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之經宣講趨入深義之方法;論之論廣述蘊界處的詳細分類等。也就是說,佛陀根據時間與所化衆生的根機不同而次第或同時傳講了句義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叁藏。《功德莊嚴王經》中雲:“次第現求者,彼前如是說,同時趨入者,傳講圓滿法,滿足諸心願,佛語之特點。”
關于叁轉*輪了義不了義的觀點,一輪法轉爲不了義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認的。對于二轉與叁轉*輪各宗觀點多有分歧。此處承許中轉*輪一半了義、一半不了義,末轉*輪爲了義。《解深密意經》中雲:“初二轉*輪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義,成诤論之源。”最後佛轉了稀奇殊勝的*輪。彼經中又雲:“此轉*輪無上,無有妨害,乃了義,不成诤論之處”《涅槃經》與《總持王請問經》中以乳藥與淨寶的比喻等說明以次第的方式淨化補特伽羅。
對于佛所說的叁藏,諸隨學者通過結集與注疏等方式加以弘揚的情況:共同結集如前。不共結集:在王舍城南方布瑪薩瓦山,一百萬佛子聚集一堂,由彌勒、文殊、金剛手菩薩結集叁藏。
如果依照二大車軌而言,則所有甚深經部由至尊文殊菩薩結集,後來文殊菩薩親自攝受的大乘阿阇黎龍樹菩薩撰著了解釋中轉*輪密意的《中觀六論》以及诠示末轉*輪密意的《贊頌集》等。對于龍樹菩薩的宗軌,月稱、聖天、清辨論師等也通過著寫大量解釋密意的論典來诠解。發心(菩薩戒)法軌等寂天與則達熱論師等廣泛弘傳,這是甚深見派。
廣博的一切經部由補處彌勒菩薩結集,之後他撰著了解釋密意的《慈氏五論》,並傳給聖者無著,無著菩薩著寫了《瑜伽師地五論》,世親論師造了《八品論》(《經觀莊嚴論釋》、《辯法法性論釋》、《辯中邊論釋》、《注疏道理》、《作業品》、《五蘊品》、《二十頌品》、《叁十頌品》)等。由他們兄弟二人加以诠解並弘揚光大,這一源流菩薩戒的法軌由阿底峽尊者在此藏地弘揚開來,一脈相傳,這是廣大行派。
追隨蓮花生大師的前譯派自宗所有密乘續部中所說的得受菩薩戒的方法以及大多數支分學處都與龍猛菩薩相同,見解則隨兩大宗軌。共稱廣大行派的開創者聖者無著等的見解雖然決定是中觀見,但在宗派與所化衆生前解釋爲唯識,這也是毫不相違的。
丁二、所得戒之本體:
本體慈悲潤相續,以及爲利他衆生,
欲求獲得菩提故,斷除叁門罪之心。
若問: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呢?以對無量衆生悅意的慈心與不忍他們痛苦的悲心滋潤相續,唯一爲了利益他衆以智慧緣圓滿菩提而想獲得佛果之心引發,也就是以智慧方便雙運的願行心所攝六度本體的特殊發心,斷除利他之障礙以及自己圓滿菩提之違緣叁門罪業的相續心。《現觀莊嚴論》中雲:“發心爲利他,欲求圓菩提。”解脫部與獅子賢論師認爲菩薩戒的本體是心王,也就是意識。而無著兄弟則認爲是心所,無著菩薩在《菩薩地論》中雲:“菩薩殊勝願即是發心。”這證明他承認菩薩戒的本體是欲樂(心所之一)。世親論師在《經觀莊嚴論釋》中說:“緣二利之思乃發心。”很顯然,世親論師認爲菩薩戒的本體是思。全知大法王無垢光尊者認爲,發心時心所自然産生,因而發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
丁叁(分類)分二:一、分類;二、歸納。
戊一(分類)分二:一、分一至六類;二、地界之分類;
己一、分一至六類:
分類龍樹無著二,每一一至六各二,
一類空性大悲藏,二資勝義世俗二,
叁類戒定慧叁學,資糧加行信解行,
不淨七地勝意樂,叁清淨地異熟心,
大悲斷除一切障,即是佛地發心四,
觀待五道五發心,對應六度分六類。
關于菩提心的分類,共稱有龍樹菩薩與聖者無著兩大派。他們每一派均有一到六種分類,觀待分基以願行菩提心而分各有兩類。
一類,以證悟空性的智慧對未證悟者生起純淨的悲心的方便智慧雙運藏菩提心。
二類:觀待福慧二資糧的學處而分爲粗大名相所生世俗發心與由細微法爾所得之勝義發心,如《涅槃經》中雲:“世俗勝義分,二種菩提心。”
叁類:依照能清淨的戒學、能安住的定學與能解脫的慧學即叁學或者禁戒惡行戒、攝持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而分叁類。
四類:資糧道加行道以對離邊空性生起勝解而行的方式緣他利爲勝解行發心;不清淨七地證悟自他等性,因而是殊勝意樂發心;叁清淨地無勤獲得無分別智慧自然成辦他利故爲異熟發心;具有無緣大悲、遠離二障及其一切習氣即是佛地之發心。
五類:新入道初業者的發心即資糧道初發心;加行道圓修之發心;見道現見法性義之發心;修道解脫一切俱生障礙之發心;無學道如實現前無爲法智慧最終任運自成饒益有情,它不是一切住地菩薩真如的行境,因而爲不可思議之發心。《般若二萬頌》中雲:“初業之發心,圓修之發心,見法之發心,解脫之發心,不可思發心。”
