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趣等方式来衡量,但此处为了对诸法的真如实相生起闻所智慧,从而遣除增益,必须要对依靠观察本体的离一异多因、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观察因果二者的破四边生因、遣除有无戏论的缘起因此五大因将一切世俗戏论的贪执抉择为无戏的第二转*轮的密意与超离心境的法性胜义光明智慧远离空不空等观察的境界不可思议本体的第三轮*轮以及所有密续中所说的意义,内心生起定解。思慧:对所听闻的意义进行观察研究,融入自心,深思熟虑,分析揣磨,不是只停留在笼统的思维上,而要逐字逐句,对句义的次第、正确、错误深入细致专研,确定无疑。如《智藏集经》中云:“诸位比丘与智者,当如炼金细观察,切莫因是我之言,欣然接受而恭敬。”不仅仅是以信心奉行,而是依靠生信来源的教证、事实力的理证前后互不矛盾来观察而接受。《中观四百论》中云:“何义依教理,善妙明宣说,前后无相违,诸正士尽受。”如果对所要思维的内容已经圆满地思考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在相续中生起甚深的修所智慧。总的来说,通过取舍一切了义法而实地修持,尤其是实修胜观妙慧无分别智慧。依靠思所智慧抉择二转、三转*轮与甚深密宗续部中所说的一切密义均不相违,断除所有分别念的戏论而安住,《罗睺罗赞般若经》中云:“无有言思智慧度,无生无灭虚空性,各别自证智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通过如是安住而如云散日出般使内心显现出入定觉性不成识别性自明赤裸安住的离思智慧即心性光明。依靠反反复复修习之力而对未证悟自住智慧的一切有情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这是一条规律,这样的空性大悲双运是所有大乘显密道的正行中不可或缺的无误要诀。也就是说,以最初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摄持而行,即是三智慧。
己三、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四摄,初以布施摄所化,
以爱语引令起信,九乘次第传利行,
为能引导彼等众,自己亦行即同事。
以六度成熟自相续后不杂自私自利之心而以四摄随机利益所化众生。布施:首先以财施摄受未被集聚的所化眷属。如《莲聚经》中云:“以布施招手。”爱语:对于所摄受的眷属,以爱语加以指引,传授妙法,令他们对修行生起希求心与欢喜心。彼经云:“以爱语迎接”。利行:对于具有希求心的弟子,应当像用稀稠食物次第喂养小孩一样,仅仅依靠一法不能成熟不同根机的众生,因此对下下、下中、下上三种根机者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对三种中根者以事、行、瑜伽三乘,对三种上根者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领,称为利行。如彼经云:“以利行安抚”。同事:如是为了引导所接引的所化众生实修此等法义,自己必须同样奉行彼等之义,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则如麻风病者说大鹏修法一样,别人无法诚信。彼经云:“以同事劝谏。”
四摄的定数为四的理由:为暂时利益而布施,为成为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义、诚信彼义而需要后三摄,也可以说堪为法器,对此信解、实地修持、究竟奉行,为此数目确定四种。《经观庄严论》中云:“依初堪法器,依二信解法,依三修持法,依四奉行法。”间接也说明了四摄的次序。此外,尽管《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十二种饶益有情戒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也仅是就前面所说的四十六种恶作个别的反体而安立的,实际上无有不同,故于此未述。
戊二(能护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
己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
学诸同品断违品。
清净、增上一切学处的方法:如《学集论》中云:“我身与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予诸有情,护彼清净增。”这其中以布施三事、护持、清净、增上四种方式而概括宣说了一切菩萨戒。也就是说,初学者持戒,信解行中不清净七地圣者主要修清净,清净三地圣者主要修增上。
此处宣说通过四正断精进使菩萨戒得以清净、增上的方法:为使圆满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者令增上,而通过发起猛厉希求心、三门精进而行、毫不托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语的方式使内心真实安住而修学。同样,为使圆满菩提的违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断除,而以前述的方式修学。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应当恒时依靠不忘失护戒之心的正念与观察自相续是否出现罪业、精进善法与否等的正知以及谨慎取舍的不放逸而护持菩萨戒。
己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
行住坐卧威仪中,遵照清净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为中,言相合语且发愿。
