力(未具足他缘),则观想与作相同(心里观想忏悔与真实身语忏悔相同)。”这些是能还净的道理。
不能还净作加持的方式:需要作惩罚的僧人因未作惩治、无有忏悔对境以及有犯诤等外缘而未能忏悔,在未到僧众行列中之前作加持总集所有共同的堕罪而以启白羯磨作加持,如此在忏悔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诀。
总之四力无不摄,前造悔忏如服毒,
诚心后悔厌患力,如毒依药精进行,
善法对治现行力,如不服毒后戒罪,
稳固定解返回力,如依药以猛厉信,
皈依发心忏罪等,即所依力行四力。
总而言之,没有不包括在四对治力中的忏悔。《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所造所积罪业皆可压制。何为四法?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也。”对以前造的罪业作忏悔的方式:就像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服了毒,重疾萦身、呕吐不止时追悔莫及一样,不是口头上而是深深生起后悔心为厌患对治力。就像对治中毒要依靠药物一样,为了清净罪业,三门励力行持善法为现行对治力。如同今后不再服毒一样,忏悔以前所造如毒般的堕罪后心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禁止恶行,对若忏悔则清净的功德、不忏悔今生来世过患无穷的道理生起稳固定解为返回对治力。如同服毒者要依止施药的医生一样,以猛厉的信心皈依三宝、发殊胜菩提心、念诵《三聚经》等忏罪经典而忏悔,为所依对治力。倘若如理依靠此四力,则产生后世苦果的堕罪都能得以清净,因此精进忏悔意义重大。然而,如果未依靠此宗的方法以及前面所说的方式忏悔,则无法清净真正的堕罪,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十分重要。
然若犯一严重罪,得地延迟如目护。
虽说通过这样如理如法忏悔,罪业能得以清净,但是犯了一次严重罪业,纵然如理进行对治,也如根本罪无覆藏而还净却不能清净其本体而较他人难以获得阿罗汉果,以此为例,获得上地解脱功德会拖延很长时间。为此,对于所有细微的学处都必须比心脏与眼珠还要精心护持。《毗奈耶经》中云:“何人若于悲佛教,以轻视心稍违越,彼将为苦所束缚,如砍竹林毁芒林,此罪遭受大国王,严厉惩罚不可比,非理若违佛教言,转旁生如翳树龙。”
失戒的过患:如《毗奈耶经》中云:“失戒不得微妙法,已得迅速而忘失,地道证悟皆不生。”倘若破戒,心里想不告诉他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羞辱耻笑等,则如《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罪业,犹如服毒不安乐,天尊以及瑜伽士,以清净眼定现见。”上方天界中的诸位天人也会到处宣扬,使破戒者臭名远扬四面八方,遭受天等众生百般耻笑,在圣者前也感到羞愧难当,在僧众集会中也是惶恐不安,对于施主的供养十分胆怯,善法方面的诸天神也不予庇护,并会使黑法方面的魔众有机可乘,现世中种种不幸降临头上,后世以违越他胜、僧残、舍堕单堕、向彼悔及恶作次第堕入烧热地狱直至复合地狱之间。因此,必须要谨小慎微。
丁四、守戒之功德:
功德为病国王惩,暂遣违缘救畏戒,
为后世受善愿戒,得人天乐非解脱。
若具出离之戒律,获得圣果如难陀。
如果未失毁戒律,如理护持,则其功德无量。如果为了即生中免遭疾病折磨与国王的惩罚而受戒,虽然能遣除暂时的违缘,但只能算是救畏戒;如若因害怕恶趣的痛苦仅为了获得善趣而受戒,则称为善愿戒,自己虽如愿以偿获得人天乐果,但由于未被出离心所摄,而不是获得解脱的方便。因此,以欲求出离轮回获得三解脱之一的意乐所摄而受八种别解脱戒,之后未有失毁,严谨守护,那么就能够获得阿罗汉等三解脱的果位,例如难陀最初遵照世尊吩咐不由自主地受了戒,后来佛陀依靠神变将他带到天界,现示诸天子天女给他看。结果他希望后世与他们共享快乐而精勤守护学处,因而他以前的戒律也就成了善愿戒。其后,世尊又显示地狱的痛苦给他看,难陀因而生起了出离心,从此之后,他所受的戒真正成了别解脱戒,最终现前阿罗汉果位。
三皈等德后殊胜,乃为前后共同道,
大乘所化与彼同,故为诸德之根本。