六類:觀待六度的反體而有六種發心。
己二、地界之分類:
地金月火等廿二,以地界分十地間。
此外,若以對應比喻、助伴、同法叁種方式而分,則有如地、金、月、火等二十二發心。如《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按照次第,一、如地之發心:與以希求菩提的欲樂心之助伴相應的心如大地,成爲産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故;二、如金之發心:乃至菩提果之間意樂無有改變,故如金子;叁、如月之發心:意樂更加殊勝,善法與日俱增,故如明月;四、如火之發心:真實行持六度,從而焚燒障礙幹薪,故如烈火;五、如藏之發心:滿足一切衆生願望無窮無盡,是故布施如寶藏;六、如寶源之發心:能生功德寶,故戒律如寶源;七、如大海之發心:心不被不幸所擾,安忍如大海;八、如金剛之發心:不因魔緣退轉,因此精進如金剛;九、如山之發心:不爲有相所動搖,故禅定如高山;十、如藥之發心:息滅二障之疾,智慧如妙藥;十一、如友之發心:不毀善根,成辦他利,具有善巧,故方便如友;十二、似如意寶之發心:滿自他願,故願似如意寶;十叁、如日之發心:能成熟所化相續的善妙莊稼,故力如日輪;十四、如歌之發心:開示所化衆生希求之法,故智慧如歌聲;十五、如王之發心:無礙成辦他利,故神通如國王;十六、如庫之發心:福慧無盡,故二資如王庫;十七、如大路之發心:叁時一切聖者之遺迹,故菩提品如大路;十八、如車乘之發心:趨入斷除二邊之道,故止觀如妙乘;十九、如泉水之發心:不忘失句義爲他衆宣說,故總持辯才如泉水;二十、如雅聲之發心:爲想解脫的所化衆生傳播妙法,故法宴如雅聲;二十一、如河流之發心:無勤實現所願並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二十二、如雲之發心:于法界中不動之同時成熟所化衆生心相續的莊稼,故法身如雲。共有以上二十二種發心。
此等發心若以地界分析,則欲等叁者爲叁資糧道發心;實地行持爲加行道發心;十度爲見修道所攝之十地的發心;神通到總持辯才之間的五種爲叁清淨地發心;法宴等叁發心爲佛地發心的說法實際上是指大乘阿羅漢向即十地的加行、正行、後行的發心。如是就最初的資糧道至十地末際而安立了二十二發心。
戊二、歸納:
全攝願行二發心,彼亦願心思利衆,
行心則爲實行持,猶如欲行與正行。
如是七種分類所說的一切發心歸納而言,則均可包括在願行二心之中,即爲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果的意樂,爲此而實地行持六度。其中願心猶如士夫想上路,行心好似真實啓程。就像正在行進時也不舍欲去之心一樣,修學行菩提心六度時也具足願心。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法相;二、受菩薩戒之方法。
丁一、法相:
世俗發心之法相:除開菩薩聖者入定本體的發心,爲他利緣圓滿菩提的大乘學處之發心。事相:大乘資糧道、加行道者相續中的發心以及菩薩聖者後得本體的發心。分類:如《經觀莊嚴論》中雲:“助因根本力,聞力善習中,生穩不穩固,稱他說發心。”
丁二(受菩薩戒之方法)分二:一、世俗發心依儀軌之受法;二、勝義發心由修力而得。
戊一、世俗發心依儀軌之受法:
初未得戒得受法,持戒善知識面前,
大乘法器之信徒,七支供已願行心,
一次性受自他喜,此乃龍樹之觀點。
最初未得菩薩戒者得戒的方法,這是略說。此種受菩薩的方法是由粗大名相中産生,具體受戒方法:關于傳戒的對境,兩派一致認爲需要一位具足菩薩戒、精通傳戒儀軌、不求財物而以慈悲心攝受所化衆生的具相善知識。《入行論》中雲:“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道炬論》中雲:“賢師前受戒,通達戒儀軌,己持諸戒律,慈悲能傳戒,知此爲賢師。”
受戒之補特伽羅:如果依照甚深見派,則具有解言知義法相並想受戒者不一定必須是暇滿人身。凡是具有希求圓滿菩提的意樂、能真實生起戒體、堪爲大乘法器的一切衆生均可受戒,因此受戒者是對如浩如煙海的菩薩行及無上大菩提果有虔誠信心的弟子。
受戒的儀軌:加行:依殊勝教言斷除厭離輪回、貪執寂滅之心,而對遠離二邊的菩提心生起喜悅之情,以此叁方便而改造自心,再對殊勝對境傳戒上師供上曼茶羅,在殊勝所依叁寶前皈依,並以殊勝方便七支供積累資糧。正行:依靠苦樂施受法修心,先叁次祈禱垂念,再念誦叁遍“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如此一次性受願行菩提心。後行:自己修喜心,令他衆也修喜心,受戒者供養酬謝。上師略說學處。
這以上是龍樹菩薩的觀點。
無著承許受願心,無需別解脫戒律,
然正受前受七戒,上師詢問其違緣,
弟子承諾學處等,以願行各儀軌受。
無著菩薩的觀點:僅僅受願菩提心,受戒者不必先受別解脫戒,但未受行菩提心戒者真實受戒…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