将一切无记之事均转为善法后为了具有实义而修学的道理:行住坐卧四威仪的一切时分,不失正知正念而应当对《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所说的道理生起定解,再进一步遵循勤修。此外,《经观庄严论》中云:“佛子行时当如何,随异根机之行境,如是以符种姓词,利有情故为现行。”因此,我们应当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于行住坐卧威仪中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事。所作所为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说相合各类众生的话语或者仅仅心思维为利益有情而发愿,如此一来,不用说善事,就是无记的一切事也将成为福德资粮,因此,深深认识到这一切所为均具有实义,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己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分二: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二、建立自宗观点。
庚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
全知龙钦绕降言,愿心学处四无量,
行心学处行六度,归纳取舍黑白法。
在此阐明智者的观点,辨别万法的智慧超群、对佛经论典的词义通达无碍、心相续中富有教法、证法功德的全知龙钦绕降尊者说:愿心学处的摄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无量修炼自心、反复观修、具有利乐有情之心中,因为这已说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愿力学处的缘故。诸佛子所修的一切善法均可摄于六度中,因而如理如法奉行六度即是行心学处。《心性休息》中云:“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概括而言,则摄于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之中。《宗派宝藏论》中宣说二宗轨之根本堕罪分类后,在讲如何护持之时写道:当不失正知正念而舍弃四黑法,奉行四白法。”相反,如果以行四黑法而虚度光阴,那就证明已舍弃了愿菩提心。如果舍了愿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行菩提心戒,如同无有墙壁就不存在画面一样。
戊二、建立自宗观点:
利乐现世皆当行,不利今生害后世,
一切行为均应断,二轨学处无不摄。
此外,如果以慈爱心引发,那么无论任何行为都对自他今生有利并成为来世究竟安乐之因,所以应当以权巧方便而接受。倘若是以嗔心驱使,相互诤论不休、使自他二者的相续无法堪能等,对自他今生不利,后世也会成为恶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谨小慎微,彻底断除。而且对于现世表面的安乐,有害于后来的所有因素,也要详加观察,尽心尽力予以断绝。这也是摄要。总而言之,一切菩萨取舍的道理要遵照大乘诸经典中所说而如理修学的方法无不包括在前面讲的二大宗轨学处中。
戊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与龙,罗刹女等罪业者,
亦能生戒龙树宗,无著则说彼所依,
需具别解脱戒者。总之信仰佛与法,
亦信无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则能生起菩萨戒,此乃宝灯经中云。
能生起这样的菩萨戒体所依身份:如果具备知言解义并想受戒的条件,那么即便是天龙罗刹女等这些不能堪为别解脱戒所依的非人类以及造无间罪等恶业者等下劣身份的众生也能生起戒体,这是龙树菩萨的观点。其依据是《宝积经》中所云:“尔时,说此法已,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不可计数之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这里密意指的是生起愿菩提心。
如果按照圣者无著的观点,那么未得行菩提心戒者要得戒必须是三洲中具足性别、功用、能力的男女,因为具足七种别解脱任何一种才是行菩提心戒的所依。两大宗轨表面上所依大小、入门广狭等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要诀均是一致的,无论是否先受了七种别解脱戒,如果连戒杀等断一分罪业的心也没有,则无法生起菩萨戒,因而必须要具足断除恶行这一点,否则与菩萨戒相违之故。所以,若就总的观点来说,为受戒的众生地所摄即是身体所依,当然主要还是意乐所依。所谓的意乐所依即是说信仰本师佛陀出有坏及其传的大乘三藏所有教法,并对所要得的无上菩提果诚信,以想修学欲乐信行持经中所说的菩萨如海般的大乘行为,则可生起菩萨戒体,这是《宝灯经》中所说的。此经云:“若信佛佛法,亦信无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处之所依:所转生之处的所依,如果未出现舍戒之因,则后世无论生于何处都具备菩萨戒,因为乃至菩提果之前受戒的缘故。由此看来,以后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识而仅以恢复忆念的方式便可得戒,不需要重新受。
对于这所有的戒条,上、中、下根者根据各自的能力,按照律仪中所说的“如是于学处,次第而修学。”以正知正念摄持而修学,然而,如果因犯堕罪而失毁,则过患无穷,诸如成为谴责之处,令诸佛不悦,众生不喜,失毁自利,失去名义等不只现世中会感受此等果报,而且也成为后世转生大地狱之因。《学集论》中云:“毁善根之罪,众生地狱因。”尤其是还菩萨戒的罪过极为严重。《入行论》中云:“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三: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二、真实还净方法;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丁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
末说失而恢复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堕罪,为大舍小罪形像,
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像。
最后宣说若毁…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