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P14

  ..续本文上一页论之经宣讲趋入深义之方法;论之论广述蕴界处的详细分类等。也就是说,佛陀根据时间与所化众生的根机不同而次第或同时传讲了句义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三藏。《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次第现求者,彼前如是说,同时趋入者,传讲圆满法,满足诸心愿,佛语之特点。”

  关于三转*轮了义不了义的观点,一轮法转为不了义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认的。对于二转与三转*轮各宗观点多有分歧。此处承许中转*轮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末转*轮为了义。《解深密意经》中云:“初二转*轮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义,成诤论之源。”最后佛转了稀奇殊胜的*轮。彼经中又云:“此转*轮无上,无有妨害,乃了义,不成诤论之处”《涅槃经》与《总持王请问经》中以乳药与净宝的比喻等说明以次第的方式净化补特伽罗。

  对于佛所说的三藏,诸随学者通过结集与注疏等方式加以弘扬的情况:共同结集如前。不共结集: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一百万佛子聚集一堂,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三藏。

  如果依照二大车轨而言,则所有甚深经部由至尊文殊菩萨结集,后来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大乘阿阇黎龙树菩萨撰著了解释中转*轮密意的《中观六论》以及诠示末转*轮密意的《赞颂集》等。对于龙树菩萨的宗轨,月称、圣天、清辨论师等也通过著写大量解释密意的论典来诠解。发心(菩萨戒)法轨等寂天与则达热论师等广泛弘传,这是甚深见派。

  广博的一切经部由补处弥勒菩萨结集,之后他撰著了解释密意的《慈氏五论》,并传给圣者无著,无著菩萨著写了《瑜伽师地五论》,世亲论师造了《八品论》(《经观庄严论释》、《辩法法性论释》、《辩中边论释》、《注疏道理》、《作业品》、《五蕴品》、《二十颂品》、《三十颂品》)等。由他们兄弟二人加以诠解并弘扬光大,这一源流菩萨戒的法轨由阿底峡尊者在此藏地弘扬开来,一脉相传,这是广大行派。

  追随莲花生大师的前译派自宗所有密乘续部中所说的得受菩萨戒的方法以及大多数支分学处都与龙猛菩萨相同,见解则随两大宗轨。共称广大行派的开创者圣者无著等的见解虽然决定是中观见,但在宗派与所化众生前解释为唯识,这也是毫不相违的。

  丁二、所得戒之本体:

  本体慈悲润相续,以及为利他众生,

  欲求获得菩提故,断除三门罪之心。

  若问: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呢?以对无量众生悦意的慈心与不忍他们痛苦的悲心滋润相续,唯一为了利益他众以智慧缘圆满菩提而想获得佛果之心引发,也就是以智慧方便双运的愿行心所摄六度本体的特殊发心,断除利他之障碍以及自己圆满菩提之违缘三门罪业的相续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欲求圆菩提。”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意识。而无著兄弟则认为是心所,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这证明他承认菩萨戒的本体是欲乐(心所之一)。世亲论师在《经观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世亲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思。全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认为,发心时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

  丁三(分类)分二:一、分类;二、归纳。

  戊一(分类)分二:一、分一至六类;二、地界之分类;

  己一、分一至六类:

  分类龙树无著二,每一一至六各二,

  一类空性大悲藏,二资胜义世俗二,

  三类戒定慧三学,资粮加行信解行,

  不净七地胜意乐,三清净地异熟心,

  大悲断除一切障,即是佛地发心四,

  观待五道五发心,对应六度分六类。

  关于菩提心的分类,共称有龙树菩萨与圣者无著两大派。他们每一派均有一到六种分类,观待分基以愿行菩提心而分各有两类。

  一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未证悟者生起纯净的悲心的方便智慧双运藏菩提心。

  二类:观待福慧二资粮的学处而分为粗大名相所生世俗发心与由细微法尔所得之胜义发心,如《涅槃经》中云:“世俗胜义分,二种菩提心。”

  三类:依照能清净的戒学、能安住的定学与能解脱的慧学即三学或者禁戒恶行戒、摄持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而分三类。

  四类:资粮道加行道以对离边空性生起胜解而行的方式缘他利为胜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证悟自他等性,因而是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无勤获得无分别智慧自然成办他利故为异熟发心;具有无缘大悲、远离二障及其一切习气即是佛地之发心。

  五类:新入道初业者的发心即资粮道初发心;加行道圆修之发心;见道现见法性义之发心;修道解脱一切俱生障碍之发心;无学道如实现前无为法智慧最终任运自成饶益有情,它不是一切住地菩萨真如的行境,因而为不可思议之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之发心,圆修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心,不可思发心。”

  六类:观待六度的反体而有六种发心。

  己二、地界之分类:

  地金月火等廿二,以地界分十地间。

  此外,若以对应比喻、助伴、同法三种方式而分,则有如地、金、月、火等二十二发心。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按照次第,一、如地之发心:与以希求菩提的欲乐心之助伴相应的心如大地,成为产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故;二、如金之发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意乐无有改变,故如金子;三、如月之发心:意乐更加殊胜,善法与日俱增,故如明月;四、如火之发心:真实行持六度,从而焚烧障碍干薪,故如烈火;五、如藏之发心:满足一切众生愿望无穷无尽,是故布施如宝藏;六、如宝源之发心:能生功德宝,故戒律如宝源;七、如大海之发心:心不被不幸所扰,安忍如大海;八、如金刚之发心:不因魔缘退转,因此精进如金刚;九、如山之发心:不为有相所动摇,故禅定如高山;十、如药之发心:息灭二障之疾,智慧如妙药;十一、如友之发心:不毁善根,成办他利,具有善巧,故方便如友;十二、似如意宝之发心:满自他愿,故愿似如意宝;十三、如日之发心:能成熟所化相续的善妙庄稼,故力如日轮;十四、如歌之发心:开示所化众生希求之法,故智慧如歌声;十五、如王之发心:无碍成办他利,故神通如国王;十六、如库之发心:福慧无尽,故二资如王库;十七、如大路之发心:三时一切圣者之遗迹,故菩提品如大路;十八、如车乘之发心:趋入断除二边之道,故止观如妙乘;十九、如泉水之发心:不忘失句义为他众宣说,故总持辩才如泉水;二十、如雅声之发心:为想解脱的所化众生传播妙法,故法宴如雅声;二十一、如河流之发心:无勤实现所愿并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二十二、如云之发心:于法界中不动之同时成熟所化众生心相续的庄稼,故法身如云。共有以上二十二种发心。

  此等发心若以地界分析,则欲等三者为三资粮道发心;实地行持为加行道发心;十度为见修道所摄之十地的发心;神通到总持辩才之间的五种为三清净地发心;法宴等三发心为佛地发心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大乘阿罗汉向即十地的加行、正行、后行的发心。如是就最初的资粮道至十地末际而安立了二十二发心。

  戊二、归纳:

  全摄愿行二发心,彼亦愿心思利众,

  行心则为实行持,犹如欲行与正行。

  如是七种分类所说的一切发心归纳而言,则均可包括在愿行二心之中,即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其中愿心犹如士夫想上路,行心好似真实启程。就像正在行进时也不舍欲去之心一样,修学行菩提心六度时也具足愿心。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法相;二、受菩萨戒之方法。

  丁一、法相:

  世俗发心之法相:除开菩萨圣者入定本体的发心,为他利缘圆满菩提的大乘学处之发心。事相: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者相续中的发心以及菩萨圣者后得本体的发心。分类:如《经观庄严论》中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丁二(受菩萨戒之方法)分二: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戊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

  初未得戒得受法,持戒善知识面前,

  大乘法器之信徒,七支供已愿行心,

  一次性受自他喜,此乃龙树之观点。

  最初未得菩萨戒者得戒的方法,这是略说。此种受菩萨的方法是由粗大名相中产生,具体受戒方法:关于传戒的对境,两派一致认为需要一位具足菩萨戒、精通传戒仪轨、不求财物而以慈悲心摄受所化众生的具相善知识。《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道炬论》中云:“贤师前受戒,通达戒仪轨,己持诸戒律,慈悲能传戒,知此为贤师。”

  受戒之补特伽罗:如果依照甚深见派,则具有解言知义法相并想受戒者不一定必须是暇满人身。凡是具有希求圆满菩提的意乐、能真实生起戒体、堪为大乘法器的一切众生均可受戒,因此受戒者是对如浩如烟海的菩萨行及无上大菩提果有虔诚信心的弟子。

  受戒的仪轨:加行:依殊胜教言断除厌离轮回、贪执寂灭之心,而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之情,以此三方便而改造自心,再对殊胜对境传戒上师供上曼茶罗,在殊胜所依三宝前皈依,并以殊胜方便七支供积累资粮。正行:依靠苦乐施受法修心,先三次祈祷垂念,再念诵三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如此一次性受愿行菩提心。后行:自己修喜心,令他众也修喜心,受戒者供养酬谢。上师略说学处。

  这以上是龙树菩萨的观点。

  无著承许受愿心,无需别解脱戒律,

  然正受前受七戒,上师询问其违缘,

  弟子承诺学处等,以愿行各仪轨受。

  无著菩萨的观点:仅仅受愿菩提心,受戒者不必先受别解脱戒,但未受行菩提心戒者真实受戒…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建立三戒一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