不仅如此,守戒而且也有暂时的功德,成为梵行智者们交口称赞处,具足圣者七财,死而无憾,后世也会因为守护戒律未犯他胜等五罪而转生到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等欲界五天处,最终依靠无垢戒律成就一缘等持,依靠一缘等持生起无分别智慧,从而根除三有,获得解脱。萨嘎拉尊者曾说:“倍受赞叹财圆满,转生天界无量殿,获得等持及解脱,此戒律果极广大。”《教比丘经》中云:“严谨护戒人,彼具端严貌,守持清净戒,自信戒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不可量,成就正觉果。”
这些戒律是一切上上功德之所依等功德:持受三皈依的居士到圆戒居士,如是等字所包括的沙弥与比丘戒,后后功德更为殊胜,并且前前戒是趋向后后戒的共同之道,因此,别解脱戒也就成了菩萨戒的所依,别解脱与菩萨戒又成为密宗戒的所依。对于上两戒的所化众生,也须要具备下戒,别解脱戒内下下戒与上上戒所依能依的关系也与之相同。所以说,具备出离心的戒律是生起教法、证法一切功德的根本,也是增上所生功德的所依。《亲友书》中云:“戒如动静之大地,诸德根本佛所说。”在往昔佛教兴盛之时长期守护清净圆满戒律也不如于佛法濒临隐没的现在仅守一天的学处功德大。如《三摩地王经》中云:“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
第二品别解脱戒次第释终
第三品 菩萨戒
宣说别解脱戒之后,接下来要讲菩萨学处的界限。不仅是世间增上生的所有功德,就是一切声闻、缘觉的寂灭功德也唯一来自于佛的传法。佛陀是依靠在行菩萨道时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二资而获得正觉果位的,菩萨也是由发菩提心而生,因此菩提心宝是三宝的源泉。如阿阇月称论师也亲口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则由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乃佛子因。”宣说这样内容的大乘三藏为一切佛子无误地开示了如何修学的意义,并且作为持戒的根本而住于真正三宝的本体中。
乙三(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三、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本体;三、分类。
丁一、真实缘起:
贤劫众生导师佛,于鹰鹫山等圣地,
为诸大乘种姓者,宣说无边广三藏。
文殊结集龙树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著世亲作诠示,
阿底峡弘广行派,莲师自宗同龙猛。
本师释迦佛在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就已成佛,佛号根顶如来,然而为了引导此娑婆世界的众生从三有到达寂灭城而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于此贤劫中示现成就菩提。如《宝性论》中云:“以大悲心知世间,照见一切世间界,于法身中不动摇,以异化身之自性。”又云:“于不清净诸刹土,乃至世间示现住。”世尊以千佛等的形相应世而利益有情,未来乃至世间存在期间一直以不可思议的幻化任运自成饶益众生,而今在此具诤之时以殊胜化身形相所演说的所有法门仅是在众生心前显现而己,实际上自相根本不存在。《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我未说何法,众生前遍现。”
尤其是佛陀以具足五圆满的方式宣说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本师圆满:第四导师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处圆满:鹰鹫山等地;眷属圆满:总的大乘种姓者,分别的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共不共住地无量菩萨;法圆满:宣说定学为主的第二转无相*轮,其中经之律阐述菩萨学处的界限;经之经宣讲深广等持;经之论开显地道、总持、等持的详细分类。宣说慧学为主尤其是抉择如来藏的第三转广分别*轮,其中论之律阐明以方便调伏烦恼;…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