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P18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戒恢複的方法:任何補特伽羅對任何事,都必須盡己所能觀察合理與非理,如果對此未加觀察,對本應舍棄之處,無論是做還是中止做,或者對行止漠不關心處于平淡等舍的狀態,都有墮罪。這種墮罪也有四類,如果經過一番觀察研究明明知道是非理之事,諸如以損惱心殺生行非理,以吝啬不作布施,不做合理之事都是墮罪。如《寶積經》中雲:“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遠勝彼。”與布施相比,持戒更爲殊勝,因而爲了大利持戒耽擱舍棄小利布施,以微小的痛苦不悅可以成爲大的對治,諸如對于在造惡趣之因者,其他人通過暫時粗暴的損害而製止,這是墮罪的形相。布施頭顱不是初學者能力所及的境界,所以他們不做或無誤行止均無有罪過。初學者對于無能爲力的布施肢體等如果勤奮去做或者以惡心引發苦行,無有罪過,只是無罪的形相。

  對照實例來說明叁戒:嚴禁惡行戒:以嗔心殺生爲墮罪;以饒益心殺生只是墮罪形相;以悲心殺人無罪;雖然對利他有利但卻不殺爲無罪形相。攝集善法戒:以吝啬心不作財施爲墮罪;以饒益心不施酒等爲墮罪形相;以清淨心布施爲無罪;爲害他給予兵刃等爲無罪形相。饒益有情戒:不護理患者爲墮罪;爲成大利不作護理爲墮罪形相,慈心而作爲無罪;本有大利而舍棄爲無墮形相。應當以此爲例了知這方面的一切道理。

  利他身語七不善,有開許時實爲善,

  應當以了知開遮的方式而修學,以大悲心引發,在無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想利他的情況下,行饒益之事,則身語的無記之事通過心的牽引可以轉變成善不善,因此初學者成爲不善的七業,對于持菩薩行者廣大利他也有開許的時候。諸如誅殺有損于佛法衆生之屠夫的殺生,諸如爲了圓滿彼之資糧而從富翁手中盜取供養叁寶、赈濟貧困的不予取;諸如爲了挽救貪欲所逼必死無疑的女人並令彼逐漸行善而與之不淨行的邪淫;諸如爲了挽回他衆的生命等而說欺人之談的妄語;諸如分開被惡友控製的修行者與惡友的離間語;諸如爲使喜歡言談者趨入正法而說各種無稽之談的绮語;諸如爲製止造不善業而口出不遜呵責之詞的粗語。以上這些身語業表面上雖然是不善業,但由于是好心善意所引發,實際上是善法。《中觀四百論》中雲:“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除心障經》中亦雲:“比丘于自父,說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無間罪,善心置鞋墊,于能仁頭上,他人丟棄之,二者得國政。”又《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具有慈心悲心故,內心善妙無罪過。”

  丁二(真實還淨方法)分二:一、龍樹菩薩之觀點;二、聖者無著之觀點。

  戊一、龍樹菩薩之觀點:

  越時失毀黎明時,祈禱聖者虛空藏,

  夢中墮罪得忏淨,余罪晝夜誦叁遍,

  叁聚經而得清淨,此乃龍樹之觀點。

  舍戒失戒之緣:有舍願根本願菩提心、犯違品根本罪、還菩薩戒叁種,初終二種是即刻菩薩戒就根本不存在的因與緣,僅僅忏悔還不行,而必須再次受戒,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叁時、夜晚叁時即一日六時中,若從犯罪時起已超越了對治期限,則稱爲越時墮罪。

  出現墮罪還淨的方法:中根者通過在本尊前忏悔而得以清淨。如果想在總的密主本尊聖者虛空藏菩薩前忏悔,則未過夜前沐浴、清潔,供香、持誦其名號,頂禮,猛厲祈禱:祈求聖尊爲我顯相,令我罪業得以清淨。如此真實或于夢中根據緣份,虛空藏菩薩顯現人等各種形相來表明清淨墮罪。假設未出現驗相,則在黎明時,如前而行,誠心祈禱,“黎明啊黎明,當您在贍部洲出現時願立即以大悲關照我,將我的話語迅速轉給大慈大悲的虛空藏菩薩,請他在我的夢裏顯示快速忏淨墮罪、獲得大乘聖者之方便與智慧的方法。”如是祈禱後入眠,結果虛空藏菩薩在夢中隨機顯相令墮罪忏淨。

  下根者則通過四種對治力而忏悔,所依對治力即大乘善知識與殊勝佛像、內在所依即皈依與發心;現行對治力即誦讀值得贊歎的大乘經典、陀羅尼咒等;厭患對治力與返回對治力與前面別解脫時所講的相同。

  利根者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在遍布虛空界的佛菩薩前以詞句忏悔後于真實義中入定。《廣方經》中雲:“何者欲悔戒,端坐觀真義,真實觀真性,見真性解脫,彼爲勝悔忏。”

  此外,對于惡作以及因忘失、未以正知攝持而未能還淨的剩余所有墮罪,通過晝夜各叁遍誦《叁聚經》、精進奉行善法來忏悔。

  一般說來,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不同,如果每天反複受,則戒體將越來越增上,而且所犯根本罪如果未逾越期限,僅以忏悔也有可恢複的,但如若超過了期限,則已毀戒,必須要重新受。受戒次數不固定,對于所犯的總的自性罪與佛製罪,尤其是違犯一切菩薩學處,每日受菩薩戒是甚深殊勝的對治法,因而至關重要,這以上是龍樹菩薩的觀點。

  戊二、聖者無著之觀點:

  行四黑法舍衆生,則已舍棄願心戒,

  不間斷行無慚愧,以此喜悅視爲德,

  乃大束縛毀戒律,稱爲他勝小中非。

  無著菩薩的觀點:行四黑法以及存心舍棄衆生,則已舍棄了願心菩薩戒。舍了願心,行心也將失毀。對于諸如爲了利養而贊自毀他等四他勝罪中的任何一種,如若具有不間斷屢屢再犯、毫無慚愧、以此爲樂心生歡喜、對此事視爲功德此四支分,則稱爲大束縛之墮罪,將毀掉戒律,因此稱爲他勝;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對此生起強烈的慚愧心,並不觀待他緣自己快速中止惡行,則爲小束縛;支分具足,但略生慚愧,經他人歸勸而中止惡行,稱爲中束縛。後兩種並不是真實舍戒。

  犯他勝罪重受戒,中等者于叁人前,

  下等者于一人前,以說罪體而忏悔,

  無相合者意念戒,廣大行派無倫比。

  忏悔以上罪業的方法:如果出現以舍願心、大束縛他勝根本墮罪而舍菩薩戒的情況,則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人以上之前勵力忏悔戒犯,積資淨障,再度受戒,重複受戒次數不能超過叁次。

  以中等束縛引起的所有相似他勝在叁人以上之前忏悔。

  以下等小束縛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惡作根據是否具染汙性發心也有成爲無墮的。無論如何,犯這些罪如果在一人以上前言說罪體而忏悔戒犯,則可清淨。《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大縛罪當重受戒,中縛叁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無染汙依自心。”如果無有忏悔此等罪業對境的大乘具戒者,就應當意念觀想在佛佛子前忏悔戒犯。《道炬論釋》中雲:“初時能恢複,上士中二時,末時恢複下。”一般來說,六時與特殊時每一時均可分爲叁份,在這些時間裏依靠上、中、下根者的對治法而得以恢複。由于廣大行派的護戒界限以及恢複方法等是針對初學者而嚴格要求的,因此無與倫比。

  丁叁、如理護戒之功德:

  若爲菩提心攝持,眠等放逸亦不斷,

  生福德力成佛子,叁七卅叁劫成佛。

  一、善根持續産生之功德:如果瞬間生起了願菩提心,那麼産生暫時增上生之果的能力也永遠不會滅盡,並成爲究竟獲得菩提之因。若在這樣的願心基礎上,被行菩提心攝持,除了造不善業時以外,即便是在睡眠遊樂散亂等放逸的狀態中也會接連不斷産生福德力,那果報不會窮盡就不言而喻了。《入行論》中雲:“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二、名句轉依之功德:此外,何者生起菩提心,名稱立即就變成了佛子,成爲人天應禮處。《入行論》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既便犯了某些罪業,但如果不舍願菩提心,則種姓已勝過了聲聞緣覺阿羅漢,並且不會失去菩薩的名稱。《彌勒菩薩傳記》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破損亦勝過諸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亦能遣除貧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剛寶者亦勝過聲緣一切功德並不失菩薩之名,亦能遣除輪回一切貧窮。”

  叁、獲得無上菩提果位之功德:獲得究竟果位的方法。總的來說,在資糧道中通過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而獲得五通與法續等持等。爾後加行道暖、頂、忍、勝法位在四順抉擇分前二分時修五根、後二分時修五力而減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別念,功德也大大超過資糧道。一地通過現量見到法性真谛而根除遍計所攝的二障,獲得一千二百等功德,修道九地依靠再叁串習現見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斷除俱生二障,叁清淨地滅盡煩惱障後漸次斷除細微所知障。在此等地之時,一萬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際以金剛定摧毀細微習氣,從而現前圓滿正等正覺果位。

  利根、中根、下根菩薩證道之理:如牧童或稱不可比喻發心的利根者願度一切衆生成佛後自己再解脫,此等者不遲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資糧加行道,第二大劫圓滿不清淨七地,第叁大劫究竟叁清淨地,最終得果。

  稱爲如舟子或具殊勝智慧發心的中根者即願自己與衆生一同解脫的菩薩們經七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就是說資糧道加行道各經兩大劫,見道一大劫,修道兩大劫,究竟證道。

  如國王或具大意樂發心的鈍根者即希望自己解脫後再度化他衆的菩薩們曆經叁十叁大阿僧祇劫中成佛,資糧道加行道經叁大劫,十地每一地經叁大劫,最終獲得菩提。

  第叁品宣說菩薩學處之次第釋終

  

  第四品 密乘戒

  接下來,抉擇諸大持明者的的學處密宗叁昧耶戒之次第,如來徹底通達蘊界處所攝的一切法本來即于身語意無盡莊嚴輪自性中成佛之理,這是所诠義續;無謬開顯此理的即是能诠聲續,此聲續是由金剛持叁密無二無別中自生的,在所化衆生前所顯現的這一切表示與名聲續均是通過身幻變的文字相、語幻變的名聲續與表示的方式來直指本義的,依此而通過意幻變能爲有緣者直接開示實相義智慧。由于此等甚深續部與十方四時諸如來叁金剛無二無別,因此堪稱爲諸乘之頂、諸教之源、究竟了義,遠遠勝過他法。

  乙四(密宗叁昧耶戒)分四:一、緣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叁、得戒者不…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建立叁戒一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